出處
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指的是黃河從壺口咆哮而下的晉陜大峽谷的最窄處的龍門,今稱禹門口),就會變化成龍。
《埤雅·釋 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清李元《蠕範·物體》:“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龍。”
後以“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後來又用作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編輯本段]原因
俗話常說“鯉魚跳龍門”,這是比喻鯉魚喜歡跳水的習性。鯉魚和其它許多魚都喜歡跳水。不同的魚跳水的本領也不同。有的魚跳得很高,如有壹種叫做“跳魚”的魚,它能跳離水面四至五米,可以說是魚中的“跳高冠軍”。鯉魚有時也能跳出水面壹米以上。
魚為什麽會跳水呢?根據科學家們的分析,壹般認為有幾種原因。有的是由於周圍環境的變化而引起的,如地震災害發生前夕,地球磁場發生變化,魚感受到了威脅;如為了躲避敵害的突然襲擊,而越過途中的障礙;或者受到突然的恐嚇等原因。魚為了生存而產生的本能反應。
另壹種原因是生理上的變化,當魚到了快要生殖的時候,體內就產生了壹些能刺激神經的東西,使它處於興奮狀態之中,因此就特別喜歡跳躍。
當魚從水中被撈上來時,也會亂蹦亂跳,其原因是魚在水中遊動時,全身的肌肉總是壹伸壹縮,搖頭擺尾,才能使它在水中前進。當它剛離開水時,仍然像在水裏壹樣,做著同樣的動作,但是因為沒有受到水的阻力,所以搖動的動作就特別大,這時如果碰到如地面,船板等比較堅實的物體,就出現了亂蹦亂跳的現象。
[編輯本段]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裏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壹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裏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和南孟津的黃河裏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壹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麽高,怎麽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壹試。”只見它從半裏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壹躍,壹下子跳到半天雲裏,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壹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壹眨眼就變成了壹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壹個個被嚇得縮在壹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壹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妳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妳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壹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壹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壹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編輯本段]三秦記
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壹裏余。黃河自中流 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渚川爭來赴之。 壹歲中,登龍 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
譯文
龍門在河東的界內。大禹鑿平龍門山,又開辟龍門,有壹裏多長,黃河從中間流下去,兩岸不能通車馬。每年的晚春有黃色鯉魚,從大海及各條大河爭著來到龍門。壹年之中,登上龍門的鯉魚,不超過七十二條。剛壹登上龍門,就有雲雨跟隨著它,天降大火從後面燒它的尾巴,就變化成龍了。
[編輯本段]龍門
壹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3公裏的伊河兩岸東、西山上。西山又名龍門山,故名。古稱伊闕,故又稱伊闕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即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至清末1000余年間不斷營造,尤以北魏和唐代為盛。大小窟龕分布於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西山)和香山(東山)的崖壁上。現存窟龕約2100余個,佛塔40余座,題記碑碣3860種,造像10萬余尊。龍門石窟中唐窟數量最多,約占2/3,典型洞窟有潛溪寺、奉先寺、看經寺等;北魏次之,約占1/3,典型洞窟有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萬佛洞等。洞窟造像多為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也有世俗供養人和佛傳、本生故事。奉先寺摩崖像龕鑿有11尊雕像,主佛盧舍那佛高達17米;萬佛洞南北兩壁滿雕石像達1.5萬尊,均屬唐代造像傑作。碑刻題記數量居全國石窟之首,著名者如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初唐、盛唐書法之作。
二 龍門,又名禹門,在陜西省韓城市北三十公裏處,據《禹貢》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據《名山記》載:“河水至此山,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清乾隆《韓城縣誌》載:“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故曰龍門。”“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時所鑿,亦稱禹門渡。關於“禹鑿龍門”,《呂氏春秋》說:“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三才圖會》記載:“此處兩山壁立,河出其中,賽約百步,兩岸斷壁,狀盡斧鑿,形狀似門,故稱“龍門”。
“龍門”附近,禹跡很多。龍門以南大河中,有所謂“禹王陵”,露於水面,望如沙洲,水雖不斷沖激,終不能浸沒。相傳禹鑿山斷崖時,大石墜入中流,沈入水底,固結成丘,是禹王當年指揮施工的地方,並非“禹王陵”。又有禹門水中石,上刻有“龍門”二字,其大如鬥,水落石出,人始見之;河漲水高,石即沈沒,不知書者姓名及所刻年月。
龍門,為我國第二大河黃河的咽喉。龍門山橫跨黃河兩岸,高山對峙,懸崖壁立,巨濤咆哮。西禹門山高892.6米,東禹門山高891米,地勢非常險要。九曲黃河,從雪峰連綿的莽莽昆侖奔騰而來。壹路上,集千流,匯萬溪,大聲呼嘯著,穿峽谷,越深溝,直流到龍門山下。此處兩岸高山重疊,河流奔騰湍急,險不可測,給人壹種如臨絕壁、如泊深潭的奇險之感。韓城的八景之壹,所謂“禹門春浪”即指此處。
東西龍門山上均建有禹廟。西禹廟建於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 。建築雄偉,依山而立,亭臺樓閣,險峻秀雅,雕梁畫棟,絢麗異常。站在廟前,深感“黃河壹線天上來,兩山突兀屏風開”這句古詩的傳神。每年三月古會,山陜群眾雲集於此,進行物資交易,十分熱鬧。
“龍門”,群山對峙,黃河奔流其間,波濤洶湧,咆哮如雷,故古人詠詩有“禹門三級深,平地壹聲雷”之佳句。龍門勝景,實乃天下壹大奇觀。《三秦記》中有魚躍龍門的神話傳說: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時,有黃河鯉魚從百川匯集龍門之下,競相跳躍。壹年之中能躍上龍門的鯉魚還不到七十二條。壹登龍門,雲雨隨之,天火燒其尾,乃化為龍;登不上龍門者,點額曝鰓?指傷其額 ”。因其不易登越,是為可貴。過去科學時代,把名題金榜的人,叫躍上龍門,即所謂“壹登龍門,身價十倍”。
龍門山高,上入霄漢,陡壁千仞,高聳險峻,把黃河緊緊夾在中間。最窄處,就是龍門山口,不過60米,形如門闕。這裏洪流撲岸,浪花飛濺,百漩相連,聲如雷鳴。水壹流出河口,壹瀉千裏,四野開闊,正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所歌詠的:“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裏觸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