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大豆期貨的低谷是什麽季節?主要因素是什麽?

大豆期貨的低谷是什麽季節?主要因素是什麽?

如何分析農產品期貨的季節性行情

* * *農產品是壹個固定的每年播種、生長、收獲的季節性周期,也正是農產品供求的這種獨特的季節性變化,使得價格波動在每年的某些特定時期同向運動的趨勢非常明顯。壹般來說,根據這種季節性特征,我們可以把農產品的走勢大致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播種生長階段、收獲季節、銷售淡季和銷售旺季。因為期貨價格是現貨價格的風向標,它們的基本面影響因素是壹致的,走勢也是基本聯動的。因此,我們以幾個品種為例,從季節性影響因素的角度比較分析其期貨價格走勢:

首先以大豆品種為例。根據自然規律,北半球主要大豆生產國每年4月開始播種,當年9月收獲。從6月5438+10月開始,南半球主要大豆生產國又開始播種,次年4、5月收獲。從這個種植生長周期可以得出,每年7、8月份屬於全球大豆供應淡季,大豆青黃不接,消費需求旺盛,因此價格大多偏高;每年11左右都是全球大豆供應的旺季,現貨供應充足,壹年中低價很多。從上圖中CBOT大豆市場的長期走勢不難驗證這壹規律。

仔細觀察CBOT和DCE大豆近幾年的季節性走勢圖,首先可以發現國內外大豆價格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其主要原因是2000年以來人們飲食結構的調整造成我國大豆需求激增,國產大豆遠遠不能滿足市場消費。加上進口大豆出油率高,進口大豆數量大幅增加,導致國內外大豆價格走勢聯動性增強;其次,我們還可以發現:從2000年至今,每年的季節性高點多出現在5-8月份,主要是因為3-5月份是銷售旺季,7、8月份是銷售淡季,所以高點出現在這個時間段並不奇怪;9月-165438+10月進入大豆收獲季節。由於供應壓力,價格在年內處於多次低點。產量確定後,隨著消費的增加,庫存的減少,價格開始上漲。然而,每年2月都是假期,市場清淡,糧價通常會下跌。這些規律很好地驗證了大豆價格的季節性波動趨勢。目前正值8月份,是供應淡季,而由於我國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旱情嚴重,國內大豆減產基本已成定局,美國大豆產區近期天氣也十分炎熱幹燥,大豆天氣行情再次出現,預計在大豆收獲季節到來之前走出壹波上漲行情。因此,根據這壹特征,可以估計大豆可能在9月供應壓力前形成短期高點-165438+10月。

再看玉米品種,玉米和大豆的生長周期差不多。從上圖可以發現,玉米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價格大多在盛夏到收獲期間下跌。由於新年度玉米產量的不確定性,7月份的價格往往達到壹年中的最高價。即使在7月中旬之前價格開始下跌的年份,如果收成前景可觀,價格也可以繼續下跌。每年10是收獲的季節。由於大量玉米集中上市,市場供應壓力最大,價格往往跌至壹年來的最低水平。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消耗,玉米的存量越來越少,價格也在變化。農業部發布的《農業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07~2015)》(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未來我國農業生物質能源產業要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積極發展農作物稭稈固化氣化燃料,適度發展能源作物發展戰略,因地制宜確定發展重點和產業布局。這給國內前期利用玉米開發燃料乙醇的投機行為潑了壹盆冷水,玉米期貨價格從1700元/噸上方連續下跌至1500元/噸下方。由於近期東北地區農作物用地在過渡性抑制後出現幹旱災害,玉米期貨價格出現了“反季節”上漲。不過,8月10日將有壹場“吉林省2007年輪換地方儲備糧招標銷售洽談會”,屆時將有65438+萬噸省級儲備玉米出售,這對玉米期價將是壹個壓力。在供應旺季到來之前,玉米大幅反彈的行情很小,上漲空間有限。

最後轉移到國內外小麥品種上。以北半球冬小麥為例,播種期為前期(寒露後)至後期,收獲期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小麥有兩個明顯的季節性傾向:壹個是習慣從冬末到收獲季節前的春季落下。大部分年份,小麥價格在1和2月份會因為資金回籠的影響,經歷壹個季節性的疲軟期。又因為每年冬小麥上市後的7月份壹般是小麥供應的旺季,價格是壹年中很多地方最低的;另壹個趨勢是,從收獲季節的低谷到秋季或初冬的小麥消費旺季,價格趨於上漲,春節前後由於消費,價格將達到全年高點。在今年6、7月份新麥集中上市的壓力下,強麥期貨價格達到季節性低點,隨後在7月底強勢上漲。

縱觀上述三個品種的季節性因素對價格變動的長期影響,雖然活躍的期貨交易可以削弱明顯的價格運動趨勢,但在特定季節同方向的價格波動趨勢仍然非常明顯。由此可以得出,農產品價格走勢主要受兩個基本面因素影響:供給和需求。農產品的生長周期是季節性的,所以每年從播種到收獲前夕,由於舊年度農作物的庫存和新年度農作物產量之間的不確定性,具有預測作用的期貨交易往往容易隨著市場上天氣、病蟲害的投機而出現大幅波動。隨後,隨著收獲季節的到來,各品種農產品的新年產量逐漸明朗,市場開始面臨季節性供應壓力是必然的。如果是高產年,供應壓力最重,價格最弱。如果第壹年減產,價格很容易走出反季節上漲行情;隨著新糧上市後時間的推移,期貨價格對需求、庫存等因素越來越敏感,走勢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消費旺季,市場供需矛盾不斷加深。此時市場人氣越來越旺,持倉量迅速增加,期貨價格往往最堅挺。當然,也有很多關於新概念的猜測。因此,季節因素是我們在制定農產品經營計劃時應該考慮的壹個重要因素。

我們對上述品種價格季節性趨勢的分析是基於各品種的長期數據統計。雖然從整體上反映了以供求為主導的農產品季節性規律,但時有偶發性現象。比如2003年大豆收獲季節的反季節增產,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大量進口美國大豆,但美國大豆的產量卻大幅減少。美國大豆庫存消耗比壹度創下20多年來的歷史新低,處於供需嚴重失衡的狀態。市場對未來需求供不應求充滿預期,季節性收割壓力完全消除,導致收割季價格飆升。此外,壹些國家的政治、經濟等意外因素,以及壹些新概念的影響,很容易導致物價的反季節走勢。這就提醒我們,在分析相關農產品的走勢時,不能簡單地根據其季節性走勢進行操作,還要不時關註其他階段性因素,做出客觀的評價。

總之,在全球供需基本平衡的前提下,農產品季節性特征突出。當供需嚴重失衡時,季節性特征往往容易被淹沒,價格容易走出反季節行情。季節性特征是農產品的固有屬性,季節分析可以為我們提供價格的短期發展趨勢,但要把握其長期趨勢,還必須考慮其他主要的供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