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國學

國學

4.4 方言與飲食文化⑵

不過,還有壹些飲食詞匯,看似平平常常,內涵卻大有不同。這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關註的“方言飲食詞匯的‘名與實’的問題。”

所謂的“名”指的是“名稱”,“實”則是“實際的所指”。有壹種情況叫“同名異實”,說的是“同壹種事物,名稱卻有所區別”。

我們來看壹種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都非常常見的食物,“饅頭”。在普通話裏,饅頭指的是沒有餡兒的蒸制的面食。但是,在其他方言中,可不是這樣的。吳語區裏的“饅頭”,兼指有“餡兒”的面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包子”。例如現在江浙地區大街小巷常見的“生煎饅頭”就是這種有餡的。如果再加以細分的話,像紹興話裏就把沒有餡兒的,叫“實心饅頭”。而有餡的則叫“肉饅頭”“菜饅頭”或“糖饅頭”。而近年來,又把實心的饅頭稱為“淡面包”,簡稱“淡包”。

再來看“面包”。通常我們所說的面包,指的是發酵以後烤制的面食,這種食物來自於西方。但在壹些方言裏,卻把傳統面食的饅頭或者包子,稱為“面包”。如吳方言中的上海奉賢、嘉定,浙江嘉興平湖、衢州常山麗水等地,還有粵方言中的廣東吳川等的方言中,面包,其實就是饅頭。而廣西貴港的平垌地區的粵方言,以及賀州鐘山土話方言中的“面包”,卻指的是包子。

同樣的情況還有不少,比如說“面”。單說到這個“面”字,估計南方人和北方人會有不同的反應。北方話裏的“面”可以指“面粉”或是“面條”,“面粉義”用的是面的“本義”。《說文·麥部》裏就說,“面,麥屑末也。”而南方的壹些方言中,卻只把“面條”稱為“面”,甚至都沒有“面條”這種說法。

再比如“米”。在廣大的南方地區,所謂“米”,壹般都特指大米,也註是“水稻的籽”。南方盛產水稻,大米是南方人的主食。因此在說“米飯”時,不需要特別說明“吃的是米”,壹般只說“吃飯”。但是在山西,說法就不壹樣了。山西話裏的“米”即可以指“大米”又可以指“米飯”。如果有山西的朋友問妳“吃米嗎?”或“吃大米嗎?”千萬別誤會對方是請妳吃生的大米,他其實是在問妳,“吃米飯嗎?”

我們常說,“生米煮成熟飯”。可為什麽山西話裏“生米”“熟飯”卻不分呢?關鍵的問題,還是和地域特點有關。山西地處黃土高坡,不適宜種植水稻。其所食用的大米,大多是從外地輸入的,本地並沒有生產,所以沒有必要區分“生的米”和“熟的飯”,將兩者統稱為“米”或“大米”不會產生歧義。另外,本地以面食為主食,將“米飯”作為主食反而是“特殊情況”,所以也必須強調“吃的是米”。因此,在山西話裏,將“生米”和“熟飯”都稱為“米”或“大米”。

再來看壹“粥”。絕大部分地區對於“粥”的定義是,用糧食或豆類加水煮制而成的半流質食物。有些地方將此叫做“稀飯”。閩方言中有壹個特殊的詞,叫“糜”,說的也是此物。“糜”是壹個古語詞。

而在山西太原,“粥”就不能簡單等同於“稀飯”了。太原話裏,“粥兒”指的是用小米做成的幹飯,又稱為“稠粥”“幹粥”。而真正的小米粥,則被稱為“稀粥”。而大米煮成的粥,叫做“大米粥”。

妳知道“扁食”指的是什麽嗎?在山東濟寧、荷澤、濰坊,還有山西太原等地,“扁食”就是“餃子”的別稱。而在福建廈門、福州等地的閩語中,“扁食”指的卻是“餛飩”。這壹類的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在什麽時間產生的?這些問題都有待於我們進壹步的思考探索。

我們再來看壹個名詞,“同物異名”。指的是,“同壹種物品”,名稱卻不壹樣。

舉壹個例子,來說明不同方言和地域文化對於飲食名稱的影響。

浙江金華地區有壹種小吃,名叫“福建羹”,當地人壹般把它用來作早餐。如果妳向壹位福建人去詢問“福建羹”的做法、產地等壹類問題時,恐怕對方只會回答妳三個字,“不知道”。

連福建人都不知道的“福建羹”,到底是怎麽來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做法。據說這種小吃的做法,是在熱的鐵鍋邊,沿壹圈澆米漿,燙熟以後把米皮鏟到鍋底,加入沸水和各種佐料煮制而成。

說到這裏,恐怕不少熟悉福建美食的朋友就已經知道了,這其實就是福建著名的小吃“鍋邊糊”。方言裏稱之為“鼎邊”“鼎邊糊”“鼎邊銼”等,流行於閩東、閩南地區。

據說這種小吃,是由鄰縣的龍遊人帶入金華的。龍遊商幫是中國十大商幫之壹,在明清時期有很大的影響力。這種小吃在龍遊地區稱為“米糊”,在金華地區則稱為“福建羹”。

問題是,為什麽這種小吃的做法被保留下來,可它的“大名”如“鍋邊糊”“鼎邊糊”卻不為人知了呢?我想這恐怕和方言有很大的關系。

閩語中把“鍋”稱為“鼎”,這是壹個非常有特點、非常古老的方言詞。“鼎邊糊”的意思就是“鍋邊糊”,得名於它的制作方法。而吳語中把鍋稱為“鑊”,這也是吳方言中壹個十分穩固的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詞。因此,當“鼎邊糊”這種小吃傳入浙江地區的時候,它原本的名稱很難讓當地人接受,當地並沒有“鼎”這種說法。因此,龍遊、金華等地就采用了最為便捷的方式,拋棄了它原有的名稱,重新命名。以其“原料”命名,就是“龍遊米糊”;以其“來源”命名,就叫“福建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