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元代青花瓷的鑒定要點

元代青花瓷的鑒定要點

要鑒別壹件元青花瓷,我們應該掌握以下幾點:

(A)查看設備的形狀

對於瓶、罐等造型,要仔細看它的口沿、頸、肩、腹、足底,看有沒有元代造型的特征。同時也要識別形狀的矩陣的權重,綜合分析形狀。元代的瓶罐之類的容器,壹般都比較重,比較硬。

(2)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略呈藍色,鮮艷明亮,但也有部分青花瓷呈白色或藍色。元代中前期(延長期)瓶罐等青花瓷器上塗有透明青花釉,摸上去像糯米。有時釉色呈啞光木納色,近看呈藍灰色,遠看呈黃褐色。細看青花釉,在少數瓷胎的釉面上可以看到細密的皮紋層。斜著看,胎釉略顯不規則釉絲條紋。

(3)看藍色和白色的花

元代青花瓷發色不穩定,青花色澤暗淡。青花料有兩種:壹種較厚,顏色鮮艷,呈綠色,厚的部分有黑色銹斑,俗稱“黑點”。用手摸厚的部分,青花釉面感覺不均勻,這是使用進口“蘇尼博青”料的獨特色彩效果;另壹個是中國制造。國產料的青花發色是藍到灰,有的顏色是藍到灰或者青花發色是藍到灰。延長期青花發色牡丹紋深入胎骨,呈雲塊狀,似潛伏在胎骨上,呈現立體效果,閃爍不定。青花浮近釉,淡青花呈爆炸狀,浮青花釉呈粗黑絲小點,青花紋飾浮近釉略凹,這也是鑒別景德鎮元青花瓷的基點。

(4)看裝飾圖案

元代青花瓷的裝飾紋樣可分為兩大類。壹種是用進口材料繪制裝飾圖案,具有構圖密集、層次豐富、畫法工整的特點。比如大市場的圖案多由三到五層的密集花紋組成,瓶罐的圖案多由三到八層的花紋和裝飾組成。圖案的特點是主客體協調,復雜而不紊亂,圖案的主題豐富多樣。它們由人物故事、枝繁葉茂的花、魚藻、荷塘、雙鳳花的花、斷枝竹石的花、水果等圖案組成。花卉圖案有大花大葉的特點,其中以枝繁葉茂的荷花為主。另壹種青花是用國產材料繪制的,圖案流暢奔放。圖案構圖比較簡單且畫率比較粗糙,各種花卉圖案比較常見。

(5)看內壁

元青花瓷瓶罐內壁多為無釉,內壁為砂胎,器身壹般采用分段粘合制作,所以器腹與器底之間常有明顯的胎縫。梅瓶與肩部的結合處經常沒有修補,所以有粗糙感。內壁的胎痕多凸起約1 ~ 2 mm,粗細不規則,質地細膩。瓶身內壁的砂胎略黃,內壁的砂眼和稀疏的小石子明顯可見。壹般上腹部沒有補胎處理,從下腹部到底部有很多補胎痕跡,瓶身內壁稀疏的砂眼明顯可見。強光斜射內壁,星光點在稀疏的砂眼中閃現出來,發出光,也稱陰陽點。

(6)看腳。

元代青花瓷瓶罐底部多為凹圓形足,底寬大,少部分底向外側傾斜。他們中的大多數是淺腳。碗、碟的圓腳多向外側傾斜,但無論是刀還是圓的,圓腳都有壹種更規則不規則的感覺。瓶罐等砂胎有的鞋底有緊繃感,有的輪胎有略松的感覺,細小的砂眼和黑麻子清晰可見,有的鞋底略凸起呈心形。瓶罐底部有許多漩渦狀的痕跡,呈燧石紅色和赭石紅色。環底和腳底明顯可見壹些小石頭,有大小不壹的黑釉斑點,自然爆炸。

(7)觀察顯色和氣泡

元青花的色彩發展也很重要。壹般瓶罐外緣較厚,上釉呈水綠色,有的呈鴨蛋青色。坯體的釉色常呈青白色、淺藍色或黃褐色。元代中前期的青花瓷瓶、罐等呈色明顯,呈色隨空氣中的幹燥、濕度、溫度、季節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釉色。元代中前期(延長期)瓶罐等青花瓷釉有時會出現暈汗現象,壹般在天氣炎熱的季節,元代中前期青花釉和官署青花釉大多沒有氣泡。正念時期以來燒制的青花瓷、白釉、蛋清釉都會有氣泡,但氣泡會有大、小兩種,元青花瓷的釉多為幹爽透明。元青花瓷,以“完人”器為典範,還包括“延人”和壹些造型、花紋簡單,銷售水平不高的青花瓷。為了提高“目測鑒定”的科學性,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公藏和私藏,談談對元青花鑒定的壹些粗淺認識:

1,大花大葉,葉色飽滿,花色不飽滿,外側畫有明顯的空白邊。巖石、海水、人物、動物圖案等。,都差不多,花紋都是白色的。

2.扭曲的荷葉,“葉子多為葫蘆形或有壹至五片尖瓣”(孫應洲)。

3.變形的蓮瓣邊飾,有的是壹組,有的是畫成兩組,構成上下對應的蓮瓣花紋裝飾。除盤外,其他器皿上的蓮瓣排列形式單壹,蓮瓣之間有空隙,互不相連。明朝洪武年間,除了壹些壺、燈座,瓶、罐、盤、碗上的蓮瓣都是並攏的(* * *邊)。此後,這種畫法壹直沿用到整個明清時期。

4.大部分香蕉葉紋是分離的,葉間有間隙,少數是接近或重疊的。明初多為重疊,偶有分離。宣德以後幾乎沒有單獨的芭蕉葉圖案,都是拼接重疊的。另外,元代的芭蕉葉主脈都是用粗筆畫來表現的。進入明代後,芭蕉葉主脈全部空白空心,與元代芭蕉葉主脈線條粗實相同,視覺上層次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雲頭紋(又稱“雲頭紋”、“雲肩紋”、“掛雲紋”)。雲頭與兩個雲腳點背靠背相交的尖點。即除少數例外,如意雲紋兩尺之間的尖端與雲頭尖端相對。而洪武,如意雲的頭和腳都指向同壹個方向,無壹例外,跟著它到了永宣。成化以來,如意雲頭的兩個尖端既有方向相同的,也有方向相反的。

6、回文磨邊。它由不相連的單個回文組成,有些是規則的正方形,有些是變形回文,有些是減筆回文。在明代洪武時期,回文以壹正壹反的形式排列。明代永樂以兩邊連為主,同時有環連回文邊飾。宣德以後,除了少數邊飾仍以正反兩種方式排列外,大部分回文邊飾連成壹整圈,壹直延續到清末。

7、龍紋。在元代的青花瓷器上,畫著許多龍。龍身細長,頸細,腿細,爪細,尾尖(偶有大焰尾),體態輕盈。頭小,鹿角長,張口吐舌。龍的下顎有須,但龍的上顎壹般不需要。但到了明十壹年,龍有雙須,這種雙須現象在元代其他青花件龍紋中非常少見。龍的身體上有兩種鱗片,網狀的細鱗片(圖中多見,留白的大鱗片少見),後者的龍紋更精致,有背鰭,腹部下通常沒有橫紋。胸部和背部常飾以火焰般的飄帶。手肘上有三四根或壹撮長頭發。龍爪多為三爪四爪,五爪極為罕見。

8.元代青花件中的玉壺春瓶和戟像的內口邊緣常繪有卷草紋或雲頭紋。進入明朝以後,這種室內裝飾現象起初在明朝洪武時期的玉壺春瓶上還存在,洪武以後就消失了。

9.到了元代,裝飾圖案畫成扁平狀,“有的在粗筆的邊框處塗以淡色”(孫應周),小塊用筆畫點綴,就是所謂的“壹筆”畫法。明成化以來,擅長“兩筆”技術,線條建構和色彩填充分開完成。“明代的青花,多為彩繪或寫生。這種技法上的差異,也可以作為元明青花瓷劃分的旁證”(孫應洲)。

10,元代瓷胎,對比明末清初瓷胎,有硬中見軟的感覺。“胎質不如明清瓷細致,故砂底多砂眼、刷痕、鐵斑,足底、口邊、露胎處有燧石紅”(孫應洲)。

11.除了持壺和玉壺春瓶,器物底部壹般都是露在外面的。釉點經常粘在澀底,這是時代的風格。“大部分杯碗內部不上釉,也有高腳內部上釉的”(孫應洲)。大壇子的瓶口壹般都是上釉的,小壇子的瓶口大多是露在外面的。梅瓶本來是有蓋的,蓋不上釉,也是壹個特點。有些仿制品在封面內上釉。

12,罐的形狀多為大口小腳,與明清罐不同。碗、盤、杯的輪圈小,壁寬而厚,給人壹種頭重腳輕的感覺。有的物體底部有明顯的旋痕,有的有粘砂現象。碗、盤、杯底部常見的凸乳,俗稱“肚臍”,是瓷器的特征之壹。

13.大規格器物的器身壹般較厚,但小規格器物很薄,大多比明代同類器物薄。仿的不是,小玩意也很粗。

14.除了壹些高露胎的豎件外,近足(蓋斯金)的元代小鍋、小瓶常指印痕。指痕壹般是三個,是工匠在握釉或刷釉時留下的。這種現象壹直持續到明朝中期。

15、埋藏時,器物內的補胎痕(類似竹刷痕)上常出現水土流失痕跡(器物內壁多為釉面,釉面最薄,所以竹刷痕極易水土流失)。土漬是否天然,分布是否合理,是鑒別假貨時值得關註的。

最後,無論是囤積還是代代相傳,元青花最終都會固化壹些時間的痕跡:埋在地下,釉層薄的地方,必然會沾上泥土和土斑;秘密藏在地窖裏,釉料會因為年代久遠而顯得古色古香,彌足珍貴。至於傳世品,由於滄桑和歲月的撫摸,釉汁更加潤澤,光芒四射;或者是因為使用後,角釉不可避免的會有輕微的侵蝕或磕碰,還有支撐點和受力部位,會出現縱橫磨損和劃痕,細密,附著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