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莧菜、野莧菜、土莧菜、豬母菜、野莧菜、刺草、野莧菜、酸莧菜、莧菜。
來源
藥材來源:刺莧的全草或根。
拉丁動植物礦物名稱:刺莧。
采收與貯藏: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收,洗凈,鮮食或曬幹。
原形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0.3-1m。多分枝,有縱向條紋,莖有時紅色,下部光滑,上部稍有毛。葉互生;葉柄長1-8cm,無毛,旁邊有2刺;葉片卵狀披針形或菱形卵形,長4-10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波形,中脈背面突起,先端多刺。圓錐花序腋生,頂生,長3-25厘米;花單性,雌花叢生於葉腋,呈球形;雄花是頂生直立或稍下垂的圓柱形穗狀花序;花很小,帶刺的多毛的苞片大約和萼片壹樣長或更長。苞片常變成2個尖刺,少數有1刺或無刺。花被片是綠色的,有銳尖的頂和透明的邊緣;萼片5;雄蕊5;柱頭3,有時2。胞果長圓形,中部以下不規則橫向,被宿存花被包圍。種子近球形,黑色帶有棕黑色。花期5-9月,果期8-165438+10月。
棲息地分布
生態環境:野生於荒地或花園。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和陜西。
性狀鑒定主根長而圓錐形,有些是分枝的,略帶木質。莖圓柱形,多分枝,棕紅色或棕綠色。葉互生,葉皺縮,扁橢圓形或菱形橢圓形,長4-10厘米,寬1-3厘米,頂端有刺,全緣或微波狀;葉柄與葉等長或略短,葉腋有1對刺。雄花整合為頂生圓錐花序,雌花叢生於葉腋。胞果近卵球形,開裂。輕微的呼吸,淡淡的味道。
全草的化學成分包括正構烷烴)C23-C33和異烷烴)C29-C33,酯)C18-C32-C32,遊離醇)C20-C26和脂肪醇C10-。有β-谷甾醇(β-sitos-sterol)、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膽固醇,以及遊離酸(C4-C33)。C18家族包含硬脂酸和亞油酸。它還含有黃酮類化合物,主要是蘆丁。從莖和葉中分離出三十烷、α-菠菜甾醇、蛋白質和氨基酸。氨基酸主要包括賴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丙氨酸、絲氨酸和纈氨酸。從根分離得到的壹種新脂肪酸酯和壹種新皂苷為α-菠菜甾醇二十八烷酸酯、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齊墩果酸[β-D-吡喃葡萄糖基--β-D-葡萄糖醛酸基-(1→3)-齊墩果酸]、β-D
性質甜;小寒
功能主要是涼血止血;清利濕熱;解毒消癰。胃出血的適應癥;便血;痔血;膽囊炎;膽結石;痢疾;濕熱泄瀉;取下來;小便澀痛;喉嚨痛;濕疹;癰腫;牙齦糜爛;蛇咬的。
用法用量:煎服,9-15g,鮮30-60g。外用:適量,搗實;或者熬湯抽煙。
關註廣西中醫誌:虛痢久治不愈,孕婦不宜服用。福建藥理:根據民間經驗,本品毒性不大,服用過量有頭暈、惡心、嘔吐等副作用。經期和孕期禁止服用。
附方了話,兩廣方言,稱竹上刺勒。本品苞片常變形為尖刺,狀如竹刺,故有樂莧菜、刺莧菜之名。
《中華本草》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