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產後尿瀦留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產後尿瀦留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產後小便量少,點滴難出,甚至小便閉塞不通,小便停留在膀胱,稱為產後尿瀦留。產科常用導尿管導尿,不導則閉。導1次則可,經久導之則使尿道感染腫痛,則痛苦難言。

本病屬中醫的“癃閉”範疇。以小便不利,點滴而短少,病勢較緩者稱為“癃”;小便閉塞,點滴不通,病勢較急者稱為“閉”。癃和閉雖有區別,但都是指排尿困難,只有程度上的不同,亦有始則涓流而量少,繼則閉而不通者,因此多合稱為癃閉。

壹、病因病機正常人小便的通暢,有賴於三焦氣化的正常,但究其三焦氣化之本,則源於腎所藏的精氣。腎主水液而司二便,與膀胱相為表裏。腎主水液,是指它在調節體內體液平衡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體液的分布與排泄,主要靠腎的氣化作用,腎的氣化正常,則開闔有度。

在生理情況下,水液通過胃的受納,脾的轉輸,肺的肅降,而下達於腎,再通過腎的氣化功能,使清者上歸於肺而布散周身,濁者下輸膀胱,而排出體外,從而維持體液代謝的平衡。若腎的氣化功能失常,則關門開闔不利,就可發生產後尿瀦留。

此外,肺失肅降,金令不及州都;脾失傳輸,升降失度;肝失疏泄,氣郁不達,瘀濁內停,氣化被阻等,均可影響三焦氣化,導致產後尿瀦留。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臉色、唇甲蒼白,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常因外感熱邪,濕熱滯於三焦,小便淋瀝不通,經多種方法才娩出小孩。分娩後排便困難,逐漸點滴不通,小腹脹滿,腹部拒按,大便常幹燥,小便不通,腹脹腰痛,片刻難出,四肢厥冷。用導尿管導尿,尿色深紅,1天導4~5次,保留導管尿道逐漸腫痛。體溫升高,聽診心肺正常,呼吸、脈搏變化不大,血壓常偏低。血紅蛋白低,白細胞數增高,中性粒細胞也增多。小便鏡檢有紅細胞和白細胞。婦科檢查可見子宮有壓痛,膀胱脹大。

2.診斷根據本病的臨床主要表現以產後小便量少,點滴難出,甚至小便閉塞不通,小便停留在膀胱即可診斷。

產後尿瀦留需與淋證、關格、水腫、臌脹、轉胞等病證進行鑒別。

三、辨證施治

1.膀胱濕熱型

辨證產後小便點滴不通,或量極少而短赤灼熱,小腹脹滿,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飲,或大便不暢。苔根黃膩,舌質紅,脈數。

施治清熱利濕。

方藥八正散加味:瞿麥、萹蓄、大黃、梔子、木通各10g,車前子、滑石、生地各15g,知母、黃柏各10g,甘草6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小腹脹痛者加枳殼、腹皮各10g;口渴不欲飲者加葛根、蘆根各10g。

2.肺熱壅盛型

辨證產後小便涓滴不通,或點滴不爽,咽幹,煩渴欲飲,呼吸短促,或有咳嗽。舌苔薄黃,脈數。

施治清肺熱,利水道。

方藥清肺飲加味:桑皮、黃芩、木通、梔子各10g,茯苓、麥冬、車前子、瓜蔞、石韋各15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咳喘甚者加麻黃6g,杏仁10g。

3.肺郁血瘀型

辨證情誌抑郁,或多煩善怒,產後小便閉阻,點滴不通,小腹脹痛如刺,片刻難安,面色蒼白,口唇深紅。舌苔薄黃,脈滑數。

施治導瘀清熱,以利下焦。

方藥活血利尿散加味:桃仁、梔子、滑石、萹蓄、瞿麥、車前仁、木通各10g,升麻5g,甘草6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肝郁甚者加柴胡6g,郁金10g;小腹脹痛如刺者加枳殼、檳榔、萊菔子各10g。

4.尿路阻塞型

辨證產後小便點滴而下,或尿如細線,甚則阻塞不通,小腹脹滿疼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澀。

施治行瘀散結,通利水道。

方藥抵當丸加味:黃芪20g,丹參15g,當歸、牛膝、穿山甲、桃仁、大黃各10g,芒硝6g。

加減血瘀甚者加京三棱、莪術各10g;身現紫癜者加生地、丹皮各10g。

5.中氣下陷型

辨證產後少腹墜腹,時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暢,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氣短而語聲低細。舌質淡,苔薄,脈象細弱。

施治升清降濁,化氣利水。

方藥補中益氣湯合春降湯加味:黃芪30g,白術、當歸、豬苓、柴胡、澤瀉各10g,西黨參、茯苓各15g,陳皮、升麻、甘草各6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氣虛大甚者加人參、太子參各10g;兼有口幹舌燥者加麥冬20g,花粉10g。

6.腎陽衰憊型

辨證產後小便不通或點滴不爽,排出無力。面色咣白,神氣怯弱,畏寒,腰膝冷而酸軟無力。舌質淡、苔白,脈沈細而欠弱。

施治溫陽益氣,補腎利水。

方藥濟生腎氣丸加味:熟地、茯苓、淮山、車前子、牛膝各15g,山茱萸、澤瀉、丹皮各10g,附子5g,肉桂3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身疲無力甚者加黃芪20g,黨參10g;小腹脹痛甚者加枳殼、腹皮各10g。

7.腎陰虧耗型

辨證產後時欲小便而不得尿,咽幹心煩,手足心熱。舌質光紅,脈細數。

施治滋補腎陰。

方藥六味地黃丸合豬苓湯加味:熟地、山藥、茯苓各15g,山茱萸、澤瀉、丹皮、豬苓、阿膠(烊化)各10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咽幹心煩甚者加麥冬、玄參各10g;臉色蒼白兼血虛者加當歸、白芍、川芎各10g。

四、輔助治療

1.成藥方金匱腎氣丸、通閉靈。

2.驗方

(1)對產後尿瀦留者,先采用誘導排尿法,如熱敷、按摩、聽流水聲等。

(2)柳樹(垂柳)葉7片,洗凈、擦幹後直接嚼食,開水送服或燉服,30分鐘後壹般可排尿。

3.外治方

(1)鮮蔥白100g,搗碎敷臍(適用於實證的肝郁血瘀型)。

(2)姜皮15g,大蒜2瓣,蔥白10根,食鹽適量,加水少許,***搗爛為糊狀。用時敷肚臍上,蓋上塑料紙,用膠布固定,再將熱水袋放其上面。用藥後有熱氣竄入腹內之感。如有灼痛,可將熱水袋去掉。

(3)取大蔥或大蒜300~500g,搗爛成泥狀,用紗布包裹,敷在臍下恥骨上膀胱充盈處(也就是中極、關元、氣海穴位),15~30分鐘後取下,囑患者排尿,在便盆內放300ml左右開水效果更佳。

五、調護

(1)產後註意保暖,避免受寒,下腹部可作熱敷,也可按摩膀胱區,以溫通氣血。

(2)保持心情舒暢,向病人解釋清楚,防止思想負擔過重而加重病情。

(3)尿瀦留嚴重時,可用導尿管導尿,但要消毒嚴密。待中藥內服外敷生效時,可取出導尿管。

(4)飲食宜清淡而營養豐富,忌食生冷或辛辣、酸澀、油膩、不易消化食物。

(5)註意外陰清潔。陰部分泌液多或不清時,最好每日用溫水洗滌數次,用幹凈布將陰部拭凈。

(6)病室宜安靜,暗淡,避免刺激。護理人員要註意病人的臉色、脈搏和血壓變化。

(7)產後尿瀦留的患者,可將新生兒另作餵養,以免加重病人負擔。

(8)中藥內服不要因小便未解而不敢服,必須堅持每日服3次。

(9)久病體虛者,要進行體育鍛煉,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0)忌房事,註意衣服的增減,防止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