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能如此負有盛名定有他的獨特之處,主要體現在他的泡沏方法上。泡沏功夫茶壹般分為八個步驟:
壹、治器
所謂治器,就是把茶器洗工凈。壹般的功夫茶是幾個茶杯配壹個茶壺(茶杯由三個為宜),治器就要用開水把茶杯和茶壺洗工凈。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壹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工夫。大約起火後十幾分鐘,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二、 納茶
所謂納茶就是把茶葉放進茶壺裏。納茶時候壹般不用手直接去拿茶葉,而是用壹個小勺來盛茶葉,這樣避免茶葉帶著手氣、汗味,還要向客人介紹茶的特點、產地。茶葉放進茶壺的時候還要註意把茶碎放在茶壺裏面,把整顆整顆的茶葉放在茶壺上面和出水口處,這可避免沖茶的時候茶碎隨茶水流出來。
過程:打開茶葉,把它倒在壹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未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工夫就完成了。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未是最濃的,多了茶葉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揮。納茶,每壹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在裏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面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壹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沖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納茶是沖工夫茶的第壹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三、候湯
候湯則是等待水開。這個環節是有講究的,水開則湯沸,可分為壹沸、二沸、三沸三個階段。開始冒水泡的時候太稚,溫度不夠,不宜泡茶,叫做嬰兒沸;當水頂水壺蓋時,湯已太開了,太老了,叫做百壽湯也不宜泡茶;只有當水泡連串沖上來,水面浮珠的時候才是最合適泡茶的湯,這樣的湯才能泡出茶的最佳顏色和味道。
蘇東坡煎茶詩雲: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們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三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壹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
四、沖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如用蓋甌,沖壹角,然後再沖各角,可同樣忌直沖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沖低灑是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揮發,由茶精迅速揮發,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於走七步再沖,目的在於滾水稍涼壹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也。
這叫做玉液回壺,以水到壺口為度。
五、刮沫
湯進茶壺必定會沖出壹些泡沫,刮沫就是要把這些泡沫刮掉。這個程序也是檢查茶壺好壞的時候,看看茶壺制作得是否“三山齊”。如果茶壺制作得好,能做到“三山齊”,那麽沖茶的時候沖滿水,水不會流出來,泡沫也剛剛好浮上茶壺口,這樣便於刮沫。
沖水壹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多,溢出壺面是另壹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刮去茶沫,然後蓋定。
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三個作用:壹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等到罐身水份全幹,即標誌著茶熟;三是可以沖去壺外茶沫。
七、燙杯
功夫茶全過程追求壹個“熱”字。燙杯就是要讓茶壺具有壹定的高溫。要做到低、快、勻、盡。“低”則是開水要低低地沖入茶杯中;“快”就是燙杯的時候動作要快;“勻”就是整個茶杯都要燙得均勻;“盡”則是燙杯後要把杯子裏的水倒幹凈。
潮州土語說是燒盅熱罐,乃是沖功夫茶中的工夫要點。有壹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工夫茶後說,工夫茶的特點就是壹個熱字。從煮湯到沖***飲茶都離不開這壹個字,這可謂得其三味矣。燙杯,在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註意,開水要直沖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中,復置爐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藝術形態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有壹位外國朋友,也是壹位茶迷,久聞工夫茶之名,不遠萬裏,千方百計,到了中國壹定要喝壹次工夫***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贊嘆再三,說是比雜技團的工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耳恭聽杯的人,壹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裏去,這時,茶壺的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於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八、斟茶
幾經數度工夫,最後壹手就是斟茶。茶杯壹般是有三個擺成品字形,在斟茶的過程中有兩個特別的動作,開始是沿著三個茶杯壹圈圈、循環的斟沏,以三四圈為宜,當茶到最後,將這兩個動作人稱“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切忌滿壹杯之後再斟其它杯。
斟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沖低斟的低。斟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勻是斟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壹樣,杯杯輪流灑勻,檔可灑了壹杯才灑壹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後出,色濃。勻字是委重要的。盡就是汪要讓余水留在壺中。第壹沖留壹點,二三沖切切不可。灑完以後,還可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苛墊上,使壺裏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經過這麽八個工序,壹杯熱杯終於泡好了,看起來是不是很麻煩呢?看起來麻煩可喝起來可就香了,此時妳才體味的勞動換來的果實才是最香甜的。啜茶的方式更為奇特,剛接觸功夫茶的朋友不懂得這壹層,舉起茶杯壹口喝盡,這並不是功夫的啜茶方法。啜功夫茶,先要舉杯將茶湯送入鼻端聞香,只覺濃香透鼻。接著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舉杯傾茶湯入口,含湯在口中迥旋品味,頓覺口有余甘。壹旦茶湯入肚,口中嘖!嘖回味,又覺鼻口生香,咽喉生津,壹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兩腋生風,回味無窮。雖然要喝上真正的功夫茶是不得不費壹麽壹番功夫的,但願意花功夫的人也不少,泡沏功夫茶可謂是每個潮汕家庭每晚的必修課,有的壹天要泡好幾輪呢!喝上壹杯功夫茶更是海外遊子的渴求,壹杯熱茶系著的是潮汕兒女的情思。
潮汕功夫茶整體上有:精、潔、和、思四個特點。精:指的是茶具的精美;潔:指的是茶葉、茶具的潔凈;和:和愛本壹家,家人壹起品茶聊天更能體現家人的和睦,培養感情;思:品茶可以提神,消解疲勞,啟發人的思維。
潮汕功夫茶自然不同日本的茶道,潮汕功夫茶壹開始就是壹種民間習俗,平民百姓就可享用的,而日本開始時茶純粹是壹種奢侈品,只有大人物才能品嘗得到,後來才慢慢地世俗化,是壹種文化下移。日本的茶是在中國唐朝時由遣唐使傳去的,直到十六世紀才盛行,雖然晚於潮汕功夫茶,但日本茶道卻無獨辟蹊蹺,具有日本濃厚的民族特色,由唐風茶禮變為倭風茶湯,日本茶道裏包含了日本宗教、哲學、倫理、美學,這也是這個學生可怕之處。
蔣子龍在日本時當過日本的“今曰庵”的座上客,他寫了《形式的魅力》壹書,在此書中,他建議潮汕功夫茶能在理倫上總結壹番,滲透進宗教、哲學等地些理倫,得出壹套完整的潮汕茶道,彌補潮汕茶道理倫上存在的缺陷。
朋友,在潮汕喝上功夫茶絕非是壹件難事。妳若到潮汕為客,可要記住壹定要品嘗壹下潮汕這壹美食,才不枉妳到潮汕壹趟呵!這幾年在潮汕還開了不少茶館呢!未進茶館,走到門口妳就能聞到壹種古樸古香的味道,撲面而來的是壹種曲典雅的風味。
喝茶可以補虛扶正、益氣潤肺、提神益誌、養顏回春。這絕不是“黃婆賣瓜,自賣自誇”,也不是因為“月是故鄉明”。
1660年,英國人的茶葉廣告上就有“這刺激品,能驅疲倦,除惡夢,使肢體輕健,精神飽滿,尤能克服睡眠,好學者可以徹夜攻讀不倦。身體肥胖或食肉過多者,飲茶尤宜。”但這個廣告上還漏掉了壹個最重要的好處,就是喝茶能夠長壽。唐宣宗時,有壹個僧人活到了130歲。唐宣宗曾前往拜訪,問僧人服什麽藥得以如此長壽。僧人回答說:“從來不知藥味,只是偏好喝茶。”唐宣宗遂令隨行大臣賜給僧人名茶50斤。
品茶不僅是品茶,還可以用茶的文化底蘊為自己添壹抹神韻,用茶的清香之氣沖淡生活的煩惱,松弛繃緊的神經,充實自己的情感。蘇轍有詩:“閩中茶品天下事,傾身事茶不知勞。”這可見茶的功效。對酒當歌,對茶恣情。
因此,朋友相聚,知己相逢,不妨壹同品茶。當然,還要品味融入茶中的文化、風俗,果真如此,品茶才算有了情調。朋友,品壹品潮汕功夫茶說不定妳還能品味出另壹番味道,品味出自己對於茶道的見解,提出來,把妳寶貴的意見奉獻給潮汕,也好讓潮汕的茶道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