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甘,微苦,性涼。心、肺、腎經。
功能主治:益氣養陰,清熱生津。用於治療氣虛陰虛、內熱咳嗽、氣喘、痰多血少、虛熱乏力、口渴、口幹咽燥。
註意不要和藜蘆壹起用。
西洋參是壹種珍貴的滋補藥物,具有特殊的治療價值,是人參所不能替代的。它性寒,味苦。入心、肺、腎,有清熱、清火、滋陰、生津、降血壓之功。臨床上可改善或消除津血不足的癥狀,如形體消瘦、目赤耳鳴、口幹咽燥等。煩渴,腰膝酸軟,陰虛發熱,熱病傷陰,肺虛久咳,咯血等。由於藥效持久,這種藥在治療上很受歡迎,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主要產於美國和加拿大。1714年,加拿大傳教士老佛爺根據中國人參的相關資料和標本,雇人在全國各地尋找。1716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南部的蒙特利爾森林中終於發現了壹種屬於中國人參的植物,後來在美國東部和南部也發現了這種植物,所以稱之為西洋參。隨後,在中國醫學書籍《本草從新》和《本草》中均有記載。並且在清朝被廣泛使用。比如慈禧太後經常脾虛濕盛,醫生也考慮到理氣機不宜燥,所以在使用香砂劉軍丸時,用西洋參代替溫燥的人參;西洋參在外感風熱、氣陰兩虛時也用;患有咽幹、胃熱、煩渴的人需要用人參白虎湯時,也用西洋參代替人參,可以事半功倍。
中醫認為西洋參性寒,味微苦。入肺、脾經,有益氣養陰、瀉火除煩、養胃生津之功。適用於氣陰兩虛之火癥,多用於肺熱幹咳,氣層懶言,四肢乏力,煩躁不安,發熱後陰傷津虧等。比如人參再造丸用於中風後後遺癥;龜齡集補腎壯陽,填精益髓;沈淩白術散用於健脾益氣,氣虛外感者用人參敗毒飲、生脈散。如果想補而不燥,扶正祛邪,可以用西洋參代替人參,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至於久病、分娩、勞累過度而引起的身體虛弱、元氣受損、營養不良,以及出血、貧血、頭暈頭痛、神經衰弱、精神萎靡、腰酸背痛、自汗盜汗等各種衰弱性疾病,服用西洋參後均可迅速恢復。
據臨床報道,冠心病患者如果表現為氣陰兩虛、心慌氣短、乏力咽幹,每天服用3克西洋參片,長期服用會有很好的效果。對於患有竇綜合征、頭暈、乏力、口幹的患者,服用西洋參片2~3克咀嚼,每日3~4次,可明顯改善癥狀。治療不明原因的長期低熱少氣口渴患者,可嚼西洋參片3-6g,取地骨皮30g,生地20g,草果3g,分別煎取濃縮汁,每日1劑,療效顯著。治頑固性盜汗,可與西洋參3克(另燉)、豆衣30克、麻黃65,438+00克、桂枝3克、白芍3克配伍,分煎,每日65,438+0劑,療效顯著。因運動過度或體力勞動不能恢復正常者,可同時服用西洋參3克(另燉)、仙鶴草30克、大棗10枚,可有療效。
目前很多人認為西洋參比人參好,但這其實是壹個誤區。它們的藥性不同,雖然都有補氣的作用,但是西洋參的藥性不如人參,比如低血壓或者休克治療,人參還是比較好的。而高血壓、頭暈、咽痛、口幹的人就要用西洋參。所以兩者各有利弊。在用於治療或滋補時,應根據病情辨證施治,不可濫用。
西洋參的服用與療效密切相關,不容忽視。其中壹些介紹如下:
1.烹飪方法將西洋參切片,3g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用文火煮約10分鐘,飯前空腹服用人參片和人參湯。
2.蒸煮方法
西洋參切片,每天取2 ~ 5g放入瓷碗中,用適量水浸泡3 ~ 5h,蓋上碗蓋,然後放入鍋中,蒸20 ~ 30分鐘,早餐前半小時服用。
3.蒸法將西洋參用小火烘幹,研成細粉。每次取5g,與1雞蛋混合,蒸熟後服用。
4.包含方法
將西洋參放入砂鍋中加水蒸軟,然後切成薄片,放入幹凈的小玻璃瓶或小磁瓶中,每天早飯前和晚飯後服用2-4片,仔細咀嚼後吞服。
5.取西洋參用小火研磨成細粉。每次取5克放入杯中,加入少量蜂蜜,用開水沖服,加蓋5分鐘,分幾次服用,最好空腹服用。
6、用大棗法取鮮西洋參20克,大棗5枚,加水適量,燉成人參大棗湯,每天早上空腹及晚上睡前服用。
7.燉雞法
將老母雞去內臟,將西洋參50g放入雞肚中,用線將雞肚縫合,將雞身浸入水中,不加鹽,先用武火煮沸,再用小火燉至雞熟,湯剩三分之二。每天吃壹小碗雞肉和湯。
服用西洋參期間,避免用茶、咖啡、蘿蔔等食物,以免降低療效。
由於進口西洋參價格較高,在國內引種成功,被稱為種子參或國產西洋參。其質量接近進口商,甚至超過。挑選西洋參時,以柄重、長3~4.5厘米、直徑0.6~1.2厘米、心有菊花條紋的為最佳。但要謹防假冒,要從中西藥店購買,不要從地攤小販那裏購買,以免上當受騙。
西洋參為什麽有效?據藥理研究,它含有多種人參皂苷、揮發油、甾醇、多糖、維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具有鎮靜、抗炎、增強記憶力、改善心肌缺血、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由此可見,西洋參最適合氣陰兩虛、發熱的患者,其獨特之處在於不熱不燥。凡是不適合人參治療和熱補的人,都可以用西洋參。但畏寒肢冷、腹瀉、胃寒濕、脾陽虛弱、舌苔膩濁等陽虛體質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