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敢覬覦安南之地,就要被唐軍徹底驅逐。唐朝在建立之初,就設立了安南護都府,不僅是為了彰顯中原王朝的大國氛圍,也是為了安撫這裏的各族民眾,使地方保持長治久安,避免擾亂周邊。通過唐朝對安南的重視,後人不難看出這個地方對整個王朝的生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壹,唐初安南都護府的設立,既有威懾功能,又有安撫功能。
1壹是安撫邊民,維護團結穩定。
安南的土地上有許多民族。由於生活環境惡劣,又忽視了與中原文化的交流,安南之地與當時的唐朝主流有著諸多隔閡,無論民風如何。
再加上這片土地多次脫離中央控制,所以獨立的信念特別強烈。但安南之地對當時的唐朝有著軍事、經濟等多重重要影響。為了很好地控制這壹地區,唐初建立了下安南都護府來守衛這壹地區。
為了維持此地的穩定,避免中央政府的麻煩,安南都督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依俗而治。雖然有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員監督,但治理方式完全站在尊重當地人民風的立場上。保證這裏不同信仰和習俗的人能夠和諧相處,不要陷入無休止的無產階級鬥爭。同樣,如果這個地方團結壹致,鐵板壹塊,那麽那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就不敢再肆意侵略了。
其次,加強唐朝中央的威懾功能。
壹方面,唐朝在安南設立安南都督府鎮守此地,自然客觀上維護了此地的穩定,促進了其生產,有助於整個王朝的運轉;另壹方面,唐朝的威懾力也從這個邊境地區向四面八方輻射。其實今天的人都在贊美唐朝的富強,卻不知道正是因為這個富強的唐朝壹直被其他國家覬覦。
就像漢朝在北方有壹個命運多舛的對手匈奴壹樣,唐朝在西北也有自己的夢魘吐蕃。這些遊牧部落的朝代就像懸在中原王朝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時刻讓他們保持清醒。所以唐朝在安南的所作所為,也是為了向吐蕃和所有覬覦唐朝的王國宣布,唐朝如此強大,妳們這些小家子氣的人,不要輕舉妄動。
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中,能夠不流血發揮威懾作用,比血戰沙場要劃算得多。再多的威懾也抵擋不住欲望的入侵。雖然唐朝中央釋放了如此強烈的捍衛安南的信號,但其他小國為了生存和發展,仍然堅決向唐朝挑戰。
第二,優越的地理優勢使得唐朝更加重視安南。
1是對南詔的軍事屏障。
唐朝為了平衡吐蕃,在背後扶持南詔國。然而,當南詔王國逐漸發展起來後,它不再滿足於當馬前卒,想要尋求更好的發展。國家的發展離不開領土的擴張,尤其是對於南詔來說,它無法打敗南面的高棉帝國,也沒有勇氣向北面的吐蕃挑戰。取安南通海之能,成了南詔唯壹的選擇。
在南詔的心目中,唐朝疆域遼闊,資源豐富,對安南的統治並沒有表現出強硬的態度,所以悄悄地把安南的土地占為己有應該不難。但是,他畢竟誤判了唐朝的形勢和態度。對於南詔的入侵,唐朝的態度非常果斷,立即出兵平息混亂。
南詔作為大唐壹手打造的邊陲小國,敢挑戰大唐天威,實在是力不從心。依靠安南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以及與周邊緩沖城鎮的便捷交通,唐朝輕松擊敗了南詔的入侵。心高氣傲的南詔想要二次沖鋒,大唐不懼,還使出渾身解數直接制服了對方。
安南作為大唐的南方軍事屏障,意義重大。如果不是唐朝在這裏苦心經營,熟悉地形,打好防禦,其他國家很容易因為南方復雜的地形而搶占先機。
二是唐代海上經濟貿易的要塞。
除了其重要的軍事作用,安南是大唐的海洋經濟和貿易的堡壘。這是南詔要奪取此地的重要原因,也是大唐拼命守衛此地的原因之壹。也許有人會覺得大唐有漢朝以來興起的絲綢之路,不應該太在意安南。
事實上,因為吐蕃王朝的崛起,唐朝基本上失去了對西域絲綢之路的控制。為了保持唐朝的繁榮,必須發展新的經濟和貿易路線。陸路不通,寬闊的大洋路受唐朝青睞。安南屬於嶺南路,通向廣州,因而可以很容易地通向大海。
雖然唐朝離安南比較遠,出海口比較多,也不需要像南詔那樣的安南,但是為了不讓南詔變得像吐蕃壹樣大,所有的可能性都得扼殺在萌芽狀態。畢竟南詔,沒有安南,只能在自己的壹畝三分地裏打轉,如果有海上貿易的經濟加持,必然成長為自己的威脅。
所以為了杜絕這樣壹個可以預見的危機,保持對海洋經濟貿易的控制,唐朝對安南的占有和控制是其他朝代前所未有的。
3.為什麽唐朝願意為守衛安南付出巨大的代價?
1安南之失,打開了唐王朝南下的大門。
嶺南的交通道路向來錯綜復雜,充滿瘴氣,從來都不是壹個方便的地區。這裏遠離中原,壹旦失去當地的守衛組織,就會陷入完全失去聯系的狀態。如果有人趁機侵占山湖,朝廷很難還得幹凈。
這個地方不同於中原和江南的馬平川。壹旦失守,不僅會失去安南的地盤,還會把整個南方的大門向別人敞開。以易守難攻的優勢,甚至會成為動搖朝廷權威的危害。
從五代十國的趙佗之亂和吳權割據可以看出,此地極易脫離朝廷的控制,成為破壞統壹的南方遺毒。所以當時唐朝對南詔的入侵反應特別激烈,不僅僅是因為它觸犯了天威,企圖將其做大,還因為它對中原王朝的南方門戶的安全太重要了。
其次,南方的部落勢力會影響周邊地區的穩定。
安南之地遍布部落。他們不僅與中原的文化習俗格格不入,而且即使在同壹塊土地上生活了很久,也充滿了關於權力、領土和信仰的鬥爭。也是因為生活環境的艱苦。這讓這裏的人們變得堅韌而難以馴服。
因此,唐朝對這壹南部邊境地區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案。完全保留了他們的文化傳統和權力地位。這樣,截然相反的治理方式確實讓雙方長期友好合作。但是,朝廷對這片土地的控制權始終沒有放松警惕。為了便於整個西南地區的協調管理,朝廷不遺余力地在這裏開辟交通,與周邊地區建立良好的交通聯系。
在和平時期,這樣相對便利的交通環境自然有助於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但這個地方壹旦淪陷,在如此強硬的民俗渲染下,必然會導致周邊地區的危害後果。壹旦朝廷失去了對這個地方的控制,那些部落之間的矛盾和敵對就沒有了調整和緩沖的余地,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自相殘殺。在戰火紛飛的環境下,受牽連的不僅僅是當地人,還有周邊地區。
第三,安南是撤退的沃土。
對於唐朝來說,安南不僅是海上經貿的要塞,也是可以為朝廷提供物資的寶庫。控制安南,就是控制了西南地區的土地、人力和其他物質資源。此地雖不如江南繁華,人文科技也略顯落後。
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無論是糧食栽培還是人文素質都有了壹定程度的提高。唐朝雖然看似強大,但北方強敵眾多。如果能保住安南的領土,也給唐朝留下了絕佳的退路。在這裏,唐朝依然威嚴,統治秩序完整,人力物力充足。
危險的地理環境使其處於易守難攻的境地。這樣不僅可以暫時保住自己的安全,還可以成為自己東山再起的籌碼。所以最後唐朝總是更重視安南。即使在安史之亂的威脅下,唐玄宗也敢於帶領百姓逃往南方,因為南方的軍事準備完全值得托付。
第四,總結
雖然,安南的領土在我國的領土上已經不存在了。但自秦朝以來,安南與中國的聯系從未斷絕。不可否認,安南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底蘊,但也有很多中華文明的影子。其實放眼整個世界,沒有壹個國家會像孤島壹樣存在,無數的聯系只會把世界綁在壹起。而不是去爭論壹些不必要的從屬對錯,如果不著眼當下,守望相助,成就美好未來,才是最真實的。
參考資料:
新唐書
歷史記錄
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