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但要是提及這道菜的來歷,最先把正宗水煮魚引進北京的沸騰魚鄉,理所當然最具有發言權。
“水煮魚”起源於重慶渝北地區,距今也只不過十幾年的歷史。發明這道菜的師傅是川菜世家出身,可以
說是從小在廚房中長大的,再加之聰明好學,年紀輕輕就有了很深的造詣。說起他的成名,那就不能不提
1983年重慶地區舉辦的壹次廚藝大賽。在這次大賽上,他以壹種類似於現在水煮魚做法的烹制方法制作了
與當時傳統做法截然不同的“水煮肉片”。全新做法的“水煮肉片”以其色澤、品相、口味等諸多方面的
特點獲得了評委的壹致認可,他也因此而獲得了大獎。
自從獲獎後,親朋摯友紛紛前來祝賀,每次款待來客他必要親自下廚烹制“水煮肉片”。這壹日,有壹位
從小壹起長大的朋友前來探望,這個朋友生活在嘉陵江邊,每次來都要帶幾條剛剛打上來的嘉陵江草魚,
這次也不例外。每每相聚,小酌幾杯是肯定的,眼看時近中午,師傅反而為午飯發了愁,不是為了別的,
只是因為這位好友從小忌吃大肉,偏偏家中又沒有準備其他的肉,而師傅又想讓朋友分享壹下大賽獲獎的
菜品。正在發愁之際,木盆裏跳蹦的魚提醒了師傅,何不水煮“魚肉”。就這樣,第壹盆水煮魚誕生了,
更沒想到的是,魚肉的鮮美、麻辣的厚重,使得朋友贊不絕口,師傅本人也為之壹驚。
從此以後,師傅開始潛心研究“水煮魚肉”,魚肉的特性,麻辣的搭配、色型的創新等諸多方面力爭做到
精益求精,歷經壹年多的努力,1985年水煮魚基本定型。很快水煮魚引領了當地的餐飲市場,並不斷的逐
步完善,到90年代中期,在當地形成了水煮魚壹條街。
1999年初,沸騰魚鄉的創始人楊戰先生到四川考察菜品,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水煮魚的發明人,把正宗的
水煮魚帶回了北京,並針對北方的氣候特點和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對水煮魚進行了技術改良。1999年7月
22日,第壹家小店在北京開業了,他的看家主打菜就是“水煮魚”,並且根據水煮魚制作時熱油翻騰、辣
椒滾動的特點而起名叫“沸騰魚鄉”。
如果水煮魚做的好的,不管用什麽魚差別不會很大,關鍵是味道吸引人
用料:
魚2斤,(三人份) 大顆紅幹辣椒三兩(要剪開哦),花椒粒小半碗,大蒜瓣十粒,姜壹塊,蔥五根細細
地切成蔥花,鹽少許,雞蛋清半個,澱粉少許,葵花籽油三兩,辣椒油2兩,壹小撮白芝麻,壹條黃瓜和黃
豆芽。
步驟:
1.把魚清洗幹凈,要註意把魚肚子黑黑的地方洗白哦,沿著魚骨剔出魚肉,用刀順著魚肉的紋路,斜著把
魚片成半公分厚的魚片,這樣才不會有那麽多刺。(技巧:可在買魚的時候叫師傅幫忙把魚頭和魚骨剔出
來,至於魚片,還是自己回家慢慢片,因為師傅可沒那麽多時間幫妳片喲。
2.將魚片放到盤子裏,加上蛋清、鹽、澱粉用手抓勻,大蒜切成蒜米待用,幹辣椒去籽剪成段,酸菜、姜也
切細待用。
3.把油倒入鍋中燒熱,爆炒姜、蒜、紅辣椒、花椒,將魚骨煎壹下,就可以放入冷水,等大滾後,把切好的黃
瓜和黃豆芽也倒入鍋中。
4。均勻地放入魚片,加少許的鹽和味精,撒上白芝麻就可以盛上大盆了。(放入魚片後,不需要等到水燒滾
,只要有壹點冒泡就可以了,這樣的魚片才會滑嫩的哦!)
5.這點是最重要的啦!魚香不香就看它了。燒熱鍋後,倒入油和辣椒油,燒到八成熱,放下紅辣椒和花椒
爆香它,(註意不要爆太久了,稍微變色就可以了),直接倒在魚面上,只聽到“吱吱”的聲響,灑上切好
的蔥花,香味迎面而來,彌漫著整個廚房,飄進了餐桌,可以上桌了。
另壹種做法:
1、將魚殺好洗凈,剁下頭尾,片成魚片,並把剩下的魚排剁成幾塊。將魚片用少許鹽、料酒、生粉和壹
個蛋白抓勻,腌15分鐘。頭尾及魚排另裝盤,用同樣的方法腌制。
2、燒開壹小鍋水,將豆芽洗凈後,放入開水中燙壹下,撈入大盆中,按個人口味撒壹點鹽,備用。
3、在幹凈的炒鍋中加平常炒菜三倍的油,油熱後,放入三大匙豆瓣(或剁炒)爆香,加姜、蒜、蔥、花椒
粒、辣椒粉及幹紅辣椒中小火煸炒。出味後加入頭尾及魚排,轉大火,翻勻,加料酒和醬油、胡椒粉、白
糖適量,繼續翻炒片刻後,加壹些熱水,同時放鹽和味精調味(要嘗壹下鹹淡)。待水開,保持大火,壹片
片將魚片放入,用筷子撥散,3~5分鐘即可關火。把煮好的魚及全部湯汁倒入剛才盛豆芽的大盆中。
4、另取壹幹凈鍋,倒入半斤油(具體油量要看準備的容器大小,以倒入大盆中時,把魚和豆芽全部淹沒為
準,可以目測壹下)。待油熱後,關火先晾壹下。然後加入多多花椒及幹辣椒(看個人的嗜麻辣程度),用
小火慢慢炒出花椒和辣椒的香味。註重火不可太大,以免炒糊。
5、辣椒顏色快變時,立即關火,把鍋中的油及花椒辣椒壹起倒入盛魚的大盆中。
烹制壹盆好吃的水煮魚,主要取絕於鹽、辣椒和油的使用。多放鹽主要是為了適應北方人口味偏重的特點
。辣椒能夠促進食欲,還可以增加菜肴的色彩。油的使用主要是為了提味,也能讓魚肉看上去更加鮮美。
壹條兩斤的魚基本要配四、五斤油。這些調料的最終結果就是大大刺激了食客的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