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掃墓祭祖
在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祖先早已成為習俗。唐代以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就成了壹種持續的節令傳統。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詩中寫道:“鳥鳴昏樹,誰哭?風吹曠野紙錢,古墓春草滿。李唐花映白楊樹,滿是生死離別處。”神秘的沙漠和沈重的春天在哭泣,黃昏和黃昏下著雨的人們卻回家了。"宋代詩人高句麗曾在《清明》壹詩中寫道:"南北丘多墓田,清明各不同。紙灰飛成白蝴蝶,淚染成紅杜鵑花。夕陽西下,狐貍睡在墳前,黑夜回到孩子們對著燈光笑。人生有酒,必有醉。壹滴都沒到酒泉。“即使在今天的社會,清明節前後,人們仍有上墳祭祖的習俗:拔除雜草,擺放供品,在墳前焚香祈福,焚燒紙錢金元寶,或者幹脆獻上壹束鮮花,表達對祖先的緬懷。
2.去郊遊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趁著掃墓的機會,全家老少在山野裏玩得不亦樂乎。回家後,他們順手折了幾根樹枝,戴在頭上,開心極了。有些人在清明節期間,在郊區遠足,表達他們自嚴冬以來的停滯情緒時,特意去大自然欣賞和欣賞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色。這種郊遊也叫春遊,古代稱為探春、春獵。它的意思是踩著草,在鄉下玩耍,看春光。
清明節前後是踏青的好時機,因此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古代女性平日不能隨便出門,清明節掃墓是難得的機會。因此,在清明節,女人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壹種說法叫“女人的清明年”。
3.插入柳樹
清明節是柳樹發芽,煙綠的時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們外出郊遊時,順手折下壹些柳條樹枝,可以拿在手裏把玩,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者帶回家插在門楣和屋檐上。諺語中有“清明不穿柳,美人成明眸”和“清明不穿柳,死後翻黃狗”的說法,可見清明折柳是舊社會非常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它不僅是壹種時尚的裝飾,也有祈求辟邪的效果。也可能與過去寒食節用柳枝討新火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柳枝是對樹木的壹種損害,不應該提倡。
清明節插柳種樹的習俗,相傳是為了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嘗遍百草的神農。另壹方面,據說介子推死時所持的柳樹後來復活了。晉文公給它取名為清明柳,並把它折成壹個圓圈戴在頭上。這種習俗後來被介紹給了人們。雖然典故來源不同,但這些習俗還是離不開人們春回大地的喜悅。
4.拉鉤(拔河)
“鉤”是壹個古老的名字,但它實際上是壹個現代的拔河運動。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為了進攻吳國,用拉鉤運動來增強人民體質。它主要是以壹根麻繩為基礎,兩端分成許多小繩。比賽時,以壹面大旗為界。壹聲令下,雙方用力拉繩,鼓聲和音樂壹起響起。雙方歡呼吶喊,好不熱鬧。
5.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歡的活動之壹。古人認為,如果有人生病了,可以在風箏上寫下或畫下自己的病情,用細繩將風箏系在空中放飛,讓它飛到天上,剪斷纜繩,疾病災難就會隨著風箏飛走。後來,風箏逐漸發展成為壹種流行的郊遊娛樂。
阿清作家潘榮弼在《景帝歲時紀昇》中寫道:“清明掃墓時,全城男女從郊區蜂擁而出,扛起箱子,車輪相向。每人帶壹個風箏線軸,祭祀完了,放在墳前會更好。”古人也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賈青錄》說:“春之風自下而上,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斷鷂”之諺。“在古代,放風箏不僅是壹種娛樂活動,也是壹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釋放他們的口臭。所以在清明節放風箏的時候,很多人會把自己知道的災害都寫在紙鳶上。當風箏飛得很高時,他們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走,象征著他們的疾病和汙濁的空氣已被風箏帶走。
6.搖擺
斯溫最初被稱為“錢球”。據傳,秋千是春秋時期由北方民族山戎人齊桓公傳入的,漢代以後成為清明節和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起初秋千是用繩子做的,用手蕩,後來發展成木架,上面掛兩根繩子,下面綁壹個十字板。
南北朝時流行搖擺戲。《荊楚紀年》記載:“春天,壹根長繩掛在壹棵大樹上,壹個秀才和壹個女子坐在上面推,叫做蕩。”蕩秋千是唐代非常普遍的遊戲,它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清明節隨處可見秋千,清明節在元、明、清三代被定為秋千節,秋千也被安裝在宮殿裏供皇後、妃嬪和宮女玩耍。
今天的公園和遊樂場仍然有秋千供孩子們玩耍。
7.鬥雞
在古代,鬥雞比賽盛行於清明,鬥雞始於清明,壹直持續到夏季至日。中國最早的鬥雞記載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蔚然成風,不僅民間如此,皇帝也不例外。比如唐玄宗最喜歡鬥雞。
8.蠶花節
“蠶花節”是蠶鄉特有的民俗文化。在過去的清明節期間,這項民俗活動在吳彤、烏鎮、崇福、洲泉等地舉行。其中,洲泉的A?vagho?a廟和青石的雙廟尤為壯觀。A?vagho?a寺,位於洲泉鎮西部,在當地被稱為“寺中之王”。每年都有很多活動,有迎蠶神、搖快船、臺閣鬧事、拜香凳、打拳、打龍燈、擡桿、唱戲等。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大部分在船上進行,很有水鄉特色。近年來,烏鎮石翔的活動中,只有見蠶神、踩白舟、擡竿等少數項目,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9.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雨紛飛,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些人甚至稱清明節為植樹節。清明節種樹的習俗流傳至今,起源於清明穿柳插柳的習俗。
清明節穿柳插柳有三個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為了紀念農耕始祖神農,後來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思。後來的傳說都和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帶領大臣爬山祭奠介休時,發現介休曾經賴以生存的老柳樹死而復生,就給它起了“清明柳”的稱號。後來的傳說是,唐太宗把壹個柳條圈送給大臣,作為驅趕疫情的祝福。
北方清明節習俗
1.吃痱子
中國北方和南方都有清明節吃痱子的習俗。“饊子”是壹種油炸食品,酥脆精致,在古代被稱為“冷器皿”。寒食節禁火禁寒的習俗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並不流行,但與此節日相關的痱子卻深受世人喜愛。在漢族地區流行的痱子,有南北方的區別:北方的痱子大方自由,以小麥粉為主料;南方痱子制作精致細致,以大米和面粉為主。在少數民族地區,痱子種類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納西族、寧夏回族自治區為多。
2.清明螺
清明節是吃蝸牛的最佳時間。因為此時螺螄尚未繁殖,最為肥美豐滿,所以有“清明螺螄抵壹只鵝”之說。蝸牛的吃法很多,可以用蔥、姜、醬油、料酒、糖炒。也可以煮,挑螺肉,可以拌,可以喝,可以爛,可以煨。如果吃的得當,真的可以稱之為“蝸牛這麽有意思,好酒還不如”。
此外,中國北方和南方都有在清明節吃雞蛋、糕點、夾心餅、清明粽子、蒸餅、清明餅、幹粥等營養食品的習俗。
3.花棉
做面花是陜北婦女的特產。他們用靈巧的雙手,可以把發酵的白面揉成各種形狀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刀、錐子、鑷子等日常用品,配件是紅豆、黑豆、花椒、食用色素。蒸出來的面條栩栩如生,特別像藝術珍品,讓人愛不釋手,舍不得壹下子吃下去。
“子推磨”和面粉花不僅自己吃,還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當壹個母親要送給當年結婚的女兒時,就叫送冷食。農村的孩子把它們送給他們的老師,這樣那些離開家獨自在偏遠山村教書育人的園丁們就可以分享節日的食物了。
4.透明水果
每到清明節,家家戶戶都要做壹種叫清明果的食物,用來掃墓祭祖。然而,在我的記憶中,清明節的到來意味著我可以用綠色的香味回報清澈的果實。
清明果的形狀有點像餃子,但味道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表皮是由壹種叫艾蒿的植物制成的,艾蒿是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開小黃花,葉子小如菊科植物,上面覆蓋著遮陽棚和簇簇。每年清明節前,女人們都會三五成群,手捧竹青,興高采烈地來到田間采摘艾葉。新鮮的艾葉堆在籃子裏,真的很吸引人。艾野才回家後,就開始了制作清果的復雜過程。女人就像壹個按摩師,綠色的苦艾壹眨眼就變成了美味的透明水果。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有趣。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慢跑、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習俗和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冷食冷餐對人的傷害,我們都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所以,這個節日是壹個有特色的節日,既有悲傷的淚水去掃墓,也有踏青的歡笑。
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蕩,就是拉皮繩,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稱為錢球,後來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樹枝做的,並用絲帶系住。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腳踏的秋千。打秋千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培養勇氣,深受人們特別是孩子的喜愛。
踢球
弓是壹種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裏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腳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流行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訓練武士。
春遊
也叫春遊。古稱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國人民長期以來壹直保持著清明節去散步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