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以前中國只有20-80歲的人才會做清朝皇後戴的草花。他們會迷路嗎?

以前中國只有20-80歲的人才會做清朝皇後戴的草花。他們會迷路嗎?

中國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其文化博大精深,藝術百花齊放。尤其是壹些代代相傳的民間工藝,精彩絕倫,令人嘆為觀止。我們在揚州旅遊的時候,在當地壹個叫486的非物質文化聚集園區看到了很多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印象深刻的只有。比如本文要給大家介紹的通草花就是其中之壹。

古代揚州,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城市和農村的女士都喜歡裝飾,佩戴鮮花是美麗的。管的《牡丹譜》雲:“青年人戴花,不分貴賤。”民間節日和寺廟經常用各種工藝花裝飾。因此,揚州制花業深入民間,發展迅速,成為全國工藝花的生產中心和集散地之壹。

桐草花是壹種工藝花,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生產技術是中國最早的人造花生產技術之壹。據《揚州畫舫》記載,桐草花興盛於清代,民國後逐漸衰落。直到1953,通草花藝術家錢首創通草花菊花盆景,開辟了通草花創作生產的新領域。後來發展成牡丹、杜鵑花、梅花、臘梅等幾十種,成為流行的室內裝飾展品,並開始出口國外。

翻開塵封已久的歷史古卷,早在唐宋時期就已出現,並深得人們的青睞。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四花相似》中記載:“茶花如草花,桃花如蠟花,海棠花如絹花,罌粟花如紙花。”但《史靜·童眼三現身寶龍圖解冤》中說:“我看見兩個女人,她們的臉紅紅的,臉頰紅紅的。第壹個提著壹瓶酒,第二個提著兩朵草花。”現代的郭沫若在《反正前後》第二章中也提到:“兩邊鬢角,各有壹枝茅草花。”等等都有描述。

我們在揚州486非遺園看到的是錢的弟弟錢,他是上世紀50年代桐草花盆景的開創者。據老人說,他十幾歲就開始接觸通草花。當時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是這方面的藝術家。後來,他漸漸喜歡上了這門民間藝術,從家裏接過了接力棒。

通草花的材料取自雲貴高原的珍貴藥材通草花(如上圖)。制成的工藝花質地柔軟,色澤清麗淡雅,可與真花媲美,永不褪色。可以作為裝飾品長期擺放。在古代,它多被用作宮廷貢品,有的甚至作為頭飾佩戴。前段時間流行的《顏夕宮的故事》裏,高宗皇後小賢春夫差提倡節儉,不用皇家珍珠,用的是桐草花。

這種花的制作過程很復雜。先將花的根部通過特殊的工藝絞成像紙壹樣的薄片,然後根據花的需要切成相應的形狀,用手絞成花瓣,再用桿子和絞葉紮起來。這些花的根、莖、葉、花都是手工制作的。

漂白、裝草片、染色、掐花瓣、做葉子、鋪桿子、栽盆、裝框、整理...這些流程說起來簡單,但是壹起做起來非常復雜和枯燥,需要很多技巧。比如制作花瓣時,草葉需要加濕才能有韌性,適合捏、撚、揉成各種花瓣形狀,否則容易碎。

通草的葉子即使看似普通,制作起來也不容易。在操作過程中,手的力量非常關鍵,很難把握,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如果用力過小,花瓣就不容易成型,如果用力過猛,草葉就會被壓垮。為了使花葉具有天然樹葉紋理清晰的特點,傳統的揚州曹彤花葉是在磚上雕刻,然後用曹彤壓制而成。按道理,每朵花都要配不同的磚做葉子。為了這些葉子,他們沒有努力。他們在路上走的時候,把葉子和花記在心裏,回去的時候,用刻刀刻在磚上,就像刻印章壹樣。家裏最多積了幾百塊磚頭和樹葉,沒有重復。

錢師傅說,做好壹件事,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比如最基礎的剪紙,壹定要掌握。第壹,要裁剪出符合要求的形狀。有些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如果沒有剪紙技巧,很多都是廢紙。再比如,要掌握通草吸水的程度,不是壹天兩天就能掌握的。日積月累需要很長時間,不是壹時半會兒能形成的,因為工匠的經驗:吸水性不夠,通草捏起來脆;如果吸水過多,花瓣會直接被壓扁。捏、扭、搓是通草花的絕技。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要揉搓出不同形狀的花瓣和樹枝,完全取決於藝術家心中的感受和他的努力,這絕對不是壹件簡單的工作。

通草花被譽為工藝花中的“春雪”,它需要制作者精心琢磨,精益求精,才能做出形神兼備、色彩鮮艷、香氣四溢的精品。坐下來試壹試。復雜的技能需要非常專註,壹坐就是壹天。許多人在壹天結束時會感到背痛。沒有專註和耐心,他們肯定做不好。想到這裏,我不禁佩服這位堅持了半個世紀的老人。

目前,只有戴春福和錢兩位年過八旬的老人是這項民族傳花技藝的傳承人。他們也嘗試了各種方式免費接收學員,來老年大學任教的人絡繹不絕。然而來來往往之後,沒有壹個人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幾年前,壹個90後的小姑娘跟著她四年,去年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