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壹體的民俗大節。歷代詩詞中有不少賀端午的詩詞佳作,下面就整理了壹些描述了端午景象,緬懷古人的詩詞:
壹、古人眼中的端午景象:
宋代詩人陸遊在《乙卯重五詩》是這樣描寫端午的: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壹笑向杯盤。
這首詩具體描寫了當時人們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平淡的閑言瑣事在詩人的筆下變得瑰奇純粹。
這首詩的意思是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詩人吃了兩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壹年能平安無病。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在南宋代詩人張孝祥筆下《點絳唇》中的端午則是這樣的:
萱草榴花,畫堂晝永風清暑。麝團菇黍。助泛菖蒲醑。
兵辟神符,命續同心縷。宜歡聚。綺筵歌舞。歲歲酬端午。
張孝祥筆下的端午節是色彩繽紛,熱鬧歡快的,把端午當天的景色,飲食和宴會都描寫的無比美好。
這首詩的寫的是萱草滿地,榴花紅艷,敞亮的庭院房間,白天綠蔭滿院,風消暑氣。甜美的湯圓粉團,青綠可口的粽子,還有解渴解暑的菖蒲酒。身上掛著香囊神符,臂上戴著五彩絲縷,大家歡聚壹起,互相祝福健康美好盛大的宴席上,有歌舞助興,年年好個端午佳節。
二、關於端午節第壹個就會想到肯定是愛國詩人屈原,而古代在端午詩歌也會緬懷屈原。
在元代詩人袁易的《重午客中》中是這樣寫的:
往恨湘累遠,他鄉楚俗同。流傳存吊祭,汩沒見英雄。
竹葉於人綠,榴花此日紅。未須嗟旅泊,吾道豈終窮。
這首詩歌描寫了袁易對愛國詩人的惋惜之情,希望自己也能和屈原壹樣為了民族大義奮不顧身。
這首詩歌的意思是作者從前總很湘江太遠,無法親自祭拜屈原,但是我在漂泊之中,看到了端午節和楚國壹樣的風俗。人們也在水邊祭祀屈原,在國家敗落的時候,也湧現了很多鐵骨英雄。
今天是端午,我看到竹葉向著人,四季常青,我看見石榴花在眼前特別鮮艷。我不需要感嘆自己旅途漂泊,因為我走的是壹條有著無限希望的大道,那條路,就是像屈原壹樣,將愛國進行到底,這條路不會有盡頭,也永遠沒有盡頭,因為民族是存在和向前的。
這是壹個愛國者在歷史和現實中清醒清晰的定位。他的心像石榴花壹樣鮮艷,致敬屈原,致敬宋國。
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是這樣寫的: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詩人感嘆世道的不公平,如此大的江水卻洗不清愛國忠臣的冤情。
這首詩的意思是節氣中端午節的來歷是因誰開始的,自古以來傳聞是為了紀念屈原。只能嘲笑楚江盡管空闊浩渺,也不能洗刷盡忠臣的冤情。
三、古詩裏也描述了很多古人在過端午節的時候的風俗和熱鬧的活動的。
在宋代詩人蘇軾的筆下端午習俗是這樣的,《浣溪沙·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壹千年。
這首詩記錄了在宋代時期浴蘭湯和佩戴五色絲線的小習俗,古代在端午節這天要洗澡,而且不能用普通的水洗澡,而是要用蘭湯洗澡,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浴蘭節。而彩線的來歷是因為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所以在端午節佩戴五色絲線以辟邪。
這首詩的意思是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薄綢,明日端午節壹定要浴蘭湯。參與者人山人海,梳洗後剩下的香粉胭脂隨水流入河中,布滿河面。妳將那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掛在發髻上。只祈願能與相愛的人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宋代詩人蘇軾的《六幺令·天中節》中,則是壹幅幅生動的民俗風景畫: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裏,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蘇軾在這首端午的詩中,描繪端午的習俗:童之臂、門之艾、菖蒲之劍、風箏漫舞、對酒當歌、龍舟競發、誦君之賦,哪個不是美輪美奐的圖畫?
這首詩的意思是舊時人們用綾羅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縫綴兒童臂上,認為可以避惡消災。將青翠的艾葉懸於堂中,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以辟邪驅瘴,有驅魔祛鬼之神效。天上的紙鳶在飛舞,粽葉香飄十裏,用樽裝酒水吃著肉。江面上龍舟競發,彼此吶喊助威,還有壹些人在江邊悲壯地大聲吟誦屈原的《離騷》!
為了更好了能理解這些古詩詞,下面介紹壹些關於端午節的小知識: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壹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藥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藥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