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裏改編壹段廣告詞:肚子餓了來壹桶,休閑娛樂來壹桶,上班加餐來壹桶,老婆不在家來壹桶,乘坐火車汽車各來壹桶。
由於它的包裝有分為桶裝和袋裝兩種,因此,讓人們吃起來很方便,只要有白開水,隨時隨地都可以自由享用。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泡面”不僅品種繁多,口味也多樣化。
但是,在我的家鄉晉城有這樣壹種泡面,它不是人盡皆知的“康師傅”,也不是湯鮮味美的“湯達人”,還不是傳統的“老壇涮菜”。
它是壹種極普通的“豫竹”牌方便面,市場售價不超過壹元。產地雖屬於河南省博愛縣,但河南人卻從來不吃。因河南博愛縣和山西晉城市互為鄰居,所以成了晉城人的“最愛”。
記得上小學那會(八十年代初),剛剛興起吃泡面。那時候,覺得泡面真是個好東西呀,省事省時又美味,恨不能天天吃泡面。
但由於物質條件貧乏,這個願望很難實現。後來,我們本地生產出來了泡面,沒有外包裝,壹箱50袋的那種。買回家後,煮著吃、泡著吃、鹵著吃,媽媽每天變著花樣地做。
可惜好景不長,沒有幾年就銷聲匿跡了。到了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和科技的進步,泡面的品種和類型也慢慢多了起來。在人們嘗遍各種口味以後,最終被人們認可並且壹直延續到今天的泡面就是——河南的“豫竹”。
“豫竹”也就在那時風靡了晉城,不管是幹吃還是煮著吃,都非常美味。從那以後,壹發不可收。不管是在街頭的早餐店、路邊攤,亦是中高檔飯店、餐廳、火鍋店都可以看到它那熟悉的身影,聞到那獨特的味道。
在家裏,更不用說了,不僅是家家必備品,而且還是出門旅遊必帶。現在,兒女們外出求學,也是必需郵寄的食品之壹,甚至都有人帶出國門。
記得有壹年我們去臺灣旅遊,同行的人中有人帶了“豫竹”。當我們吃了幾天臺灣的飯菜後,由於地方口味差異,十分想念起家鄉的饸絡和拉面了,然而,那是不可能實現的。
這時,有人拿出了“豫竹”,哇!那表情,那場面,所有人都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壹樣,很是驚訝,饞得直流口水。能在異地他鄉吃上壹包“豫竹”,真是幸福呀。它雖不能代表家鄉的純手工面食,但也足以讓我們以饗***食。
這不女兒在南京上大學,有朋友去學校看望她,順便給她帶了幾包“豫竹”泡面。後來,她與宿舍的人分享,受到了全員壹致好評,認為這是她們吃過所有泡面中,最好吃的壹種。
每次都是好幾個人分享壹袋,頗有壹種“物以稀為貴”的感覺。還有人提議說:“不敢吃完了,等著回家時路上當零食吃。(快放寒假了)”女兒回來講給我聽,覺得這些孩子們真是可愛有可笑。
笑過之後,心裏有壹些心疼她們。於是在今年開學時,特意給她們郵了壹箱過去。
“豫竹”泡面雖然不是我們本地的特產,但每壹袋都包含著濃濃的家鄉情,這也是連接豫晉人民的壹條紐帶吧。
也可以不誇張地說,晉城人民走到哪裏,“豫竹”將會被帶到哪裏。但願會有更多人品嘗到它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