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炮姜[湘雅醫學詞典]
幹姜[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藥典(2010版)]
3.總結加工姜是幹姜的加工品。方法是沙炸。幹姜的煎法,漢代就有了。參見《金桂姚略方論》。幹姜是生姜的幹燥根莖。[1].生姜罐頭是壹種不規則的膨脹塊,有手指狀的分支。表面呈棕黑色或棕色。淺泡,切面邊緣棕黑色,中心棕黃色,顆粒細小,散在維管束。氣香而獨特,味微麻辣。生姜罐頭味苦、辛、溫[1]。具有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的功效[1]。其辛燥性弱於幹姜,溫裏作用不如幹姜迅速,但作用溫和持久,優於溫中止痛、止瀉、溫經止血[1]。可用於虛寒腹痛、腹瀉、出血[1]。
4生姜罐頭的加工方法漢代有壹種炮的方法(《金桂藥略方論》)[1]。
宋代的甘草有四種,分別是水制、灼制(太平盛輝方)、炒黑(政事經絡復原本草)、鹽炒(生肌總錄)、煆制(瘡癰經驗書)、焙制、巴豆制(太平惠民和記舉方)、黃泥裹制。
元代還在用“慢炮破解”(養生寶)[1]。
明代有壹些方法,如撒鹽砂(奇效藥方)、煎小兒糞黑(藥引子)、泡水文火煨至極黑(壽石保元),認為“煎小兒糞黑可止鼻衄、吐血、血痢、崩漏”(藥引子)。
清代仍有姜炭(外科精熟)、烤姜炭(外科治療全壽集)、酒蒸烤姜(油雞成)等加工品種[1]。
清代有炮制姜炭、黑炮制姜等名稱,混為壹個品種。在現代的壹些地區,它們也被視為壹種加工產品。根據加工溫度和成品特征分析,炮制姜炭和黑炮制姜實際上是炮制姜炭[1]。
目前主要的加工方法是砂燙和炭炒[1]。
幹凈幹姜的制作方法:取原藥材,去雜,略泡,洗凈,充分濕潤,切成厚片或塊狀,晾幹,篩去雜物[1]。
炮制生姜的加工方法:先將洗凈的河沙放入油炸容器中,用大火煸炒,然後加入幹姜片或片,不斷翻動,煸炒至表面焦黃,取出,去沙,晾涼[1]。
5加工後的生姜的特征為不規則的厚片或丁塊[1]。表面呈灰褐色或黃褐色[1]。切面黃白色,有明顯的葉脈和小斑點,粉紅色,有特殊的香氣和辣味[1]。
生姜罐頭為不規則的厚片或塊狀,表面鼓脹,棕黃色,內部暗黃色,質地疏松,氣味芳香,味辛辣[1]。
6幹姜的性味歸於幹姜的辛辣味,是熱的[1]。
幹姜入脾、胃、腎、心、肺經[2]。
幹姜入心、肺、脾、腎經[3]。
生姜罐頭味苦、辛、溫[1]。
姜炭味苦、澀、溫,入脾、肝經[1]。
7幹姜的功效與主治:幹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絡、祛濕化痰的作用[1]。
幹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化痰降氣的作用[3]。治療脘腹冷痛、脘腹脹滿、虛寒吐瀉、肢冷脈微、冷飲、氣喘咳嗽、風寒濕痹[3]。
幹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生津的功效[2]。用於胃脘痛、嘔吐泄瀉、四肢冰冷、脈細數、冷飲及氣喘咳嗽[2]。
幹姜能守能走,適用於中焦寒邪過盛、濕重者,以及寒飲入肺引起的氣喘咳嗽[1]。本品因速度快,作用強,對回陽救逆非常有效[1]。常用於胃脘痛,吐瀉,肢冷脈微,痰多咳嗽[1]。比如大建中湯(金桂藥略方論);四逆湯回陽救逆(傷寒論註);小青龍湯(傷寒論註解)[1]。
生姜罐頭味苦、辛、溫[1]。具有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的功效[1]。其辛燥性弱於幹姜,溫裏作用不如幹姜迅速,但作用溫和持久,優於溫中止痛、止瀉、溫經止血[1]。可用於虛寒腹痛、腹瀉、出血[1]。如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濟方菊”)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霍亂等帶筋轉移;艾葉丸(太平盛輝方)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和便血[1]。
生姜罐頭溫中止瀉止血。治療寒瀉、虛寒吐血、便血、崩漏、產後腹痛等血瘀癥[3]。
姜炭味苦、澀、溫[1]。脾肝經【1】。其辛味消失,留在那裏,長於止血溫經[1]。其溫經作用弱於炮姜,收斂止血作用強於炮姜。可用於各種虛寒出血,比較急,出血量大[1]。如乳聖散(“丹溪心法”)用於治療血崩;或用幹姜燒黑,為末,飲米服之,可治血痢(《姚氏集方》)[1]。
8炮制生姜的炮制功效幹姜能守能走,所以相當適合中焦寒濕過盛,以及因寒飲降肺引起的氣喘咳嗽者[1]。本品因速度快,作用強,對回陽救逆非常有效[1]。常用於胃脘痛,吐瀉,肢冷脈微,痰多咳嗽[1]。比如大建中湯(金桂藥略方論);四逆湯回陽救逆(傷寒論註);小青龍湯(傷寒論註解)[1]。
生姜罐頭味苦、辛、溫[1]。具有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的功效[1]。其辛燥性弱於幹姜,溫裏作用不如幹姜迅速,但作用溫和持久,優於溫中止痛、止瀉、溫經止血[1]。可用於虛寒腹痛、腹瀉、出血[1]。如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濟方菊”)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霍亂等帶筋轉移;艾葉丸(太平盛輝方)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和便血[1]。
幹姜的加工研究幹姜的主要成分有姜烯、β沒藥烯、姜醇、姜烯和姜酚、6姜烯酚、8姜烯酚等。[65438+]
9.1對化學成分的影響比較了生姜、生姜飲片和生姜炭中揮發油的含量。結果表明,幹姜的含量最高,顏色較淺。炮制後生姜含量明顯下降;生姜的炭含量最低,約為幹姜的1/2,後兩種揮發油顏色較深[1]。
對揮發油和乙醚提取物的研究表明,生姜和幹姜的揮發油和乙醚提取物的色譜模式幾乎相同,炮制後的生姜和姜炭無明顯差異,但前兩者較後兩者有較大變化[1]。幹姜經加熱處理後,有的斑點消失,而有的新斑點出現,相同Rf值的相對含量也發生明顯變化[1]。以姜酚和6-姜酚酮為標準對照,薄層色譜分析表明姜酚含量為生姜>:幹姜>生姜罐頭>生姜炭;6姜黃酮含量幹姜>;生姜罐頭>生姜>;姜炭[1]。用GC-MS計算機檢測不同姜炮制品的乙醚提取物,分別從生姜、幹姜、炮姜和姜炭中檢測出25、22、23和23種成分,各姜炮制品檢測出的成分的質量和數量有部分變化[1]。
9.2藥理作用(1)抗潰瘍作用:取4.5g/kg幹姜、生姜飲片水煎液灌胃給大鼠[1]。結果表明,除吲哚美辛模型外,炮姜對應激性胃潰瘍、乙酸性胃潰瘍和幽門結紮性胃潰瘍均有明顯的抑制傾向,而幹姜無此作用[1]。
(2)止血:炮制後的生姜和生姜炭均能縮短小鼠的出血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非常顯著[1]。姜炭的作用強於炮制姜,兩者也有顯著差異[1]。炮制姜和姜炭均可縮短小鼠凝血時間,姜炭水煎液的凝血效果優於炮制姜及其本身的乙醚提取物[1]。生姜、幹姜水煎液對縮短凝血時間無作用[1]。
(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試驗表明,幹姜煎液的毒性高於幹姜,說明幹姜的水溶性毒性成分在加熱後可能會發生壹些變化[1]。
10加工好的生姜儲存方法儲存於幹燥的容器中,密封放置於通風幹燥處【1】。
藥典標準11炮制姜11.1命名為炮制姜。
袍江
幹姜
11.2來源本品為幹姜的加工品。
11.3方法取幹姜,按熨燙法(附錄ⅱD)用砂熨燙至鼓起,表面呈褐色。
11.4字符本品為不規則膨脹塊,有指狀分支。表面呈棕黑色或棕色。淺泡,切面邊緣棕黑色,中心棕黃色,顆粒細小,散在維管束。氣香而獨特,味微麻辣。
11.5鑒別(1)本品粉末為棕色。澱粉粒多,呈卵圓形、三角橢圓形、卵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5 ~ 40μ m,臍點狀,位於較小端,部分有裂紋,部分明顯。偶爾,糊化的澱粉顆粒會結塊。薄壁組織中散在油細胞和樹脂細胞,含淡黃色砂滴或暗紅棕色物質。纖維呈弧狀或星散狀,頂端鈍尖,有少量分叉,部分呈波浪狀或單側鋸齒狀,直徑15 ~ 40μ m,壁稍厚,絲狀,斜生細孔,常可見薄隔膜。常見的有梯形導管、螺紋導管和網狀導管,少數為直徑為15 ~ 70μ m的環形導管..有時在導管或纖維附近可見含暗紅棕色物質的管狀細胞,直徑12 ~ 20 μ m。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酸乙酯20ml,超聲65438±00分鐘,過濾,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壹種6-姜酚對照品加入乙酸乙酯,制成每1毫升含0.5毫克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附錄ⅵ b),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6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 ~ 90℃)-氯仿-乙酸乙酯(2: 1: 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上香草醛硫酸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出現相同顏色的斑點。
11.6檢查11.6.1的水分含量不得超過12.0%(附錄ⅸ H第二種方法)。
11.6.2總灰分不得超過7.0%(附錄ⅸ k)。
11.7的浸出物,按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不得少於26.0%。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11.8的含量(附錄六D)。
11.8.1色譜條件及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乙腈-甲醇-水(40: 5: 55)作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0納米。根據6-姜酚峰的計算,理論塔板數應不低於5000。
11.8.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6-姜酚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
11.8.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約0.25g(過3號篩),準確稱定,置於帶塞錐形瓶中,準確加入50%甲醇20ml,稱定,超聲波處理(功率100W,頻率40kHz) 30分鐘,放冷。
11.8.4測定方法分別準確吸取8μl對照溶液和20μl供試品溶液,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
以幹燥品計算,本品含6-姜酚(C17H2604)至少0.30%。
11.9性味與辛熱歸經。歸脾、胃、腎經。
11.10功能與主治:溫經止血,溫中止痛。用於陽虛,失血,嘔吐,崩漏,脾胃虛弱,腹痛,嘔吐,腹瀉。
11.11用法用量3 ~ 9g。
11.12用幹姜儲存。
11.13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