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葵的栽培方法
當第壹片真葉展開時,要進行第壹次間苗,去掉病弱苗。第二至三片真葉展開時,每個穴要留壹棵壯苗,定苗後要及時中耕鋤草。以後要經常中耕除草,還要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黃秋葵植株根系發達,生長旺盛,對肥水的需求量大,尤其是開花期,會導致果實不佳,產量降低。成苗後追肥1次,每穴施氮磷鉀復合肥2g。如果肥料明顯不足,以後每隔10 ~ 15天追肥1次,施肥量視植株大小而定,每穴5g ~ 10g。旱季要增加灌溉,保持土壤濕潤。
黃秋葵對土壤的適應性強,但要獲得高產,必須種植在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光照充足的田地,禁止與棉花等錦葵科作物連作。播種或種植前要翻土,以1.4m寬的畦為界,寬約40cm,深25-30cm。在畦中央開溝,施肥,每畝施腐熟糞肥2000-3000公斤,鈣鎂磷25-50公斤,氮磷鉀15-20公斤,與土壤充分混合,然後整平畦面。
直接播種,破霜後,播種前用20-25℃的溫水浸泡種子65,438+02小時,然後晾幹,在25-30℃催芽48小時,待種子壹半發白時播種,按80厘米的行距和50厘米的株距在預先安排好的畦內挖坑,先澆腳底水,每個坑內播種2-3粒種子。
播種通常在4月底至5月初進行。在每個洞內以三角形播種三粒種子,間距5厘米,深度2厘米。播種後,給種子澆水。播種後5-7天出苗。當幼苗長到10 cm時,開始間苗,每穴留2株。每畦播種2行,穴距45-50厘米,每穴播種2-3粒種子,出苗後每穴留壯苗。為了提高地溫和提早出苗,早春播種可以用塑料薄膜或小拱棚覆蓋。
黃秋葵的形態特征
黃秋葵是黍。根系發達,吸收力強,莖直立分枝,根深1米以上。
阻止
主莖直立,高1 ~ 2.5m,厚5cm,紅綠色,圓柱形,基部節間短,莖木質,基部節間有數個側枝,開花節無側枝。葉掌狀5裂,互生,葉上有毛或剛毛,葉柄纖細中空;花又大又黃,插在葉腋裏。
葉子
葉互生,葉的上下表面被粗毛覆蓋,葉掌狀3-5裂或淺裂。植株下半部的葉子呈圓形,寬而大,從上半部開始逐漸變窄變窄。也有圓葉的種類,比如蓖麻葉。葉柄長而中空,葉背有白色透明小顆粒。
花
花腋生,在主株第4 ~ 10節開始生長。之後,每個節點通常會長出壹朵花。花為完全花,花瓣黃色,壹般5片,基部暗紅色。花期只有幾個小時,當天下午就會枯萎,花枯萎後大約3 ~ 4天就可以收獲嫩果。掌狀分裂,有5 ~ 7個裂片,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鈍鋸齒,葉柄細長中空。花朵直徑4 ~ 8厘米,花瓣白色至黃色,花瓣根部有紅色或紫色斑點,顏色艷麗,具有觀賞價值。
水果
果實為蒴果,長10 cm以上,先端尖,稍彎曲,細長似牛角或胡椒,皮薄似革,先端尖,果實顏色從淺綠到深綠色、紫紅色不等;果形可分為長果形或短果形,有5角到多角,也有圓形的。水果含有特殊的粘性物質,並具有特殊的香味或風味。果實成熟時變黑,木質化,縱向開裂,心室間有膜分隔。每個心室(子室)內有10多個種子,呈球形,略小於豌豆,灰褐色。果實長10 ~ 25厘米,橫徑1.9 ~ 3.6厘米。果實表面覆蓋有細密的白色絨毛,果實成熟時木質化,不可食用;種子呈球形,綠豆大小,皮厚毛細。它含有許多種子。種子球形,灰黑色,千粒重55g左右。
黃秋葵的生長環境
喜溫暖氣候,不耐寒,種植在深厚沃土和陽光充足的土地上。黃秋葵壹般在3月播種,3-5天後即可發芽。苗期40多天,5月份開始結果。生長周期壹般在7個月以上。
黃秋葵種植技術
(1)播種育苗
黃秋葵適合種植在土層較深、土層疏松肥沃的地塊上。同時施足基肥。壹般每畝施土糞2000公斤,餅肥100公斤。苗圃苗通常在3月底到4月中旬播種在陽光充足的苗床或日光溫室中。苗床土按菜園土、腐熟有機肥、細砂6: 3: 1的比例配制,密度為10 cm。因為黃秋葵籽的殼比較硬,播種前要浸泡24小時,然後放在25?30℃催芽,4?5天發芽,苗齡30-40天,即苗3?4葉齡種植。壹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進行直播,行距15 * 40cm,播種量2?三粒種子。地膜覆蓋栽培可以播種4?六天。當幼苗長出兩片葉子時,要進行間苗,每穴只留壹株壯苗,4?幼苗將在5片葉子時建立。
(2)現場管理
黃秋葵根系發達,吸收能力強。株高40的時候?50 cm時,應在植株周圍施1倍肥,結合中耕和土壤栽培。收獲第壹、二茬果實後,每畝追施尿素10公斤。在生長後期,為防止早衰,可每隔5?7天噴1次,連續噴2次?三次。黃秋葵耐旱,苗期可以少澆水。開花前要適當培土蹲地,促進根系延伸。中午幹旱時隨時澆水,夏天註意保持畦面濕潤,壹般7?水10天1次。生長後期適當澆水。雨季水分多,溫度高,容易導致澇漬和根腐。要及時清溝排水。黃秋葵主要結主蔓,應及時去除側枝,減少營養流失。果實采摘後,適當去除基部老葉,以利於通風,減少病害。雨季註意培土,防止植物倒伏。
(3)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