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南宋宰相湯思退生平簡介 湯思退是怎麽死的

南宋宰相湯思退生平簡介 湯思退是怎麽死的

湯思退(1117-1164),南宋宰相,字進之,號湘水,浙江景寧湯氏第七世祖。據《湯氏宗譜》記載,湯氏二世祖永高於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劍川石笏,即今龍泉市八都鎮瀑雲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湯高由此徙龍泉縣龍門鄉湯侯門村,民國年間,該鄉被劃歸雲和縣,現已變為庫區,沈沒仙宮湖中。所以湯氏稱自己系處州龍泉人。

南宋著名宰相,其或戰或和、忠奸善惡、是褒是貶,歷來是國人爭議的對象,特別是其世居之處,眾說紛紜,有扯旗之嫌。考史者,當以古史優今史、正史優野史、實見優虛傳的原則縱考古今,最大限度還史於真實。今考,湯思退誕生於麗水,就讀於麗水,除工作外生活於麗水,亦安葬於麗水。雲和湯侯門村(即現今龍門)是其祖代所建的行宮,或避難之所,思退之子致公、及沐公後裔完全遷到該村,此後子孫繁衍。

思退世居麗水。

據通用版本《湯氏族譜》的壹般記載:唐末,壹世祖汴梁璣公,任青田主簿,辭官後遂居青田;二世永高遷居龍泉石笏村(即今龍泉市八都鎮瀑雲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八世祖湯高,封婺國公,徙龍泉縣東南屆首(即湯侯門村);十壹世祖思退,南宋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官拜丞相,爵岐國公,自七世至十壹世追封五代國公,乃處州鉅族。

《湯氏改建宗祠記》也載:"我族當趙宋時,自芝田徙劍川石笏,再由石笏遷縣東南屆首,爾時簮纓不絕,門第高宏,先人曾建祖廟於渡蛟村口,背北面南,規模極宏,結構亦美,世人所稱湯丞相祠堂者也。"

在原龍門村對面的渡蛟村,現為雲和湖水下,尚存至元四年(1267)歲次戊寅三月朔日立的《石屋處士湯鏞墓誌銘》,由承事郎杭州路臨安縣尹致仕葉現撰、承事郎處州錄事孔林書、嘉議大夫處州路總管兼管內勤農事盧景篆刻。湯鏞為思退第四代孫。碑載:"君讜鏞,字伯韶,姓湯氏。湯為括著姓,自宋丞相岐國公思退顯,丞相從祖,(諱)稻贈大中大夫,繇龍泉西鄉石笏,徙家縣東南屆首(即湯侯門村),子姓蕃衍成聚,環邑裏皆湯姓地,因以氏著。"碑文所提及的"稻公"乃湯高之子,"大中大夫稻公之像"配圖詩雲:"仰惟我公,策名天府,政績循良,民頌父母,致仕還鄉,蔔居樂土,石笏遷來,界首始祖。"說明真正在湯侯門建村的應當是稻公,並非其父湯高。

元至政元年(1341)歲次辛巳三月甲子日誌、奉政大夫江淛等處儒學提舉黃習撰、提舉班惟誌書、通奉大夫江浙等處中書省參政知事韓渙篆刻的《處州湯氏義田之碑記》(現存水下)也作了如是記載:"處之湯氏最為鉅族,宋南渡時,岐國公思退以文章家位宰相……婺國公載之長子曰大中大夫稻,始自龍泉西鄉徙家東南屆首凡十世……"

綜上所載,思退的世居之地應當就在湯侯門村,然而,《宋史》卷371《湯思退傳》載:"湯思退,字進之,處州人。"並未載明是處州哪縣哪鄉之人。古人重視墳瑩,故記載詳實,考其世居,縱觀歷代墓厝之所在,不失為壹種好辦法。

思退之父為舉公,宋政和二年(1112)進士,"魏國公舉公之像"配圖詩雲:"壽至九十有壹,無疾白日飛升,獅峰山下座玉,松楸永護崇陵。"《族譜》另有詳載:"封魏國公,元妣葉氏,合厝麗水三都獅子崗;續妣高氏,厝花園,今處州府後堂;再妣鄭氏,厝麗水壹都天井嶺。生三子:思退、思進、思運。公遷龍泉東南屆首。"

"丞相思退公之像"配圖詩雲:"公才天縱,舉世崇欽,宏文獲選,馳譽儒林,文章道德,式玉式金,不避權貴,佐宋丹心,爵封岐國,名重古今,風化墓上,古栢垂陰。"另有詳實記載:"公厝麗水風化,建有庵守祀,曰停雲庵。妣葉氏生三子:碩、沐、致;續妣何氏生二子:榴、轉。" 浙江通誌》也記載:湯思退之墓,位於麗水市水東風化村。因湯思退為宋孝宗背了黑鍋,所以朝廷以國禮葬之,其墓前立有六匹各異不同的石馬和石仲翁、石獸等像。1985年,湯思退墓被挖掘,其墓前石馬、石仲翁、石獸等像被移入麗水市萬象山公園之中。

思退之子的墳厝有如是記載:"碩公:厝麗水之楊嶺兮,山回水抱;致公:佳城絕邑,九松寺(麗水)邊,路人來往,口碑猶傳。"此後記載:致公進士,官至戶部尚書,致公之後的謹公,生德清公、德範公,德範公厝湯侯門大草林,坐南。以後墳瑩記述非常詳盡,都為湯侯門村之甌江兩岸之地。

思退的主要活動之地亦麗水。許多資料均記載:思退幼年曾在處州南明寺僧房讀書。《宗譜》先人遺跡篇記載了多處麗水之地:雲山堂,右堂在麗水縣,為思退公相府,元至元間處州路總管,勒以水南琵琶圩,便置府治郡前,清太守衙門,今改為麗水縣公署;退思軒,右軒在雲山堂後,為思退公靜養室,今廢已久;停雲庵,右庵在麗水東鄉風化,為思退公之子碩、沐、致三公建立,守祀先瑩,今僅存基址。

以上講述足以說明,湯思退的世居、主要活動中心均在麗水,並未轉移至其它各縣。

湯侯門乃其行宮,亦為後代避難繁衍之所。

湯侯門,距麗水80裏,水路暢通。該村是八百裏甌江中段美麗的江濱村寨,有龍門八景詩柳岸為證:"依依楊柳護村西,不羨蘇堤與白堤,飛絮渾疑春日雪,客來換渡曉光迷。"湯氏把該村作為行宮,非常具備其合理性。正如上文所述,稻公在湯侯門建村,舉公遷至該村,經過湯氏幾代人的建設,湯侯門已初具規模,現存於水下的許多碑記足見其盛。

明成化五年(1469)歲次已醜十月立的《習善堂碑記》載:"栝蒼槎東南屆首,節婦湯阿夏、適事湯懷仁無嗣,誓發心同夫投禮古拙座下,定海和尚授記焚修梵曰……"清雍正二年(1724)九月十六日立的《永福堂碑記》雲:"本裏壇越信士湯君,佐同族等,原因太祖建造名山勝境,寺院名曰永福堂,佛像現身,請僧供奉三寶香燈……"還有上文所述的《石屋處士湯鏞墓誌銘》等。此外還譜載的先人遺跡:義士亭(後諧音稱議事廳或米子亭),右亭在龍門區渡蛟村,為石屋老人鏞公建,按鏞公置義田以惠族,為範文正公後第壹人,故人稱為義士亭,今存亭址;思孝庵,右庵在龍門區湯侯門村尾,為鏞公建,守父墳之廬,今廢已久。

直至1986年水庫淹沒之前,龍門、渡蛟村的建築規模空前,現今的移民依然記憶猶新。龍門社殿氣勢宏大,其立柱壹個難以合抱;"米子亭"村的道路全部用兩米多長大塊的石板鋪就,世人稱之為官道,遺存的房屋也氣勢恢宏。足見當年必定為世族人家所為。

湯侯門"丞相之後"的影響力壹直在延續。在龍門的外垟村,尚存劉伯溫(1311-1375)親自撰並書的《湯濱墓誌銘》殘碑,署名"江浙等處知樞密院事劉基撰並書、等處行中書參知政事石末篆刻"。"浙江通誌館"也記錄了該碑文,其目錄為:"劉祝群:《劉誠意伯撰並書湯濱墓誌銘殘榻跋》,《浙江省通誌館館刊》,13期,1945年8月。"雖然湯濱墓已被盜賊捷足先登,但根據譜載"湯濱公墓厝在雲邑五都外垟,坐乙兼卯,墓下有碑為誌,附圖,每墓均有石柱。"很容易在外垟村的田畈中找出了該墓。《湯濱墓誌銘》為殘碑,斷字較多,但也略懂壹二,碑雲:"(□為殘碑斷字處)□因以為氏望出範陽山中者最著,龍泉之裔亦出山中,至□太師婺國載實,生大中大夫稻,大中始自龍泉西鄉遷家東南屆首……銘曰:孰不有宗,曾莫惠之,兄能達於鄉以鬯,□世弗遺。"

族譜記載之中,出現了斷代史。思退之子:碩、沐、致、榴、轉,僅載明"碩公,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沐公,武翼大夫;致公,進士,官至戶部尚書。"雖有碩、致兩人的墳厝記載,但其兄弟五人的生平、遷徙等記載均欠詳實。

據分析,紹興十壹年農歷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壹代名將嶽飛及其兒子嶽雲、部將張憲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內被殺害。嶽飛沈冤21年後,紹興三十二年(1153年),宋孝宗即位,下詔平反嶽飛,追封鄂王,謚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棲霞嶺,修宋史列誌傳記。此後秦檜均以"奸臣"現世。宋紹興30年(1159年)8月,湯思退卻仍堅持與金國議和的政策,禦史陳俊卿趁勢上奏彈劾湯思退,言其"挾巧詐之心,濟傾邪之術,觀其所為,多效秦檜,蓋思退致身皆檜之父子恩也。"同年12月,宋高宗詔準,罷免湯思退相權(後復相位)。宋隆興2年(1164年)11月,宋孝宗在主戰派的支持下,再次詔罷湯思退宰相之權,太學生張觀等欲治湯思退於死地,其聯名72人上書論湯思退議和誤國。湯思退正行至信州(江西上饒),聞太學生之請,氣憤憂悸而死,年47歲,此後身敗名裂。據湯氏代代口傳,此間,思退兒子及族人均懼怕被朝庭所殺,四處逃跑,隱姓埋名而居。也許湯侯門就是他們的避難之所,也可能湯氏外居它鄉,時過境遷之後,致公後人才回湯侯門村的,現已無從考證。也許這就是造成"斷代史"的原因。

湯氏後裔各處繁盛。

譜中"喬遷"篇載:永定公由青田徙麗水浮雲鄉;永高公由青田遷居龍泉西鄉石笏;高公遷東南屆首;稔公遷婺州;稷公居縉雲;思鳳、思相、思康派下遷居杭州昌化縣楊公塢;濱公從湯侯門遷居麗水西鄉湯村;德範公遷居渡蛟;再朝公雲和縣;啟選公遷居陳袋林;家護公遷松邑潘坑上馬山;啟芳公遷松邑香菇寮;學聖公遷松邑北門;述顏公遷居杭州於潛縣米師潭……

正如譜所載,湯氏為處州巨族,遷徙各處繁衍很正常,青田、景寧、杭州等各處均有"岐國公祠"的牌子,說明他們也是湯思退的後人,或者同族之裔。只因人力有限,無法逐壹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