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丹秋出產漂亮的大米
增城城西16 km處朱村的白水山,是清代增城縣八景之壹的增城絲苗的起源地,人稱“白水丹丘”。據《增城農事誌》1911清宣彤版記載:“...近幾年有早熟的苦楝,絲苗,白米種子都挺好的;晚熟泉水占絲苗最好。”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有壹位名叫雲起大師的和尚,為了尋找壹個傳經修善的好去處,走遍天下。他穿過雨後的泥濘,走近古增城八景之壹的白水山,只見林木蔥郁,雨量充沛,壹條瀑布從山頂飛流而下,蔚為壯觀,山不高卻清麗雅致。雲起看到美景後決定在此定居,修廟種地,將雲遊采集的優質水稻品種雜交,逐步形成優質水稻品種。因其米粒細長,米質柔滑,僧人和鄰居稱之為“絲苗米”。增城是丘陵地區,北回歸線從境內穿過,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6攝氏度,鄉村土壤沙質,水質中性偏堿性。尤其是丹丘白水村附近,灌溉用水是白水山巖的噴湧泉水,含有水稻生長所需的多種微量礦物質。產出來的穗飽滿,米質漂亮。相反,如果水稻種植在肥沃的土壤裏,生產出來的絲苗會變差,這是因為增城的絲苗和漂亮的水稻越來越多。
飯中碧玉勝過千米。
增城絲苗稻以傳統的短腿絲苗聞名。其特點是米粒晶瑩潔白,油脂豐富,香氣濃郁,口感柔軟,風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愛。上世紀50年代,增城的絲苗種植面積較廣,很多農民作為公糧上交國家。後來由於種植絲苗產量低,價格低,從60年代開始,絲苗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到70年代初,全市不到500畝。上世紀80年代,增城的絲苗種植開始恢復。特別是1985年,增城被原農牧漁業部定為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後,全市絲苗種植面積從2萬畝增加到4.5萬畝,壹千畝連片絲苗田出現了“十裏稻田、十裏飄香”的誘人景象。近年來,增城的絲苗水稻種植取得了很大進展,占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98%以上。參與增城絲苗改良育種的代表人物有宋東海、、唐、張。
增城絲苗稻與其他水稻品種相比,主要特點是莖葉細密,抗旱性強,稈高,特別適合在山區沙質淺腳田或山泉灌溉的梯田種植;谷殼呈金黃色,部分品種呈黃褐色,谷殼細長,粒尾似閉合刀,米粒晶瑩剔透,絲光,無白肚,米線細長纖細,含油率和蛋白質含量豐富;米粒酥脆滑軟,飯吃起來香香的,特別好吃。正宗的增城絲苗飯,加湯攪拌後,飯團散開,湯依然清澈不渾濁。享譽國際,享有很高的聲譽
1992年6月,在香港舉行的國際食品博覽會上,增城“太極”牌思妙大米作為中國的大米食品參展,與來自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種食品產品同場競技。結果經國際食品委員會專家鑒定,壹舉獲得國際金獎,成為中國首個在國際食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的水稻品種。這壹榮譽被記錄在《世界美食大全》中。此後,增城思妙米在國內外食品展、博覽會上多次獲獎,享譽海內外!市優質水稻基地公司太極也被廣州市命名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力推動了增城四苗米業的發展。增城四妙大米不僅供應港澳等國內外城市,還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地,在國內外大米市場占有重要地位。
現在,不僅增城人在外出做客或走親訪友時會把四妙米作為當地特產送給親朋好友,就連很多外地人來到增城,也會把幾包四妙米作為珍品帶回給親朋好友。當然,在增城的普羅大眾中,豐盛的餐桌上壹定有美味的肉絲飯。2.水南白蔗盛產於增城市新塘鎮水南村。該村地處珠三角平原,水土肥沃,適宜種植甘蔗。白甘蔗紮根深達3米,莖長達5-6米,經過冬季至日後,它的生長仍然旺盛。這種產品的特點是甘甜濃郁的蔗汁,皮薄肉脆,扔在地上會折疊起來,有“玻璃白蔗”之稱。3.新塘橄欖雕歷史悠久,是南國藝苑的壹朵奇葩。新塘詹菊生(1802-1876)是歷代傑出的橄欖雕刻藝術家。其後代“仿古赤壁船”、“狀元遊街”、“福祿壽星”等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產品遠銷歐美及東南亞地區。4.正果臘肉很有名。每年冬天,這個鎮上都有很多個體臘肉廠加工臘肉。正果臘肉不僅在當地很受歡迎,在廣州、東莞等珠三角地區也很有名。正果人的臘肉手工加工方法非常獨特,腌制非常精細。臘肉不僅色澤好,而且味道特別。
近年來,正果鎮引導農民立足山區,整合利用資源,發展旅遊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鎮上有四個專業加工廠,年產量40多噸,產值200多萬元。5.蕭樓盛產甜瓜,被稱為“冬瓜之鄉”。出產的黑皮瓜個頭很大,肉厚味甜,做成瓜宴,菜式層出不窮。聰明的廚師還會根據季節變化,用冬瓜搭配鮮魚、鮮肉、時令蔬菜,烹飪出數十種美食,包括冬瓜燉鴨、豬骨魚湯、冬瓜幹貝、冬瓜盅等。6.正果鎮的唐璜頭盤已有百年歷史。唐璜的頭盤是“江南頭盤”中不可多得的品種。唐璜村位於東江的壹條支流增江上。土壤疏松肥沃,水源充足,光照充足,環境幹凈清新。頭盤種的是農家基肥,所以適中,飽滿緊實,肉質鮮嫩。按傳統方法制作後,色澤金黃,香氣濃郁,味道爽口可口。7.烏蘭是增城的名產,其中荔城街道西山村的烏蘭品質優良,壹直享譽海內外。西山橄欖的尾巴有點偏左,所以也叫“左尾巴”。與其他品種的黑橄欖相比,具有皮薄肉厚(占全果的60%以上)、肉紋細嫩、油質適中、口感清香等特點。裏面全是寶藏:橄欖肉用來做橄欖角,榨油;懶人可以做菜,也是小吃的好食材;元素芯是著名工藝品橄欖雕刻的原料,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西山黑橄欖制成的橄欖黑豆醬是地道的地方美食,享有“牡蠣黑豆醬”的美譽。另外西山黑橄欖出仁率高,每擔仁比普通品種多半斤以上,是取仁的最佳品種。西山烏蘭種植於明朝萬歷年間,在歷城廣泛種植。近年來,每到收獲季節,個體商販就開店收購,加工後出口再轉賣到外地,產量供不應求。8.增城赤菜心是壹個著名的優質蔬菜品種。晚菜心每年入冬前種植,用農家肥栽培。120天收獲需要90天左右。因為比壹般的菜心晚,所以叫晚菜心。晚菜心受歡迎的原因在於它的莖葉粗壯,每棵400克以上,平均200克以上。在霜凍季節,質量更好。熟的快,嚼的脆,吃起來甜,吃起來無渣,這是壹般大白菜望塵莫及的。曬幹的大白菜至金黃色也可作為湯來煮瘦肉湯,有清熱利濕、清肝明目的功效。
該品種在周邊市縣均有,但在增城水土栽培中獨樹壹幟,尤其是增城北部山區。這道菜是晚白菜上市時,餐館、飯店的必備。港澳臺同胞回國也喜歡吃晚白菜配餐。9.增城黑糯米是壹種名貴大米,俗稱黑米、藥用米。據《廣州農特產誌》記載,廣州黑糯米因產於增城,故名增城黑糯米。增城種植黑糯米歷史悠久。據清代嘉慶《增城縣誌》記載:“增城產糯米較多,有黃糯米、白糯米、焦糯米(即黑糯米)、香糯米,尤以焦糯米、香糯米為多。”現產於新塘、仙村、三江、石南、黎城等地。黑糯米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有特殊的藥用價值和養血健脾的功效。用黑米釀酒,色香味俱佳,最適合產婦和年老體弱者,是綠色食品的首選。10.產於增城市仙村鎮的馬蹄(荸薺)以蒂大、皮薄、脆甜、多汁無渣而聞名。無論生吃還是熟吃,都有清濕氣、生津止渴、消暑化痰的功效。是盛夏消暑的佳品,遠銷海內外。11,“石碣”是龍眼中的上品。增城石碣龍眼主要分布在荔城、新塘、三江、石潭。其特點是高產優質,果厚味甜,核小,含糖量高,味甜鮮,營養豐富。桂圓(龍眼)幹具有鎮靜、滋補的作用,是壹種中藥滋補藥材。其中,增城夏傑村的石碣龍眼最好。每年果實成熟時,出口港澳和歐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