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性寒,昧甘淡。
[功效]清熱,明目。
[宜食]適宜夜盲癥及目赤紅腫之人食用;適宜丹毒,流火,或皮膚紅斑赤熱之人食用;適宜高血壓病人頭痛頭昏者食用。
《藥性考》:“清神解熱,痰火能療。”《江西草藥手冊》:“治目赤紅腫。”
[忌食]地耳性寒,平素脾胃虛寒,腹瀉便溏之人忌食;婦人產後、寒性痛經以及女子月經來潮期間忌食。
《本草綱目拾遺》:“葛仙米,性寒不宜多食。”
[按語]地耳為石耳之屬,是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的藻體。生於地,狀如木耳,春夏生雨中,雨後即采之,江南農村常作野菜炒食。
瓢兒菜。瓢兒菜也叫油塌菜,它可以炒食,做湯。瓢兒菜植株較矮小,葉片近圓形,為綠色或深綠,越近心葉,葉色越淺,由淺綠轉黃色。葉質較多,水分大,品質中等。
蓮花菜:
又名鵝絨委陵菜、人參果、蕨麻、鴨子巴掌菜等,屬薔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各地,多生長於河灘沙地、潮濕草地、田邊和路旁。
[野菜性味〕味甘,性平。
[營養成分]每100克可食用中含胡蘿蔔素4.88毫克,維生素B2 0.74毫克,維生素C343毫克,還含有澱粉、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脂質、膽堿、甜菜素等成分。
[保健功效]具有健脾益胃、生津止渴、收斂止血、益氣補血的功效。
[采用方法]春夏季采嫩苗或幼莖、葉,洗凈用沸水焯壹下,在用冷水浸泡去澀味,可炒用。
秋季或早春挖其根塊,煮粥,味道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根部可做藥用,因富含澱粉,又可釀酒。
棍豆:
又名蕓豆,學名菜豆,蝶形花科菜豆屬。蕓豆原產美洲的墨西哥和阿根廷,我國在16世紀末才開始引種栽培。
蕓豆營養豐富,據測定,每百克蕓豆含蛋白質23.1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56.9克、鈣76毫克及豐富的B族維生素,鮮豆還含豐富的維生素C。從所含營養成分看,蛋白質含量高於雞肉,鈣含量是雞的7倍多,鐵為4倍,B話維生素也高於雞肉。
蕓豆可作為糧豆配合開發新營養主食品種的原料。蕓豆顆粒飽滿肥大,可煮可燉。蕓豆的藥用價值也很高,我國古醫籍記載,蕓豆味甘平,性溫,具有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氣等功用,是壹種滋補食療佳品。
蕓豆還是壹種難得的高鉀、高鎂、低鈉食品,每百克含鉀1520毫克,鎂193.5毫克,鈉僅為0.8-0.9毫克,這個特點在營養治療上大有用武之地。蕓豆尤其適合心臟病、動脈硬化,高血脂、低血鉀癥和忌鹽患者食用。
現代醫學分析認為,蕓豆還含有皂苷、尿毒酶和多種球蛋白等獨特成分,具有提高人體血身的免疫能力,增強抗病能力,激活淋巴T細胞,促進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等功能,對腫瘤細胞的發展有抑制作用,因而受到醫學界的重視。其所含量尿素酶應用於肝昏迷患者效果很好。
蕓豆是營養豐富的食品,不過其籽粒中含有壹種毒蛋白,必須在高溫下才能被破壞,所以食用蕓豆必須煮熟煮透,消除不利因子,趨利避害,更好地發揮其營養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