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程長,發展慢,部分患者與遺傳有關。
二、臨床表現及分類
1.原發性皮膚澱粉樣變:僅皮損不累及內臟,少數患者可突然累及多個部位。皮損出現後極難消失,患者壹般健康不受影響。此類型可分為澱粉樣變苔蘚、斑塊型澱粉樣變、腫脹型澱粉樣變和結節性澱粉樣變。
澱粉樣變苔蘚:病變對稱分布在雙腿脛骨前部,依次為上背部、大腿和前臂。早期皮損為針頭大小的褐色斑點,逐漸變為尖狀丘疹,並逐漸增多,直徑約2 mm,其形狀為扁平隆起,半球形或圓錐形,質地堅硬,皮膚顏色為褐色、褐紅色、淡紅色或接近正常,有蠟狀光澤,表面粗糙,角化過度或有少量鱗屑,頂部有黑色角質栓,脫皮後臍凹陷。早期稀疏,漸密不融合,小腿及上背部皮疹呈念珠狀排列,有重要診斷意義。常出現劇烈瘙癢,皮膚因搔抓而粗糙增厚,類似單純性苔蘚或扁平苔蘚。
斑塊澱粉樣變性:皮損常發生在上背部,但也可發生在軀幹和四肢。表現為中度瘙癢,網狀褐色色素沈著斑對稱分布,外觀似“波紋狀”,有診斷價值。
結節性澱粉樣變:皮疹好發於小腿、軀幹和龜頭,女性多見。皮損為結節或斑塊,直徑2 ~ 3 cm,褐色或金黃色,皮損上覆蓋萎縮松弛的皮膚。
腫脹性澱粉樣變性:類似硬皮病。
2.原發性系統性澱粉樣變:早期皮疹小,有光澤,散在丘疹,扁平或半球形,蠟樣琥珀色,光滑堅硬,可因緊張出現半透明水皰,損害也可合並成大小不等的斑點或結節。皮疹常呈藍紅色並伴有出血。丘疹和結節附近有瘀點。皮疹主要發生在面部,累及心、腎、肝、胃腸道等多個器官,皮膚損害約占25%。面部彌漫性斑塊如獅面,累及時唇頰粘膜增厚,咽喉受損時出現聲音嘶啞、吞咽困難。手指被侵犯時會變紅、腫、硬,類似硬皮病或粘液水腫性苔蘚。四肢可出現紫癜和創傷性大皰,類似大皰性表皮松解癥。少數病例皮下有硬結和斑塊。
40%病例有舌彌漫性浸潤,成為巨舌,但硬度更明顯,常伴有舌炎、溝紋、壞死及膿性分泌物,自覺疼痛。舌表面可出現出血性丘疹、結節和斑塊。
背痛是骨骼肌受累,表現為心功能不全、蛋白尿、腎功能不全為心腎受累。此外,還可能出現嘔血、便血等胃腸道癥狀,約20%的患者最終會伴有多發性骨髓瘤骨痛。
此病預後差,常於心肌功能不全、多發性骨髓瘤後2年內死亡,部分患者出現消化道出血。
3.遺傳性系統性澱粉樣變:主要侵犯腎臟、周圍神經、脊神經節和心臟。
(1)發熱、蕁麻疹和耳聾: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青春期發病,突發發熱、寒戰、蕁麻疹樣皮疹和進行性耳聾。腎臟出現澱粉樣物質沈積,持續數年,最終死於腎衰竭。
(2)家族性地中海熱: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反復發作的短期發熱,伴有腹膜炎、胸膜炎和關節炎,常因腎臟受累而死亡。
(3)Andrade型:顯性遺傳,以周圍感覺和運動神經受累為特征。主要侵犯下肢,表現為胃腸道病變、無汗、體位性低血壓、括約肌病變和營養不良損害。
(4)上肢神經病變:某些方面與安德拉德型相似,上肢神經病變更明顯。有胃腸道癥狀,脾腫大,玻璃體混濁和硬皮病樣皮膚改變。
(5)心臟型:主要累及心臟,伴快速進行性心力衰竭。
4.繼發性皮膚澱粉樣變:常繼發於各種慢性炎癥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脾、腎、腎上腺等器官,少數累及甲狀腺,無皮膚損害。原發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麻風病、結核病、梅毒、局限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結締組織病、腫瘤和血吸蟲病。可表現為肝腫大、蛋白尿、腎炎、尿毒癥。
參考資料:
/治愈/預防/皮膚/指數. 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