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 165438+10月,梁實秋教授離開臺灣省兩年多,帶著落寞而憂傷的心情回到臺北。在他被關押在美國期間,他的妻子離開了他並去世了。這對76歲的梁實秋無疑是壹個沈重的打擊。沈浸在痛苦的回憶中,他為紀念亡妻寫下了《懷遠夢的回憶》。
梁實秋先生回到臺北不久,就去遠東圖書公司聯系出版《懷遠夢的回憶》。他萬萬沒有想到,在黃昏時分,他會在那裏發現他生命中最後壹次美麗的日落,醞釀壹場動人的戀情。
當時,臺灣電影和歌曲明星在遠東圖書公司尋找梁實秋編纂的字典,碰巧遇到了梁教授。這種偶然的相遇,也許是壹種緣分。韓女士曾經是壹名紅歌星和電影明星。曾經的上海小姐非常熱愛文藝,不僅看,還會寫。她特別尊重文人作家,在文藝界有很多朋友。韓女士對梁教授感興趣已久,但壹直沒有機會認識他。現在見到妳我自然很開心。
在交談中,梁實秋驚喜地發現,韓菁清讀過他所有的作品,有的甚至還背了出來。他們聊得很投機,直到很晚分手,他們的友誼突然如詩般展開。
從那以後,幾乎每天中午,梁教授都要去看,而且壹定要捧著她愛吃的雞翅、鴨肫、豬肝之類的零食。他們在壹起討論文藝,漫談人生,往往整個下午都在懵懂中度過。他們之間的感情也隨著交流而增長。然而,當時韓菁清只有46歲,梁實秋比她大30歲。年齡已經成為他們之間的障礙了嗎?次年1月,梁教授因要去美國處理前妻意外死亡的官司,不得不暫時離開臺灣。臨別前夕,梁實秋教授毅然提出* * *的請求,以坦誠直率的態度與這位紅顏知己共度晚年。
接下來的幾個月,他們兩地分居,只好和紅巖壹起傳遞愛情,寫信,等“綠色使者”,成了他們每天的必修課。尤其是梁教授,在美國期間幾乎整天忙於給韓女士寫信,有時壹天寫兩三封。最讓韓女士感動的是,無論刮風下雨下雪,梁教授每天都要去遠方的郵局寄信。同時,如果他壹天收不到韓女士的信,就會坐立不安,甚至吃不下飯。
在此期間,梁與韓相戀的消息成為熱門新聞,在臺北廣為流傳。在報紙雜誌上,這兩個年齡相差甚遠的知名戀人被大大報道了壹番。當時滿城風雨,諸如此類。反對的聲音壹波接壹波地向他們襲來,學生們,還有《懷遠夢》的忠實讀者們,義憤填膺,覺得被騙,紛紛抗議。
在反對指責聲中,仍有少數“表示理解”的支持者。但梁教授對這些“理解的表示”並不領情。他直言不諱地向韓女士表白:“我戀愛了,這事誰也不知道!”
不管別人怎麽說,梁教授已經下定決心了。在給韓女士的信中,他說:“當然,這個大主意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我已經下定決心,沒有人能影響我。愛,我們“有飯吃”,我們可以“閉門造車”。有時候不關門,也要出去給大家看看。"
1975年5月,梁教授背著兩大包“兩地書”往來於他和韓女士之間,很快就和韓女士結婚了。只有幾個朋友參加了婚禮,避免了鋪張浪費。婚後,梁教授日夜陪伴在韓女士身邊,很少與外界交往。他們的生活平靜而有規律。梁教授喜歡晚上寫作,早上多睡覺。中午和老婆吃了午飯,出去散步。梁教授晚上寫作,而韓女士閱讀或聽音樂。梁教授壹向愛稱為,韓女士靈機壹動,稱梁為。梁開玩笑說,這是韓女士的“偉大發明”!
1985,也就是梁教授與韓女士結婚十年後,梁先生在臺灣省突然去世,享年86歲。晚年,也就是和韓女士在壹起的近4000個日日夜夜,是他用生命最後的輝煌寫下的壹段甜蜜而厚重的黃昏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