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稱:蒜、蒜、獨蒜、胡蒜。
主要成分含有0.2%左右的揮發油,油中的主要成分是大蒜素,具有殺菌作用,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被蒜氨酸酶水解而產生的。還含有多種由烯丙基、丙基和甲基組成的硫化物。
呈扁圓形或短錐狀,外部有灰白色或淺棕色膜質鱗片,內部有6-10個蒜瓣,輪生於花莖周圍,莖基部盤狀,有許多須根。每壹個蒜瓣都用薄膜包裹著,把薄膜剝開,就是看到白色的、厚厚的、多汁的鱗片。它有很濃的蒜味和辣味。
用法用量:3 ~ 5片。可生吃,可煲湯或煮熟,也可制成糖漿。外用適量,搗碎,切片擦或隔蒜灸。
全國各地都有種植區。
6月葉幹時,挖除泥沙,通風晾幹或烘烤至皮幹。
來源是大蒜,百合科蔥屬植物,鱗莖入藥。春夏采收,紮好,掛在通風處,陰幹備用。
該科屬於傘形科黍芫荽的全草。它是百合科大蒜的鱗莖。
味道老溫,嘗辛平;脾、胃、肺經。
不良反應外用可引起皮膚發紅、燒灼感和起泡,因此不宜塗抹時間過長。皮膚過敏的人慎用。
註意事項:輕度大蒜、陰虛火旺、慢性胃炎潰瘍患者慎吃。
植物形式的大蒜
有強烈大蒜氣味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大,有6 ~ 10個花瓣,被灰色或淺棕色的膜質漿片覆蓋。葉基生,實生,扁平,線狀披針形,寬約2.5厘米,基部鞘狀。花莖直立,高約60厘米;鍋鏟有長喙,長7 ~ 10cm;傘狀,小而密,苞片1 ~ 3片,長8 ~ 10厘米,膜質,淡綠色;花小,混有淡紅珠,長4毫米,或完全無珠;花柄細,比花長;花被6,粉紅色,橢圓形披針形;雄蕊6,白色,花藥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長橢圓形,先端凹,3室。膠囊,在1房間裂開。種子是黑色的。夏天開花。
每10O營養素含水分69.8g、蛋白質4.4g、脂肪0.2g、碳水化合物23.6g、鈣5mg、磷44mg、鐵0.4mg、維生素c 3mg,此外還含有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大蒜素、檸檬醛、硒、鍺等微量元素。
功能主治痢疾、腹瀉、肺結核、咳嗽、腸道寄生蟲病(鉤蟲、蟯蟲病)、瘡癰。1.祛癰消食,解毒殺蟲:主要用於癰腫瘡癢。搗碎外敷或切片外擦。2.解毒:用於肺結核、咳嗽、腹瀉。3.殺蟲劑:用於鉤蟲病、鉤蟲病,可與驅蟲藥同煎。對於鉤蟲病,本品也可用於預防。在地裏幹活之前,將大蒜搗碎,塗在四肢上。對於球蟲病,也可以將本品搗碎,加入少許植物油,睡前塗抹在肛門周圍。此外,生吃本品還可預防和治療流感。
中醫認為,大蒜性味辛,性溫,能解郁氣滯,溫補脾胃,消除積病,解毒殺蟲,治積滯、腹冷痛、腹瀉、痢疾、百日咳。關於大蒜的食用價值,有壹種說法:春吃苗,夏吃苔,五月吃根,秋收籽,可見大蒜在人們日常飲食中的重要地位。現代研究表明,大蒜中含有蒜氨酸和蒜酶,接觸後產生大蒜素,具有殺菌作用;大蒜中含有的生物堿有降低血糖成分、增加胰島素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對正常血糖值沒有影響;大蒜也是有機鍺含量最高、硒含量較多的植物;大蒜還含有VA、VB、VC、鈣、磷、鐵、粗纖維等成分。此外,大蒜還具有促進新陳代謝、緩解疲勞、刺激消化器官分泌消化酶、促進上皮增生、加速傷口愈合等作用。
大蒜的來源和品種
我國大蒜的主產區有河南省祁縣、中牟縣,雲南金鄉、蒼山、廣饒、茌平、成武、射陽、太倉、嘉定,安徽亳州、來安、溫江、彭州、大理、新疆。
它起源於西亞和中亞,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並將大蒜帶回中國定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大蒜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在烹調魚、肉、禽、蔬菜時能去腥增味,特別是在涼拌中,既能增味,又能殺菌。傳統上,人們通常所說的“蒜”指的是大蒜。
大蒜的種類很多,根據鱗莖皮的顏色可分為紫蒜和白蒜。紫蒜蒜瓣少而大,辣味濃,產量高,多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地區,耐寒性弱,春播,晚熟。白蒜有大瓣和小瓣兩種,比紫蒜少辣,寒涼,秋季播種,成熟稍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