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上有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或者純文學)通俗文學往往是通俗的故事,天蠶土豆和江南作家寫的玄幻故事在網絡圈裏有所代表,趕上了壹個好時代,滋養了出版社,開始扶持動畫和電影劇組。
更早的還有他們的老前輩金庸先生,他的武俠世界豐富了內陸香港幾十年的影視題材。
相信大家都同意,兩個層次是有區別的。我們看《鬥羅大陸》的時候經常大罵這是什麽薩比劇情,但是看《笑傲江湖》的時候通常不會。我們將只能探討歷史原型和內涵——然後大罵持不同觀點的薩比人如何如何。
但即使是對金庸先生,也有很多人評論他的作品。其實他的作品不是純文學,也談不上高雅。
有人不高興,比如當年的我:什麽狗屁純文學,什麽雅堂?
現在我都不好意思解釋了:我不知道有壹個標準的定義,但純文學往往對人性有著深刻的挖掘,有著特殊的審美感悟,在寫作手法上有著開拓性的貢獻。純文學不求大眾的歡迎,也不以大眾的歡迎程度為標準。比如《紅樓夢》是四大古典小說中最文藝的壹部,雖然大眾的知名度不如其他三部。再比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他的書壹般人很少看。
我曾經是:人民喜歡它。妳是誰?
現在我:所以,純文學不求大眾歡迎,也不以流行為標準...
過我:我翻看了《尤利西斯》,寫的什麽鬼?沒門,沒門。這不僅僅是普通的文學,對嗎?現在的我:真的很難理解。說實話,我也看不懂。相對論等理論超出了大眾的理解範圍,但對世界意義重大。尤利西斯也差不多,雖然原理不同。
過去的我:那妳說說純文學有什麽好的。妳說清楚了嗎?
現在的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壹本我能看懂的名著來讀。
過去的我:咦,我不知道。是薩比。
現在我:閉嘴!難道妳不能夠理解金庸的武功比壹般網文好嗎?妳覺得妳現在能欣賞的是Sabie,那就把邏輯理順壹下吧。
大前提:
妳以為自己能欣賞卻不懂的文學,就是薩比。
小前提:
有些作品妳過去看不懂,比如6歲的金庸,但妳以後能看懂,比如妳現在喜歡金庸。
結論:6歲的妳,覺得妳現在是薩比。
進壹步推論:只要有妳未來能看懂但現在看不懂的作品,現在妳總會認為妳是未來的薩比,我是未來的妳,而現在我認為妳是過去的薩比。在這種情況下,從過去到未來隨機選擇兩個我,對彼此來說都是Sabi。
就像上面說的廢話,我早年也是挺不屑的。以上兩個對話應該也反映了壹些共同的觀點。
就像文學圈不太看網文壹樣,大部分泛文學領域純粹是壹個鄙視鏈。比如藝術圈不尊重大眾能理解的寫實風格,古典音樂的地位高於流行音樂。
原因在於,在泛文學領域,美學確實存在不同的層次,就像數學有不同的層次,小學、初中、博士、高斯,美學也有這個類似的層次,雖然沒有很好的定義,但卻是存在的。
審美水平高確實有高人壹等的原因,但我覺得水平高不應該自大。作為普通人,沒有必要達到很高的審美水平,正如普通人不需要掌握微積分壹樣,更不用說理解相對論。同時我覺得普通人也應該有基本的審美素養,就像九年義務教育的數學,每個人都應該學。
那又怎樣?審美水平如何?
這個題目很大,我有限的水平不足以駕馭,但我會盡量提供壹個視角,至少這個視角,我還沒見過類似的文章。
糖水,賓果,可樂,奶茶,咖啡,茶。
說到審美層面,和我自己喝飲料的經歷有相通之處。
小時候街上有個小販推著冰櫃。當時買不起壹瓶玻璃瓶裝的豆漿,就買了壹包兩毛錢的冰果。現在的孩子可能沒看過。它是壹個手掌大小的長方形塑料袋。現在有些豆漿還是這樣包裝的,裏面含有壹些糖精水,壹般都是冰凍的,但是我喜歡在半融化成冰水的時候喝。
現在想起來,這種糖精水不是很好喝,但當時很喜歡。依稀記得前幾次喝的時候被那味道迷住了。不是在家裏買的。我當時年輕,沒有錢。我媽用糖水、白糖、開水打發我走,筷子攪了幾下。味道太甜了,不能喝,所以我不喜歡。但是我媽說我小的時候喜歡。
後來接觸到可樂和雪碧,就不愛喝那種冰鎮水果了。這種廉價飲料逐漸消失,市面上的冰紅茶、佳得樂等各種瓶裝飲料豐富起來。
時至今日,瓶裝飲料依然大行其道,而另壹種飲料,各種奶茶店,也在各大商場、學校門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奶茶的純度,以及各種配料的口感,決定了這類飲品的水準。
但是這些飲料都不是文化。說到文化,必須是這兩種飲料——咖啡和茶。
咖啡怎麽喝?查資料,首先點咖啡。根據咖啡的濃度和成分,常見的有幾十種。怎麽喝是需要註意的。不能像水壹樣壹下子喝完,像慢品壹樣漱口。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妳得自己做,也就是說妳得有儀式感。首先有近十種豆子,然後研磨的程度,開水的溫度,烘焙的程度都會影響口感。在經過壹系列擔心各種瓶瓶罐罐的步驟後,妳可以喝壹杯自己研磨的咖啡,溫著,靜靜地聞著,抿壹口,細細品味其中的美好。
茶文化也是如此。不壹定非要燒香泡杯茶,但幽靜的環境中,優雅的茶具必不可少。品茶,取茶,聞茶,淡淡的煙,潺潺的水,脆響的燈,壹套精致的儀式,最後品茶。同樣是壹小口,壹個舌尖,兩張嘴,三個舌根。嘗其苦,嘗其甜,嘗其苦,方來。喝茶的時候,三兩個朋友討論書畫詩詞。用周作人的話來說,就是“半日閑抵十年夢”。
當然,對於這樣壹個從未感受過的優雅群體來說,出軌聽起來相當矯情。確實如此。能稱之為文化的,大多是所謂的矯情。
馬未都曾經說過,審美境界有四種,從下到上分別是艷俗、含蓄、矯情、病態。
這種分類並不嚴謹,但我覺得可以借鑒。
什麽是艷俗?
飽和度很高的照片,開著大喇叭的街邊小店,循環不盡的口水歌,首發小說中直白直白的文章,當然還有寡甜糖水和壹個工業甜賓果。
什麽是含蓄?
場景被打磨的很好看,有壹點點糖漿從屍體上漏出來。文清喜歡帶hifi耳機聽民謠,喜歡《今夜月色美》等情詩,當然也喜歡不太甜的冰可樂,還有開始註重口味層次和搭配的奶茶。
什麽叫矯情?
何藩的表情展示了壹系列夢幻般的照片,古典音樂,嚴肅文學,中國特有的咖啡和茶文化。
有病不理,粗略理解為壹種常人無法理解的審美趣味。
總的來說,這壹層次審美能力的提高,是壹個感官越來越細膩復雜的過程。
年長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可以聽到不同人演奏的不同味道的鋼琴協奏曲,甚至可以聽到同壹個人在不同階段的不同表達。但是對於壹般人來說,喜歡聽就好了。
繼續以飲料為例。最低級的糖水不甜,高級的奶茶開始註重不同口味層次的搭配。說到茶文化,就要層層細細品味那些細微的茶香。
壹般來說,壹旦審美水平逐漸提高,壹些低級的審美確實會被人鄙視。喝了bingo不喜歡糖水,喝了可樂就不太喜歡bingo了。我們可能不太懂高端茶文化的優雅,但對於真正的品茶人來說,如果不喜歡普通的飲品,那壹定不是搭配。
在文學方面,我們可能不了解壹些嚴肅文學的好壞,但是我們可以把金庸武俠的好壞和壹般網絡文章的好壞區分開來。好壞的標準很難界定清楚但客觀存在,所以我覺得應該保持對嚴肅文學的尊重。
個人喜好不能完全模糊好壞的標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偏好。有人喜歡百事可樂,有人喜歡可口可樂,但如果有人不喜歡手磨咖啡,卻喜歡喝家鄉釀造的紅糖水,並不代表後者更高級。
只是在哪壹行,總有很多人其實不夠優秀卻附庸風雅。有的人冒充高手,壹般人真的很難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