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滅絕是我們不喜歡的事情。當我們在新聞報道中看到壹些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時,我們總會感到悲傷。但妳知道嗎,在過去的50年裏,有壹群生物經歷了近乎完全滅絕的悲劇,卻不為人所知。接下來,我們來了解壹下這場悲劇的來龍去脈,以及殘存的生物是如何逃過滅絕的。
太平洋島嶼蝸牛的多樣性居世界之首。普通大眾可能對蝸牛不感興趣,但在太平洋的許多
生物滅絕是我們不喜歡的事情。當我們在新聞報道中看到壹些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時,我們總會感到悲傷。但妳知道嗎,在過去的50年裏,有壹群生物經歷了近乎完全滅絕的悲劇,卻不為人所知。接下來,我們來了解壹下這場悲劇的來龍去脈,以及殘存的生物是如何逃過滅絕的。
太平洋島嶼蝸牛的多樣性居世界之首。普通大眾可能對蝸牛不感興趣,但在太平洋的許多島嶼上(從法屬玻利維亞到夏威夷),當地土著對蝸牛非常感興趣。這是因為這些島嶼上的許多本地蝸牛都有明亮的外殼。像大溪地和夏威夷的原住民會收集和加工這些美麗的蝸牛殼,作為珠寶和裝飾品,以顯示身份的象征。
據研究,太平洋群島的蝸牛多樣性是世界上最高的,所以這些蝸牛不僅吸引了土著,也吸引了許多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專家前來朝聖。
壹場戰爭的到來,不僅打亂了島上居民的生活,也給這些在島上順利生活的蝸牛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流血事件。
作為裝飾品出售的夏威夷蝸牛殼。維基百科外來物種大亂,本地物種蝸牛遭遇池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非洲蝸牛(Lissachatina fulica)作為戰備食品被大量引入這些太平洋島嶼。戰後,這些非洲蝸牛很快成為當地島嶼的隱患。
非洲巨型蝸牛是對農業危害嚴重的外來物種。它們食量很大,吃各種各樣的食物,從農作物、花卉到樹木,繁殖速度極快,這使得非洲巨型蝸牛很快遍布全島。雖然非洲巨螺並沒有威脅到本土螺類的生存,但是食量巨大的非洲巨螺的大量出現很快就威脅到了島上的農作物生產。為了對抗非洲蝸牛,人類決定用生物控制的方法消滅它們。而這個決定,敲響了島上本土蝸牛滅絕的喪鐘。
非洲蝸牛。簡單來說,維基百科的生物控制方法就是利用自然生物的平衡,即利用各種天敵如捕食性昆蟲、殺蟲微生物來消滅外來物種。為了對抗非洲巨蝸牛,人類采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是引入另壹種外來物種——玫瑰裸藻(Euglandina rosea)。
玫瑰蝸牛是壹種中等大小的蝸牛,原產於北美南部的森林。與普通蝸牛不同,玫瑰蝸牛是食肉蝸牛,會吃其他蝸牛!所以人們想用玫瑰蝸牛吃光島上的非洲蝸牛。1955年,美國* * *開始將玫瑰蝸牛引入夏威夷群島,其他太平洋島嶼也於1958.2年開始陸續效仿這壹做法。但引入玫瑰蝸牛後,人們很快發現事情大了。
玫瑰蝸牛。維基百科:首先,非洲巨型蝸牛的數量並沒有減少,它們還在肆意破壞莊稼。然後,島上的原生蝸牛數量越來越少。後來發現玫瑰蝸牛更喜歡本地蝸牛而不是非洲蝸牛。而本土蝸牛對兇猛的外來殺手——玫瑰蝸牛毫無抵抗力,只能等著被屠殺。
當人們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準備介入時,已經太晚了。根據研究,夏威夷群島上有81種本地蝸牛。然而,玫瑰蝸牛引入十年後,島上90%的原生蝸牛都被玫瑰蝸牛屠殺了,夏威夷和科學界都無力阻止這場恐怖的屠殺。最後,他們不得不將剩下的本地蝸牛轉移到動物園或保護區進行保護。2019年,最後壹只金頂夏威夷樹蝸牛(Achatinella apex fulva)-“喬治”死亡,這標誌著另壹種本土夏威夷蝸牛的滅絕。其他太平洋島嶼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以大溪地為例,島上有61只原生蝸牛。在引入玫瑰蝸牛的十年裏,56種本地蝸牛被滅絕了。
這壹引入玫瑰蝸牛的決定可謂是生物防治法上的壹個重大“失敗”案例,不僅未能根除非洲蝸牛,還對本土蝸牛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這個案例也警示人們,以後再想用生物控制法的時候,壹定要慎重考慮。
然而,在這種絕望的情況下,仍然有少數土著蝸牛足夠強大,能夠在野外生存。這引起了許多科學家的好奇,他們想知道這些原生蝸牛是如何逃脫玫瑰蝸牛的毒手的。另壹方面,來自密歇根大學的生物學家和工程師組成了壹個跨學科的研究團隊,共同努力找出可能的原因。
蝸牛是如何通過反射光線逃脫致命殺手的呢?透明小螺(P. hyalina)是仍然生活在塔希提島森林中的少數幾種本地蝸牛之壹。它們有白色的殼,大多數生活在森林的邊緣。而這兩條線索,成就了密歇根大學生態系兩位專門研究太平洋島嶼蝸牛滅絕的科學家辛迪·比克博士和他的顧問迪亞梅德?Foighil博士,有壹種假設認為P. hyalina從玫瑰蝸牛中逃脫了。
沈睡的透明玻璃(左)和M3微型計算機(右)。news.umich.edu的蝸牛壹般生活在潮濕的地方,那裏沒有陽光直射,因為蝸牛需要保持皮膚上的粘液。如果太熱,會使它的皮膚失去粘液,這對蝸牛來說是致命的。P. hyalina生活在森林邊緣,這意味著她生活的環境會比生活在森林中的玫瑰蝸牛接受更多的陽光和更高的溫度。而且這樣的環境會讓玫瑰蝸牛因為過熱而失去黏液,讓玫瑰蝸牛不想靠近。
但是這個環境對P. hyalina來說是不是太熱了?因為風信子的外殼是白色的,可以反射更多的太陽光,可以減少太陽光對它的影響。因此,Bick和Foighil認為,P. hyalina可以生活在高日照地區,因為她有白色的殼,從而避免了玫瑰蝸牛的追求。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我們只需要在蝸牛身上安裝壹個光照傳感器,測量並比較P. hyalina和rose蝸牛的生活環境的光照值。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
因為現有的光線傳感器必須配備紐扣式電池,傳感器的尺寸(12*5*4 mm)會嚴重影響蝸牛的行動。如果會影響蝸牛的行動,就很難還原它們真實的生活模式,所以得到的光照值就不準確。
就在Bick和Foighil擔心沒有壹個好的光傳感器的時候,Bick得到了壹個消息:密歇根大學已經開發出了最小的微型計算機——密歇根微型計算機(M3) 6,它的大小只有2*5*2 mm,這個大小非常適合蝸牛。因此,她立即聯系了M3的R&D團隊,希望他們能夠提供幫助。M3的R&D團隊在深入了解Bick和Foighil的需求後,決定與Bick和Foighil組建壹個聯合研究團隊。他們修改了M3的程序,將其改造成壹個微型光傳感器,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
研究小組首先在密執安州的野外測試了在玫瑰蝸牛身上安裝M3,不會影響玫瑰蝸牛的行動,M3也可以長時間檢測光值。確認壹切正常後,他們去大溪地做實驗。
研究小組成功地測試了M3在玫瑰蝸牛上的安裝。來源:參考文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