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壹個以“冷”命名的節氣,這意味著向秋的天氣從秋天的涼爽轉為寒冷。有句農業諺語:黃煙火也要收,魚也要收。大豆在寒冷的露天收割,石榴和山楂采摘。那麽,寒露節氣有哪些習俗呢?
寒露的民俗1 1,寒露習俗:吃花糕。
寒露節氣在時間上壹般和重陽節差不多,所以1999年爬山以後,就有了吃花糕的習俗。因為“高”和“高”諧音,所以糕點應該叫“重陽花糕”,意思是“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粗花糕”、“細花糕”、“金錢花糕”等。貼壹些香菜葉作為標誌,中間放橄欖、棗、核桃等幹果。
2、寒露習俗:看紅葉
在寒露節氣,北京市民有香山賞紅葉的習俗。寒露過後,持續的降溫已經讓北京的楓葉紅了起來,金秋的香山森林已經染紅,漫山紅葉如雲,如畫。中國幅員遼闊,跨越的緯度範圍很大,廣闊的土地上紅葉出現的時間因地而異。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河以北,適合寒露紅葉。
3.寒露習俗:攀高。
因為重陽節在寒露節氣前後,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非常適合登山,漸漸地,重陽節登山的習俗就成了寒露節氣的習俗。寒露登山的習俗在北京更為盛行。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都是登山的好去處,重陽節登山節會吸引很多遊客。
4、寒露習俗:鬥蟋蟀
白露、秋分、寒露是老北京人打蛐蛐的高潮。蛐蛐也被稱為編織推動者。壹般聽到蛐蛐兒的鳴叫,意味著秋天到了,天氣越來越冷,提醒人們該準備冬裝了。所以有“織布促銷員驚聲尖叫,懶女人驚聲尖叫”的說法。
5.寒露習俗:秋天釣魚
在中國南方,這是外出賞花、吃螃蟹或釣魚的好時候。因寒露季節,氣溫迅速下降,深水中的陽光無法穿透,魚兒遊向水溫較高的淺水,故稱“秋釣”。
寒露2 1,登高民俗
眾所周知,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因為重陽節是在寒露節氣前後,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非常適合登山,所以重陽節慢慢爬的習俗也就成了寒露節氣的習俗。登高意味著“步步高升”、“長命百歲”。古代爬山源於“避災”
爬山不僅可以追憶過去,陶冶情操,還可以幫助人們擺脫工作的煩惱,接觸大自然,緩解壓力,放松自己。所以,在秋高氣爽,天高雲淡的季節,登高遠眺,喊幾聲,呼出胸中的汙濁空氣,大有裨益。
2.吃芝麻
寒露到來,天氣由涼轉冷。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季養生理論。這個時候人要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於是,人們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在北京,芝麻相關的食品在寒露前後都成了搶手貨,比如芝麻酥、芝麻綠豆糕、燒餅等等。
芝麻分白芝麻和黑芝麻。白芝麻可以食用,黑芝麻可以入藥。白芝麻通常被稱為“二芝麻”,而黑芝麻中的“黑”字不能省略或多余。諺語說:“嚼壹把黑芝麻,活到壹百歲,頭發不白。”意思是黑芝麻養黑發。
4.喝菊花酒
寒露臨近重陽節。這個時候,菊花盛開。為了祛除秋燥,部分地區有喝“菊花酒”的習俗。這個習俗,和登高壹起,逐漸搬到了重陽節。菊花酒是以菊花為原料,配以糯米和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涼而甘,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的功效。
寒露之日,古人還取井裏的水制成藥丸或藥酒,滋補五臟。古書記載:“九月九日,采菊花、茯苓、松脂,久服,使人不老。”重陽時節插山茱萸喝菊花酒,可以保護身體免受早寒帶來的風邪侵襲。
5、農耕習俗
天氣寒冷有露水,對秋收非常有利。有農諺:黃花炮也要收,成魚連藕也要收。大豆在寒冷的露天收割,石榴和山楂采摘。寒露桃是北方晚熟桃品種,成熟期在寒露桃左右,故名“寒露桃”。
寒露民俗3寒露節氣民俗
登山習俗
寒露攀高寒露增多,氣溫降低。此時,我國部分地區將出現霜凍。在北方,已經是深秋的景象,白雲紅葉,偶爾有早霜。南方,秋意漸濃,蟬兒雕零。北京人爬山的習俗更為興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都是爬山的好地方。
飲食習俗
秋天自古就是金秋,五行中肺屬金,所以肺氣對應金秋氣。“金秋時節,燥也。”這個時候,邪氣的燥動就容易侵入人體,消耗肺的陰精。如果調養不當,人體會出現咽幹、鼻幹、皮膚幹燥等壹系列秋燥癥狀。因此,深秋飲食宜滋陰潤燥(肺)。古人雲:“秋燥,宜食麻以潤燥。”
為什麽寒露節氣不能露腳?
千禧年提醒,早晚需要穿長袖衣服。寒露季節過後,露水增多,氣溫越來越低。此時,我國北方已是深秋。專家表示,此時天寒地凍,壹定要註意身體,尤其是腳部保暖。
寒露過後,天氣由冷轉冷,入夜後更冷。俗話說:寒露不露腳。這是告誡人們要特別註意保暖,及時更換衣服,防止寒邪入侵。腳離心臟最遠,供血較少。因為腳的脂肪層比較薄,所以特別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腳受涼時,特別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
呼吸道對冷空氣的刺激極其敏感。突然降溫會降低呼吸器官的抵抗力,致病因素就會乘虛而入。除了穿保暖的衣服、鞋襪,還應該養成睡前用熱水洗腳的習慣。寒露節氣過後,要註意腳部保暖。穿上保暖的鞋襪,睡前用熱水泡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