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段補腎,是因為此時是腎經氣血比較衰弱的時辰,在此時泡腳,身體熱量增加後,體內血管會擴張,有利於活血,從而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同時,白天緊張了壹天的神經,以及勞累了壹天的腎臟,都可以通過泡腳在這個時候得到徹底放松和充分的調節,人也會因此感到舒適。
另外,早晨泡腳可以提神醒腦。晚上睡覺時身體長時間保持同壹姿勢,血液循環不暢,早上泡壹下,正好能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系統。
養生之道網提醒,太飽太餓時都不宜泡腳。在過飽、過饑或進食狀態下泡腳,會加快全身血液循環,容易出現頭暈不適的情況。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吃完飯後,人體內的血液集中流向消化道,如果這時用熱水泡腳,就會使本來應該流向消化道的血液轉而流向下肢,時間長了會影響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不足。
泡腳時,水溫不能太熱,以40℃左右為宜,泡腳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半小時左右為宜。由於金屬易冷,所以泡腳的容器最好用木盆,其中可放壹些有利於活血的丹參、當歸;或放些連翹、金銀花、板藍根、菊花,以起到降火清熱的作用。
四種泡腳方法最傷身
1、中藥泡腳。很多人用中藥泡腳壹兩次,發現作用不明顯,就覺得中藥泡腳效果差,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大家都知道,中醫中藥療法在療程方面都是比較長的,所以中藥泡腳需要堅持壹段時間,才能看到明顯的效果。
2、中藥翻煲多次反復泡腳。不少人覺得中藥比較貴,煲壹兩次就丟垃圾桶太浪費,所以他們會把中藥翻煲多次,其實這樣的做法是浪費時間而已。中藥藥效壹般煲兩次就已經全部釋放,如果再煲第三次,那麽這些中藥水幾乎沒有什麽藥效了;而中藥泡腳片更是壹次性使用的產品。
3、泡腳時間過長。泡腳時間越長越好這個想法同樣是錯誤的,中藥泡腳壹般泡40分鐘即可,40分鐘可以讓足部毛細血管吸收夠有效中藥成分了,而且泡腳時間太長容易冒大汗,汗液流失過多對心臟是有損害的。
4、泡腳水太燙。很多人在泡腳的時候都是選用高溫度的水,他們認為溫度高,對促進中藥成分的吸收和血液循環方面有幫助。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40度左右為人們比較適應的溫度,過高的溫度,會燙傷皮膚,而且血液循環壹下子太快的話,導致血液上沖,反而引起不適,甚至出現虛脫。
四種人不宜冬天熱水泡腳
1、靜脈曲張或血栓患者。腳部靜脈曲張的人用熱水泡腳,會有腿部腫脹、沈重的感覺,這是因為腳部溫度升高使得血管更擴張。因此,靜脈曲張患者泡腳後,應把雙腿擡高以助血液回流。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發生神經與血管病變後手腳對溫度的感覺日漸不靈。正常人感覺很燙的水溫,他們卻感覺不出來,因此容易以過熱的水泡腳造成燙傷。其壹旦被燙傷,若沒處理好,可能導致足部感染、潰爛,嚴重的還會造成截肢。
3、心臟病和低血壓患者。本身有心臟病或低血壓的患者平時即可能有頭暈現象,以熱水泡腳太久,可能導致心臟與大腦缺血缺氧而增加發病危險。
4、學齡前兒童。學齡前兒童的表達能力和對熱水承受力不如大人,大人覺得溫度適宜小孩未必能承受得了。所以,7歲前的孩子還是不適宜泡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