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官歷最後壹個月的結束,是申請月亮的開始。“秋”是指夏天涼爽,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當我們在立秋到達時,梧桐開始落葉,所以有壹個成語“落葉知秋”。從字面上看,“秋”字由“谷”和“火”兩個字組成,表示五谷的成熟。秋季是天氣由熱轉冷,再由冷轉冷的過渡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壹個節氣。
立秋的由來
“立秋”也是豐收的標誌。所謂“秋不涼,籽不黃”,更有利於立秋的收獲。立秋意味著夏天將降溫,秋天將開始。這是壹個反映季節的節氣。據《二十四節氣》:“秋亦爭,物聚於此”。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而且秋天也即將到來。也意味著草木開始結果生子,收獲的季節到了。古人把立秋視為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壹直非常重視這個節氣,所以也叫“立秋”。
秋天起源民間故事的開端
《立秋》的由來民間故事1:秋神蓐收
在古代傳說中,秋神的名字叫蓐收。蓐收的左耳上有壹條蛇,右肩上有壹把巨大的斧頭。山海經說他住在廬山,在那裏他可以看到日落。蓐收耳朵裏的蛇象征著繁衍和無盡的生命。《詩經》說:魏魏魏蛇,女子吉祥。如果妳夢見壹條蛇,妳會有壹個漂亮的女兒。
蓐收肩上的斧頭表明他仍然是壹個懲罰之神。在古代,犯人在立秋之後被處死,這被稱為“秋後審問”。秋天是殺人的。可悲的是,秋天也是生氣的,草木蕭瑟,衰敗。所以當蓐收來的時候,總會有壹絲涼意。
《秋之初》民間故事的起源之二:頗具批判性
《五燈會元》中記載,佛祖在靈山會上獻花。萬籟俱寂,只有葉佳尊者微笑。佛陀於是把這個衣缽傳給了葉佳。莫莫核計劃牽連大瘟疫,壹葉落知人間秋。摩訶婆羅多能從壹朵金色的佛花中悟出宇宙萬物、無所不包的佛法。以小見大,是壹種大智慧。妳只能理解,不能解釋。
初秋有什麽習俗?
自民國以來,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們習慣於在白天或夜晚預測立秋時的冷熱天氣。還有用西瓜青豆嘗新事物,祭祖的習俗。在立秋的前壹天,陳冰有吃瓜、蒸茄子、炒香香等習俗。立秋的主要習俗有:立秋節、秋摸、秋忙會、貼秋膘等。立秋節,也被稱為七月節,對農民來說意味著壹年的收獲,也是壹個好的節氣。
立秋有什麽特別之處?
在飲食方面,在初秋的這壹天吃西瓜、蒸茄子、炒糯米或喝燒酒是很普遍的。過去人們對節氣的關註很多,大多與飲食、防病有關,這與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註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不能忘記吃它。因此深受北京、河北壹帶百姓的喜愛。人在三伏天胃口不好,所以很多人會減肥。清代民間流行用掛秤的方法給人(當然大部分是小孩)稱重,與長夏的體重相比較,以測其胖瘦。減肥被稱為“苦夏”。當時人們往往只以胖瘦來判斷健康。除了立秋的“貼秋肥”,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就像“咬春”壹樣,人們相信在立秋吃瓜可以避免冬天和第二年春天的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