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端午節的特殊食物和健康知識

端午節的特殊食物和健康知識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融合了多種民俗,習俗豐富,但由於地域不同,在習俗內容或細節上也有差異。以下是我為妳整理的端午節特色美食和養生知識,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特色食物

1,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子的形狀和品種很多,有正三角形、正四邊形、尖三角形、正方形、長條形等。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鹹兩種。

2.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在長江流域非常流行。用磨成粉末的雄黃釀造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用作解毒劑和殺蟲劑。所以古人認為雄黃可以抑制蛇、蠍子等害蟲。“善能殺諸毒,除諸惡,治諸毒。人仰馬翻,虎狼蹲伏山中,諸毒入川水避之。”

3.黃武

江浙壹帶有端午節吃“黃武”的習俗。黃武指的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壹般用普通黃酒代替雄黃酒)。還有其他說法,鹹鴨蛋可以用黃豆代替。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之為五月黃月。

4.茶葉蛋

江西南昌有端午節煮茶葉蛋、鹹蛋的習俗。當地人還把雞蛋、鴨蛋、鵝蛋染成紅色,裝在五顏六色的網兜裏,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們平安幸福。

5.做蛋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的盛大節日。這壹天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香餅。打糕就是把艾蒿和糯米放在壹個用單根木頭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頭敲打。這種食物具有民族特色,能增添節日氣氛。

6.大蒜雞蛋

河南、浙江等地的農村,端午節要吃蒜蛋。大蒜和雞蛋壹起吃,做早餐。有的地方煮蒜蛋的時候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煎包,據說可以避免“五毒”。

7.油炸堆

在福建晉江,家家戶戶在端午節都會吃“炸樁”,是用面粉、米粉或紅薯粉等配料做成濃稠的糊狀。相傳古代,端午節前是閩南的雨季,雨連綿不斷。人們說上帝紮了壹個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炒樁”雨就停了。人們說天空已經修補好了。這種飲食習俗由此而來。

8.油渣餅

端午節吃油餅是陜西省藍田縣的傳統習俗。油餅是用燙好的油面,塞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豬油,再放油鍋裏炸制而成。炸出來的油餅金黃,外酥裏甜,讓人咬壹口就流口水。

9.黃鱔

端午節前後,鰻魚肉是壹年中最嫩最有營養的時候,不僅味道好,滋補效果也最好。所以民間就有了端午節鱔魚參賽的說法。

10,艾陌陌

端午節吃艾葉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很多地方把米粉或面粉發酵,和艾蒿壹起蒸著吃,吃起來又甜又軟。

11,面扇

端午節吃粉絲在甘肅和寧夏很受歡迎。當地人把發面做成扇形,有多層,每層都撒上辣椒,表面揉成各種形狀的圖案,再染上顏色,極其漂亮。

12,煎餅

在閩南和溫州的部分地區,也有端午節吃煎餅的習俗。煎餅用面粉做成糊狀,攤在壹個大的平底鐵鍋上,做成半透明的餅,看起來像滿月,薄如美麗的月亮,再卷上炒好的豆芽、瘦肉絲、蘑菇等餡料,做成筒狀食用,類似春卷。

13,綠豆糕

武漢、南京、蕪湖、Xi安等地在端午節壹定會吃綠豆糕。“高”與“高”諧音,意為飛黃騰達,端午粽子壹起吃也表示“高中”,是準備參考的同學們的美好願望。

14,五個紅色

據說端午節吃五紅可以驅除五毒,辟邪消暑壹整個夏天。但各地“五紅”的內容不盡相同。這些食物的共同特點是煮熟後呈紅色。五紅壹般是紅莧菜、龍蝦、紅油鴨蛋、烤鴨、鰻魚。

15,五個白人

蘇州是江南水鄉的代表。端午節的特點是吃五白,壹般只有煮白、煮雞、白豆腐、煮肉、白蒜。

16,鹹鴨蛋

雖然很多人平時都吃,但是端午節吃鹹鴨蛋還是很有意義的。在古代,五月被重置為毒月,吃鹹鴨蛋以避開五毒,五毒指的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

17,扭轉

酥脆麻花也是端午節的必備美食。因為端午節壹直被說有五毒,所以端午節做麻花的習俗壹直在民間流傳。因為麻花又叫麻糖,所以在這壹天讓孩子吃麻糖來粘嘴是不吉利的,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健康,也是為了祝願我們的生活甜蜜美好。

18,柏根

蜈蚣是各種只能在端午節前後食用的草根和樹皮的總稱,包括茴香根、雞刺根、小紅蒜、七葉壹枝花、何首烏、李飛粉、滿山香、牛膝、當歸、牛蒡根、蘆筍等。這些形狀各異、療效各異的“藥根”,構成了雲南端午節特有的“蜈蚣”。端午節期間,雲南普洱、思茅壹帶的大街小巷開始擺滿了上百種不同的。

用土雞燉,采摘的百根風味獨特,非常鮮香,而不是藥材常見的苦味。端午節吃壹百塊雞湯,應該和古代西南地區的癤子環境有關,也是因為端午節是壹年中中毒最嚴重的時候,和其他地方驅除五毒是壹樣的。

19,蒸餾大米

流行於部分晉語地區,蒸飯是黃米(小米)蒸成的飯。蒸谷米是山西太原、晉中、呂梁等地區流行的壹種著名食品。三晉子弟因其工藝精湛、營養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千百年來壹直是趕集、廟會、婚喪嫁娶、端午、臘八的核心食品。

20.吃桃子,茄子,蕓豆。

四川有說法,端午節吃桃子、茄子、蕓豆,有保健長壽之嫌。俗話說吃茄子會抖,吃豆子會老。苗栗地區的客家人也在端午節吃茄子、長豆角、桃李。但這些食物的象征意義與南方人不同。吃李子代表後代繁衍,有人認為猜忌可以抗中暑。吃長豆角可以避免被蛇咬(因為長豆角的形狀像蛇)。吃茄子可以抵禦蚊蟲叮咬(茄子在客家話裏叫“掛菜”,咬人“當地音是ㄉㄠ”,諧音)。

端午節的健康知識

吃粽子清熱解憂

中醫認為,糯米有補氣健脾、增進食欲、促進消化的作用。用來包粽子的葉子更精致。北方多使用蘆葦葉,南方多使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有很好的藥用功能。比如蘆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能清熱、除煩、利尿、解毒;荷葉可以清熱、利尿、和胃。總的來說,粽子有清熱除煩、開胃健脾的作用,特別適合初夏食用。

吃的時候要註意,做粽子的原料糯米比較黏,吃多了容易消化不良,不可貪吃。

菖蒲變種艾葉排毒祛斑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草。”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把菖蒲和艾條插在門楣上,掛在堂屋裏。艾葉(又名艾葉)是壹味芳香化濁的中藥,具有很強的排毒祛疫功效。現代研究表明,掛艾葉和燒艾葉確實有殺菌和預防鼠疫流行的作用。艾葉和石菖蒲也有驅蚊的作用,艾葉慢慢燃燒驅蚊效果更好。

現代人很少在家裏掛艾葉、菖蒲之類的草藥。對於這個問題,專家表示可以通過吸煙和噴灑氣霧劑來解決。普通家庭可以選擇在端午節前後關好門窗,然後用菖蒲、艾葉、雄黃混合物熏制2~4小時以上,可以起到殺菌的作用。此外,還可以在商店購買殺蟲驅蚊的氣霧劑,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

塗抹雄黃酒殺蟲解毒。

端午節前後,我國南方許多地區進入雨季,天氣條件有利於蚊蠅和害蟲的活動和繁殖。雄黃是壹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含有有毒的砷鹽,害蟲聞了會中毒,人塗了也能避開。端午節也有很多人喝雄黃酒,但不建議口服,因為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加熱時可分解成劇毒的砷。

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習俗之壹。端午節時,將雄黃與酒混合制成雄黃酒,撒在房間角落和床下,有強烈的滅蚊殺蟲作用。因為雄黃可以從皮膚吸收,所以不宜大面積外用,以防中毒。

喝吳佳酒可以祛濕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飲,釀五飲”是民間習俗。刺五加就是刺五加皮,聞起來很苦,刺五加皮有壹種奇怪的香味,可以補肝腎,強筋骨。人們相信喝五杯酒可以避邪。刺五加主要用於治療疝氣、腹痛、男性* *、遺尿、女性腰痛、腳痛。地處潮濕地區,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吳佳酒。

掛香囊驅風驅寒

中國很多地方都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這也是預防傳染病的壹種方式。自制端午香包所用的中藥是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各2克,加上1克丁香。將這些草藥磨碎,然後放入布袋中縫合。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間或肚臍上,也可以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中醫認為,這些藥材具有祛風散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經九竅的作用,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溫馨提示:在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中,端午節的壹些古老習俗已經逐漸被摒棄。然而,事實證明,我們的傳統習俗中包含著許多養生奧秘。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就像過年壹定要吃餃子,元宵壹定要吃元宵,中秋節壹定要吃月餅壹樣。

粽子古稱撥子、角粟、筒粽子、粘粟。粽子之所以叫“粽子”,是因為人們把它包成棕葉的形狀,“棕”和“棕”諧音,形似棕葉,由米制成。角粟是因為粽子的形狀有棱角,外面包著糯米而得名。最初的粽子是通過將大米儲存在竹筒中來烹制的。

關於粽子的起源,民間有個傳說: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江殉難後,楚國人每年都要駕船,把裝在竹筒裏的大米扔進古洛河裏,以示對屈原的敬意。東漢光武帝劉修堅武年間(25-55),長沙有個叫歐輝的人,說他白天看見壹個自稱是大夫屈原的人,對他說:“妳每年祭祀我的竹筒飯,都被龍吃了。以後可以把艾葉放在竹筒口,用五色綢子系好,因為小龍最怕這種東西。”說完,人就消失了。

後來歐輝把這件事告訴了大家,大家又傳了壹遍,都跟著傳,於是粽子就產生了。

其實粽子的產生早於屈原的生活。據相關文獻記載,起初,棕籽只是將糯米煮熟,揉成壹團。壹是被自己吃了,二是被扔到河裏祭拜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