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誰知道如何制作簡單的滿族傳統食品

誰知道如何制作簡單的滿族傳統食品

蜜餞 滿族的傳統食品。制作方法是將白糖炒成糖色,再加適量的水、白糖、 蜂蜜熬至稠狀,將削皮去籽、切成條塊狀的蘋果、梨、桔、山楂、杏、 桃、青梅、胡蘿蔔等放入蜜糖汁中,使之粘附均勻即成。內蒙古各滿族聚 區至今仍保持著喜食與制作蜜餞的傳統。 撒糕 滿族傳統風味面食。亦為舊日大祭時之供品。制法是把小豆磨成豆瓣, 用水漂出豆皮後蒸熟制餡,將糯米面用適量水拌勻入籠蒸,俟屜內氣滿撒 入鋪平,並置豆餡於上。俟蒸氣復滿,再將米面撒在豆餡上至蒸熟。壹屜 撒糕在食用或充祭品時多切成7寸見方的塊。如在正月制撒糕時,豆類采 用紅色,取喜慶之意。 蘸食 滿族的飲食習慣。將各類鮮菜蘸醬而食。這壹食俗在滿族家庭壹年四季 皆見。供蘸食的原料較多,春季主要有小蔥、小白菜、菠菜、蕨菜及各種 野菜。夏季則多用青蒜、黃瓜、生蔥等。秋季則為各類蘿蔔、嫩蔥等。冬 季為大白菜心、酸菜心等。其中尤以小蔥為蘸食上品,有“小蔥蘸醬,越 吃越胖”的俗語。供蘸食的醬類壹般分為生、熟兩種。生醬為家庭自制, 俗稱大醬;而熟醬多為過油後的雞蛋醬、肉醬、辣椒醬等。由於蘸食的原 料鮮嫩可口,可增食欲,並食用簡便,經濟實惠,深為人們所喜愛。這壹 食俗在內蒙古地區尤以赤峰市郊區關家營滿族鄉、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為 甚。 糜兒酒 滿族傳統飲料之壹。亦稱米兒酒。滿族家庭多以此為祭祀供品,平時 亦飲用。制法是將糯米(黃米亦可)洗凈煮爛,撈出鍋晾涼。再將適量的酒 曲用水泡開並搓細。將晾涼的米放入壇中,兌以酒曲,然後倒入水攪勻。 封口數日後將壇中上浮的“白蒙”撇凈,再次封嚴壇口。壹定時間後便可 開壇飲用。 喜果兒 滿族婚俗。清代及民國年間風行北方各地。喜果兒是指桂圓、紅棗、 栗子、花生等4種幹果。滿族姑娘待嫁前娘家為其做裝新鋪蓋時,須將這 4種幹果縫入被褥之四角,也有將喜果兒撒入新房炕上四角的。其意是取 幹果的諧音以圖吉祥,寄托父母的美好祝願。桂圓是取團圓之意,棗兒是 取早生貴子之意,栗子是取立誌之意,花生是寓以兒女雙全之意。此風俗 在內蒙古各滿族聚居區至今仍有保留。 粘豆包 滿族傳統風味食品。亦為滿洲餑餑之壹種。原料主要為黃米或糯米及 各類小豆。作法是將米洗凈後,放入水中浸泡發酵,約半月後撈出洗凈, 磨成水面,放入吊包濾凈水份,並加入適量的清水和勻。將小豆煮熟,搗 爛後加入食糖,制成甜豆餡。再用和好的面包入豆餡,團成饅頭狀圓型, 入屜蒸熟即成。由於粘豆包是滿族家庭的冬季常制主食,故農家多壹次蒸 以數百計而用缸貯存之。這壹食俗在內蒙古東部滿族聚居區至今保留, 尤以赤峰市郊區關家營滿族鄉、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為甚。 哈什瑪 滿語諧音,意為田雞。滿族傳統食俗。為秋季菜肴。烹制方法主要是 煨、烤、制湯3類。煨哈什瑪是將田雞剖洗幹凈後,用熱油炸壹下即撈 出,放人由油、蔥、姜、醬油、鹽酒、雞湯烹制的湯汁中,用慢火烴十 余分鐘;食用時再調以適量的味精、香油。炸哈什瑪是將其剖洗凈後, 用酒、醬油、蔥、姜腌透,再用壹細金屬絲穿人數只哈什瑪,放在紅炭 火上烤熟即成。哈什瑪之腹油還可制鮮湯。《沈故·哈什馬》:“哈什馬 形似田雞,腹有油,如粉條。有子如鮮蟹黃,取以作羹,味極肥美。然 惟興京壹帶有之。滿洲人用以祀祖,取其潔也。”其湯鮮美可口,極富 營養。由於夏末秋初河邊草間哈什瑪極多,原料方便,加之鮮嫩誘口, 故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興安盟的滿族人至今保持該食俗。 薩其瑪 滿語諧音,意為油炸條。滿族傳統風味食品。清代及民國年間風行於 北方各地。舊時的薩其瑪制法載於《燕京歲時記》:“薩其瑪乃滿洲餑 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 塊,甜膩可食。”現改進後的制法是:將雞蛋打入精粉中和勻,制成面條 狀,下鍋油炸,再將清水、白糖、奶油、蜂蜜熬制成稠汁,與炸好的面條 攪拌均勻,倒入鋪有青紅絲的木槽內壓平待涼。食用時用刀切成長方塊即 可。該食品清香松軟、甜膩適口,是中國著名的糕點之壹。 豬皮凍 滿族傳統風味菜肴。為滿族在中國烹任史上發明之壹。制法是將洗凈 後的豬皮切成細條或小塊,加入適量的清水及蔥、 姜、大料、酒等佐 料,放人鍋中用溫火熬至酥爛。湯汁粘稠 後,連料帶湯置於容器內,撈 去湯中佐料及殘皮,加入鹽或醬油。冷卻後即成(加鹽謂白凍,加醬油謂 紅凍)。也可將凍汁配以煮熟的蝦、魚、雞肉等制作成菜,美稱為水晶, 如水晶蝦片、水晶肘子、水晶魚片、五絲凍、花凍等。豬皮凍菜的特點 是清涼筋滑、晶瑩鮮香。今已為內蒙古各地區各族人民的佐酒佳肴。 吃乏克 乏克為滿語,意為包兒飯。滿族傳統食俗。俗稱吃菜包。食法是將煮 熟的米飯(大米、小米、高粱米均可)、炒菜(多為雞蛋炒韭菜、炒粉條、 炒菠菜)置於白菜幫葉(或蘇子葉、萵苣葉、酸菜)之上,佐以蔥段、炸 醬,再緊合菜葉包成長卷,用手握而食之。其所需菜葉壹般因季節不同而 有變化,春夏季節多用蘇子葉和萵苣葉,秋冬季節則用大白菜葉及酸菜 葉。滿族這壹食俗,最晚起於明代,如萬歷年間劉若愚著《酌中誌》記 載:“以各樣精肥肉、姜、蔥、蒜;挫如豆大,拌飯,以萵苣大葉裹食 之,名曰‘包兒飯’,遼東人(明代女真人)俗亦尚此。”由於乏克制作方 便,經濟實惠,清淡爽口,故在內蒙古東部滿族聚居區壹直流傳至今。 白肉血腸 滿族傳統食品。舊時亦為祭品。制法是將皮薄肉嫩的肥豬腰盤部切 成塊狀,放入清水鍋中,佐以蔥、姜、大料、花椒、鹽等,煮熟後剔去 皮、骨,切成薄片,因其肉白肥嫩,故俗稱白肉。再取適量的新鮮豬血, 佐以調料,用鮮湯拌勻後,用手將血餅攥碎灌於洗凈的豬腸內(兩頭用繩 紮緊),煮至嫩老適度,即成血腸。出鍋後,解除兩端束繩,切成厚約 2—3分的金錢片即可食用。冷食時,將白肉、血腸片佐以蒜泥、韭菜花、 辣椒油。熱食時,將白肉、血腸片與酸菜絲放入肉湯或雞湯中燉熟即可。 由於其肉質柔潤、肥而不膩,深受食者喜愛。 白肉火鍋 滿族風味菜肴。白肉亦稱白片肉、白煮肉。火鍋,多銅制,鍋壁多 掛錫,鍋身下部為燃炭之處,中部為加湯之處,上部則為煙囪,兩側配有 提環。制法為先將豬肉切成大塊,入鍋煮熟,涼後用刀切成長條薄片;再 將長酸菜切成細絲。將肉、菜整齊碼於火鍋中,加入清湯(多為雞湯),湯 沸後陸續添人粉條、蘑菇、蝦仁、蠣磺、鹽等。熟後可佐以蒜泥、韭菜 花醬、辣椒油食之。在內蒙古東部林區,冬季野味不斷,可在火鍋內加入 麅、鹿、野雞及飛龍肉。全家環桌而食,談天說地,邊煮邊食,味美並可 驅寒。至今在內蒙古各滿族聚居區還保留著這壹食俗。 滿洲餑餑 滿族風味糕點食品的統稱:在中國烹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素有 “滿點漢菜”之說。滿點即指滿洲餑餑。在清朝、民國年間,因滿族各家 境不同,滿洲餑餑可分兩大類。壹類流行於普通平民及農家,主要有以下 數種:水煮餑餑(水餃)、搓條餑餑、打糕搓條餑餑、豆面餑餑、清明餑餑 (小根菜饸子)、高麗餅、酸棗糕、淋漿糕、豆面剪子股、五花糕、碗陀銅 盆糕、粳米豆包(甑兒糕)、發糕(滿語:那瑪米糕)、金銀卷(面卷子)、 螺螄悖悖(螺螄轉兒)、蜂糕(蜂蜜糕)、瓦壟、爐酥餅(核桃仁餅)、水端 子、粘糕(酒糕)等。另壹類盛行於殷實之家,主要有薩其瑪、芙蓉糕、 太陽糕、切糕(粘黍糕)、涼糕、撒糕、打糕、菠羅葉餑餑、蘇子葉餑 餑、椴樹葉餑餑、酸餑餑、炸角子等。滿洲餑餑的原料主要是白面或粘 米面,制作工藝則多為烘、烤、蒸、烙。由於其歷史悠久、經濟實惠, 已成為滿族人的傳統食品,至今在內蒙古各滿族聚居區內還有多種品類 保留。 蘇子葉餑餑 滿族傳統風味面食。俗稱粘耗子。制法是將粘高粱米磨成面,用 清水和成面團,燙過後制成劑子。再取適量的紅小豆洗凈、煮爛,制成豆 餡。選用的蘇子葉(壹年生草本植物,葉呈卵狀,葉頂部呈鋸齒型,可入 藥,有消炎去火之功效,其味清香)用沸水略汆之。用搟面杖將劑子搟成 直徑約10厘米左右的薄皮,將豆餡包入捏成水餃型,外用塗過油的蘇子葉 裹好,入鍋用旺火蒸熟即成。此食俗流行於內蒙古東部滿族聚居區內。 滿洲水飯 滿族傳統風味食品。作法是將高梁米、玉米渣(苞米渣)或小米,放 入鍋中煮熟,用笊籬撈出浸泡在新挑來的井水中,反復兩三次即可。食用 時佐以炸醬及各種青菜或野菜,如小蔥、小根蒜、白菜心、香菜、菠菜、 篙菜、婆婆丁、曲麻菜、柳蒿等。味道清涼爽口,可消暑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