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時期作物措施的關鍵是調動種薯的養分、水分和內源激素,促進發芽早、根多、發芽快、苗壯。
(2)苗期,從幼苗中出土,經歷根的發育和主莖的苗期。由於種薯富含營養和水分,出苗前就形成了相當數量的根和胚葉。
出苗後根系繼續膨大,莖葉生長迅速。大多數品種在出苗後7-10天伸長匍匐莖,5-10天頂端開始膨大。與此同時,頂端的第壹個花序開始孕育芽,開始出現側枝。這個時期的生長中心是莖、葉和塊莖的生長。
(3)塊莖形成階段,從塊莖的雛形開始,經過地上莖頂端封頂葉的展開,第壹個花序開始開花,全株匍匐莖頂端開始膨大,直至最大塊莖直徑達到3-4 cm,地下上部莖葉幹重與塊莖幹重達到平衡。
這個時期是決定每株馬鈴薯數量的關鍵時期,壹般持續30天左右。農業措施以水肥促進莖葉生長,迅速建立同化系統。同時,中耕結合土壤栽培為莖膨大創造了條件。
(4)塊莖生長期,從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的幹物質平衡開始,即進入塊莖生長期,此時葉面積已達最大,莖葉生長逐漸減緩並停止;地上部分制造的養分不斷向塊莖運輸,塊莖的體積和重量不斷增加,這是決定塊莖體積的關鍵時期。
(5)澱粉積累期,從莖葉開始逐漸老化,到塊莖體積和重量繼續增加。這壹時期的生長特點是地上部分向塊莖輸送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灰分,塊莖重量逐日最大。
澱粉的積累壹直持續到所有的莖和葉死亡。作物的主要措施是在白天保持根、莖和葉緩慢生長,加速同化物向塊莖的轉移。收獲時間取決於生產目的和作物輪作的要求。成熟收獲期壹般是植物的嫩枝和葉片發黃枯萎,莖中澱粉積累充足的時候。
擴展數據:
環境條件
1,溫度:溫度在4℃以上馬鈴薯塊莖可以萌發,0℃以下塊莖凍結。馬鈴薯塊莖的最佳貯藏溫度為0℃-4℃。馬鈴薯喜冷氣候,塊莖上芽的最適萌發溫度為12℃-16℃,在18℃-25℃萌發迅速,但成苗較弱。
塊莖發育適宜的土壤溫度為16℃-18℃,最好不超過21℃。高於25℃時,不利於塊莖膨大。高溫會阻止塊莖生長。
2.水分:塊莖形成期最需要水分。土壤含水量以塊莖形成前期和盛期最大田間持水量的70-80%為宜,以塊莖形成末期最大田間持水量的60%為宜。
因此,早熟品種從現蕾期到開花末期,莖葉生長迅速,形成大量塊莖,需水最多。中熟品種從開花到莖葉停止生長的全過程屬於塊莖膨大期,比早熟品種長。
3.光照:馬鈴薯是壹種避光作物。生長期光照強度不足或種植過密,會使莖葉白長,推遲塊莖形成,降低抗病能力。日照的長短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塊莖的形成。長日照可促進莖葉生長和出芽,短日照有利於塊莖形成。在壹天11-13小時的日照下,莖葉發達,光合作用旺盛,塊莖產量高。
4.土壤:馬鈴薯最適合耕層深厚、結構疏松、排水透氣性好、有機質豐富的土壤,如漢中平川的水稻土(壤土)、砂壤土等。土壤粘性影響根系發育和塊莖膨大,使塊莖畸形,芽眼突出,薯皮粗糙。土豆適合在微酸性土壤中生長,在堿性土壤中土豆容易結痂。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馬鈴薯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