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露地栽培的韭菜品種,可以在保護地栽培。但不同品種在保護地栽培時會有不同表現,不同設施要選用不同品種。塑料大棚和風障栽培壹般在早春進行。深休眠韭菜有充足的時間完成冬季休眠,栽培壹般沒有問題。因此,返青早、生長快、產量高、品質優的深休眠韭菜可考慮作為主栽品種。但也可以使用壹些淺休眠品種,因為它們在當地表現良好。日光溫室種植的韭菜大多以淺休眠韭菜為主。如果從保證市場供應均衡的角度考慮,應該做好不同休眠模式品種的搭配。適合保護地生產的品種有漢中冬韭菜、徐州四季韭菜、791雪韭菜、天津大黃苗、鳶尾韭菜等。
(2)選擇和規劃土地。
保護地種植韭菜在土質、地形、肥力、水源、留茬等方面的要求與露地基本相同,但地塊的選擇應盡可能背風,避開風口,滿足施工設施的要求。準備建日光溫室時,種植地塊要從東向西延伸,長30米以上,寬6-8米。在四周留出空間。大、中、小棚和防風障栽培也要按要求規劃。同時,要選擇2 ~ 5年的韭菜生產田進行大棚生產。
(3)培育健壯的植物
保護地韭菜的生長主要依靠入冬前根部和鱗莖中儲存的養分。所以,養好韭菜根是韭菜保護區豐收的保證。養根的關鍵是抓住秋季日照充足、溫度適宜的有利時期,加強肥水管理,促進韭菜健康生長、適時生根。首先施肥分兩次,酷暑前後和寒露前後各1次,每667 m2施腐熟餅肥100 ~ 15 kg,過磷酸鈣70 kg。其次,要及時澆水,第壹次追肥後表面不要幹。壹般7天左右要澆1水。第二次追肥後要求土壤幹濕,不幹不澆水。再次,花蕾要及時摘掉。花芽和花蕾影響營養物質的積累。為了減少營養消耗,花蕾在秋季出現後要及時摘掉。采種後,棚內壹般不再產生韭菜根。第四是控蛆、除草、除根、除土。在黃淮海地區,9月下旬是韭菜蛆第三代的高峰期,需要在9月下旬和9月上旬澆灌1農藥,以減少危害。
(4)做好膜扣前的準備工作,並及時扣好棚。
種植淺休眠期品種,如嘉興白根,可在閉棚前5 ~ 7天收獲1次,閉棚前應施足肥水。種植深度休眠品種,如平九2號、平九4號等,必須等到韭菜植株地上部分完全幹燥或基本幹燥,養分充分生根後,才能出棚生產。結合凍水,提前降低土壤水分,即在秋季培育壯苗的基礎上,從返根到小雪,每隔3 ~ 5天澆1次水,直至土壤水分飽滿。這種灌溉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大棚生產時韭菜的需水量,盡量不要在棚內澆水,以免降低棚內地溫和氣溫,提高空氣相對濕度,影響韭菜生長。灌水後要及時清除畦面枯葉和雜草,然後刮土晾根,最後施上成熟的粗肥(全腐熟有機土雜肥),每667米24500公斤或1.5厘米厚的沃土。
(5)加強地膜覆蓋後的管理。
首先是溫度管理。嚴格控制韭菜生長過程中的溫度,對保證韭菜健康生長,防止爛韭菜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溫度管理應基於需求和可能性。初始溫度不宜過高,應逐漸升高。在滅茬之後和發芽之前,溫度可以更高。第壹刀生長期間,溫度白天控制在18 ~ 24℃,夜間控制在10 ~ 12℃,最低溫度不得低於6℃。當溫度超過27℃時,就要放風防潮。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韭菜容易生長腐爛,引起灰黴病。後茬作物生長期,溫度應控制在比頭刀高2 ~ 3℃,但盡量不超過29℃。溫度高的時候要通過放空氣來解決。春季前期和中後期可釋放底氣,冬季氣溫較低時不允許釋放。同時在溫度管理上要註意晝夜溫差,保持晝夜溫差在10 ~ 15℃範圍內。第二是濕度管理。通風主要用於調節室內溫濕度,排除有害氣體,提高韭菜品質,減少疾病的發生。韭菜采收前4 ~ 5天適當通風,采收後在悶棚內加溫,有利於韭菜傷口愈合。韭菜葉片長到9 ~ 12 cm時,超過27℃時要通風,每次澆水後要及時通風,控制濕度在80%以下,防止灰黴病的發生。第三是註意土壤的培養。培土的作用是軟化假莖,提高品質;形成小壟後,為澆水提供了方便;對於某些品種,下部第壹葉可以支撐;有利於改善行間通風條件,增加低溫,減少病害,利於收獲。當每棵韭菜從植株長到10 cm左右時,要在前期松土的基礎上,從行中取土栽培到韭菜根部,每次栽培2 ~ 3 cm,隨著韭菜的生長,栽培2 ~ 3次。最後培育成12 ~ 15 cm的小壟。
(6)適時收獲
韭菜長到30厘米時即可采收,采收時留茬高度壹定要合適,尤其是剛剪到鱗莖上3 ~ 4厘米的黃葉鞘時。太淺會影響產量和質量,太深會損傷根莖,影響全株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