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部分是禾本科植物黃竹或水竹的分泌物幹燥後的塊狀物。
主產於雲南、廣東、廣西。
天竺黃、竹膏(開寶本草)、天竺黃(伊彥本草)、竹糖(偽藥鑒別)。
它是禾本科竹子等被天竺的寄生蜂叮咬後,儲存在竹節之間的出血液幹燥凝固後形成的塊狀物質。
它是不規則的多邊形塊或片,表面呈乳白色、灰白色或灰藍色。輕脆易破。切片光亮,略帶粉狀,摸起來很滑。吸水性強,在水中產生氣泡,不溶於水。又甜又涼,舔舔舌頭。最好是幹的,大的,黃白色的,明亮的,吸水性好的。
基質不規則,呈瘤狀,早期白色,後呈粉紅色,早期光滑,後期開裂,肉質,逐漸變為木栓狀,長1.5-4cm,寬1-2.5cm,子囊菌近球形,鑲嵌於基質中,直徑480-580μm,子囊菌呈圓柱形,(280-340)μm×(22-35)微米;子囊菌單列排列,長方形至紡錘形,末端尖銳,有縱橫隔膜,(42-92)μm×(13-35)微米,無色或近無色,堆積時呈柿黃色。
生態環境:生於剛竹、毛竹的竹竿上,多生長在腐朽或腐朽的竹林中。
1.性狀鑒別:間質呈瘤狀,略呈卵圓形或梭形,長1-4cm,直徑1-2cm。背部凸起,帶天竺黃。
不規則的橫溝,凹底,常有竹殘枝。表面呈粉紅色,質地細膩,有針尖大小的灰色斑點。質地松散,容易斷裂。橫截面略呈扇形,外層粉紅色,內層和基部較輕,可見竹枝橫截面。氣專壹,味淡。2.顯微鑒定:基托橫切面:表層為無色菌絲,內側為含紅色色素的菌絲層,埋藏單排甚至兩排子囊菌。囊殼呈橢圓形、圓形或梨形,直徑400-600μm,內含許多孢囊和側絲。子囊菌長250-350μm,直徑20-30μm,頂端鈍圓,基部有細長柄,單排含6-8個子囊孢子。子囊菌呈紡錘形,長30-60μm,直徑13-25μm,兩端稍尖,被墻磚縱橫隔開。側絲狀,稍長於子囊果。紅色菌絲層內是從基部向四周放射狀排列的無色至淡紅色菌絲。基質基部常見菌絲嵌入的竹棒,有時可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的形狀與子囊孢子相似,長50-80μm,直徑20-30μm..粉末特征:粉紅色。在水裱膜中,大多數菌絲成團,直徑4-7μm,橫壁可見,分枝少。菌絲含有細小的油滴,接觸蘇丹紅三號試液呈橙紅色。有許多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1)本品遇堿呈翠綠色,加氯化鐵呈紫色。(查竹紅菌甲素)(2)紫外燈下觀察亞基切片時,紅色菌絲呈鮮紅色熒光。如果滴加稀堿溶液,變成翠綠色,熒光消失。(3)本品的乙醇浸出液為鮮紅色,最大吸收峰在465nm處,滴加FeCl3 _ 3試液後變為紫色。(4)取本品粗粉4g,加水2ml,用溫水浸泡,置鍋中過濾,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丙氨酸、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作為對照。點樣於同壹濾紙上,以正丁醇-冰醋酸-乙醇-水(4:1:1:2)展開,噴0.2%茚三酮,加熱顯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紫紅色斑點。
註:(1)目前除了天然竹,還有合成竹,合成竹和天然品很像,但是很結實,不易碎。加入水浸液中的酚酞指示劑是紅色的(天然竹黃是無色的)。
(2)過去多為進口,主要產於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