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她的評價我真的很驚訝,因為我覺得還挺好吃的,還有點小得意,感覺自己的廚藝可能又在進步了;
在廚房學做飯不能自戀,但還是要得到家人的認可。說白了,在廚房做飯,就是希望讓家人滿意。現在,媳婦的評價越來越差;
我不得不開始反思,找原因,從食材的搭配、調料的使用、烹飪技巧的熟練程度、理論知識等方面找原因;
當我躲在書房反復琢磨這件事的時候,媽媽的壹句話讓我豁然開朗。我媽說:廚房做飯其實很簡單。有壹些“烹飪雷區”妳不去碰,牢記在心,食物自然會好吃;
媽媽也每天吃我做的飯。其實和我媳婦壹樣,她也是意識到的。最近我做的菜真的不夠開胃。媽媽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給我講了壹些她的看法,講了很多,也是重復的,非常符合老人們的聊天風格。
我媽壹說,我就忍不住開始思考。圍繞她拋出的關鍵詞:“烹飪雷區”,我似乎有些感觸;
經過壹段時間的練習,不用問媳婦和我媽,吃飯的時候就能感受到他們的變化和我自己的主觀感受;
做飯看似簡單,但要做好還是有門檻的。為了記錄我自己的感受,這個圖文算是我自己在烹飪道路上的壹個生活實踐的感受吧,站在別人的角度看網友可能會比較困惑。經過我自己的總結,以下幾個“烹飪雷區”估計能給妳帶來壹點啟發;
剛開始在廚房學做菜的時候,每天都會看各種菜譜,背熟了才會開始做菜的過程。所有的步驟都附有食譜。經過這樣壹段時間的訓練,我也掌握了壹些烹飪技巧。
此時的我,就像壹個提著半桶水的武術家,仿佛什麽都懂。其實我什麽都懂壹點。整桶水不會晃,半桶水會壹直晃。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當我發現我把烹飪技巧背下來後,我就開始在日常生活中隨心所欲了。比如我就算炒壹盤青椒肉絲,也會放泡椒、白糖、花椒等各種調料,好像以為放的越多,菜的味道就越好。
最後,我已經到了無法控制自己的地步。任何壹道菜我都會放各種調料,尤其是糖。我總是安慰自己。糖可以是新鮮的,多放點沒問題。
鹽的消耗量是壹天6克,但我不能多吃白糖。我壹天吃三頓飯。我在廚房做飯,每道菜都放壹點白糖,自然會多吃糖。慢慢的,我會發現自己身體上的壹些變化。午飯和晚飯後,我會很容易犯困,好像血糖在上升。
從壹個極端到另壹個極端,自從我已經深深地為放太多調料而感到過意不去後,我開始精簡我的日常烹飪,只用鹽和醬油等最簡單的調料,這也是我家人最近覺得菜難吃的主要原因。
只放鹽,菜的味道會很淡,同時所有的菜都只放鹽和醬油,會導致不管是炒的菜還是煮的魚或肉,都只有鹽的味道,導致食客吃的只有淡的味道;
在中國大多數人眼裏,淡而無味太淡,含義很廣。調料用的很節省,菜品的味道也可以用淡而無味來形容。調料多了之後,就是我們常說的。太鹹太甜太辣都很重。從烹飪的角度來說,輕壹點好駕馭,重壹點烹飪也不錯。但最難把握的是調料怎麽用。這個度其實很難控制,加上食材的多樣性,結果就更多樣了。所以,我們不能踩的第壹個“烹飪雷區”可以說是這樣的。廚櫃裏的調料,做菜的時候不壹定都要放,但是我們不能只放鹽;
做菜的技巧確實很多,但是在我們自己的廚房裏,我們往往會用壹道家常菜來概括所有的做菜技巧。大部分家常菜的烹飪技巧其實就是不管什麽食材做出來都是壹個樣子。就像婆婆吃酒席的時候,得知廚師們在調料上用了十三香,婆婆覺得自己的廚藝加上十三香可能和酒席上的菜壹樣好吃。
回家後如法炮制,炒菜、烤魚、燉肉、灌湯包、蒸排骨等食材都會放些十三香。結果炒出來的菜都是壹個味道,不好吃,但好像勉強可以接受。
在做菜的過程中,婆婆只是簡單的總結了壹下做菜,變成了統壹的步驟,就像數學公式壹樣。用同樣的配方烹飪,結果自然是壹樣的味道。
因為烹飪方法的不同,誕生了各種菜系,如川菜和粵菜。雖然都是炒、炸、燜、煮、燉,但是因為烹飪手法的不同,不同的菜系味道差異很大。
家常菜可能是最適合家庭成員的壹道菜。比如,主人的籍貫是廣東,他們的家常菜可能會受到粵菜烹飪技術的影響,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按照固有的配方做家常菜,因為真的不好吃。
大部分家庭做家常菜,時間久了逐漸公式化的原因很簡單。大部分家庭主婦不擅長學習,沒想過學習,缺乏好奇心。他們不願意嘗試不同的菜系,不願意用最簡單的方式烹飪,對烹飪毫無熱愛。
缺乏研究,不喜歡,好奇是大多數家庭主婦遇到的問題。做菜好像找到了壹個萬能的方法,不管炒什麽菜,壹種方法都行。
媳婦說我最近廚藝越來越差,也不是沒有道理。有時候她會準備三種食材,安排的菜是黃瓜片炒雞蛋,酸辣土豆絲,青椒肉絲。為了省事,我還告訴她我嘗試了新的搭配,黃瓜片炒土豆絲。結果可想而知,黃瓜有很濃的土腥味,土豆絲無味,這真的不符合事實。
各種食材隨意混合的情況最近經常發生,也美其名曰亂燉。其實我也知道自己懶,不想用心做飯。
各種食材的搭配還是有壹定原因的。比如五花肉炒土豆比五花肉烤蓮藕好吃,還有各種葉菜。炒蒜還挺好吃的;
所以不是各種食材都可以亂配;
肉餡其實做的比較少,因為家裏包餃子的機會不多,肉片其實吃的比較少。可能是我炸的肉片不夠嫩,肉片不好吃的話浪費起來會挺痛苦的。
就算肉絲浪費了,好像也沒那麽心疼,也可能是因為我媳婦。就算我炒肉絲幹柴,她還是會全吃,因為她可以吃肉絲,又擔心浪費。
因為媳婦承包了幹柴肉絲,所以每次炒肉絲都會偷懶,甚至有點僥幸心理。今天腌制不打水,放水,玉米澱粉或者食用油,直接用不粘鍋炒。雖然不沾,但是肉絲的味道真的是不敢恭維,難吃。
其實我不知道肉絲需要上漿腌制。首先,它必須是美味的。第二,肉絲吸收足夠的水分。裹上玉米澱粉後,放在熱油裏炸會吃起來嫩滑,但有時候加這壹步太麻煩了。
打肉絲的過程其實並不麻煩。說到底是我想偷懶,媳婦也不怪我。
肉絲是壹種萬能食材,可以搭配青椒、千片等豆制品,也可以搭配蘿蔔、茭白等蔬菜。吃的是肉絲的嫩滑嫩滑的味道。如果妳想做肉末,妳必須打水和上漿。不要學我,抱著僥幸心理;
什麽是燃燒?簡單來說,炒菜的主料必須經過熱處理,即炒或炸,然後加入高湯或水,然後大火燒開,改大火為文火;
什麽是燉肉?將蔥、姜炒香,加入高湯或清水,煮沸後加入主料,煮沸後轉小火慢燉;
如果放在家庭廚房,似乎看不出具體的區別,但如果換到酒店的後廚,燒和燉的細微區別馬上就能呈現出來;
大部分餐廳在做紅燒魚和紅燒排骨的時候,主料也就是魚和排骨會提前炒到金黃色。客人點完後直接開始紅燒調味,這樣比較節省時間。
酒店裏燉完的廚房會提前燉,因為燉是壹種烹飪方法,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烹飪;
再來說說炒:最簡單也是最廣泛的烹飪方法是將各種食材在熱油中短時間加熱至成熟,然後加入調料直接作為菜肴;
經過壹番解釋,大家會發現,我們做家常菜的時候,還沒有完全區分紅燒和燉肉,至少我是這樣的;
想要燉肉好吃,就要舍得花時間,慢燉是關鍵;
最後我想說幾句,為什麽做飯這麽難吃?妳踩過這“五個烹飪雷區”並清除了嗎?其實在自家廚房做家常菜的時候,還是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掌握各種烹飪技巧,願意花時間做出自然會吃起來很好吃的菜。自然,不是所有的成分都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