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鰣魚養殖前景分析

鰣魚養殖前景分析

鰣魚是壹種常見的淡水養殖品種,未來市場上鰣魚的發展前景還是很樂觀的。以下是馬那瓜養殖前景,歡迎閱讀!

鰣魚的養殖前景

1996廣東、江西育種單位從臺灣省引進。1999年引入濟南淡水養殖科學研究所。鰣魚具有生長快、耐缺氧、抗病力強、外形美觀、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等優點。既可作為商品魚,又可作為觀賞魚,是值得推廣的品種。長期以來,鰣魚養殖技術的研究引起了國內養殖工作者的重視,鰣魚養殖規模越來越大,成為淡水養殖的新品種。

我國西部的閩江水系和長江支流還有壹種原生石斑魚,體型比較小,成魚體長約18 ~ 25cm,體重100 ~ 250g,因常年生活在淡水中,以吃浮遊生物和附著在石壁上的昆蟲水生幼蟲而得名。其生長速度慢,但耐缺氧,抗病能力強,外形美觀,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既可作為商品魚,也可作為觀賞魚。

平均含肉率為78.8%,肌肉含水量為76.00%,粗蛋白為18.90%,粗脂肪為3.00%,粗灰分為1.73%。肌肉含有18種氨基酸,氨基酸總量為15.74%,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為6.88%,占氨基酸總量的40.60%。四種鮮味氨基酸的含量為7.08%,占氨基酸總量的44.98%。必需氨基酸指數EAAI為74.84;氨基酸的支鏈/芳香值BCAA/AAA為2.22。飽和脂肪酸占總脂肪酸的34.09%,不飽和脂肪酸占總脂肪酸的65.91%,其中DHA含量豐富,占總脂肪酸的6.95%。富含礦物質。綜合分析表明,鰣魚是壹種營養價值高的優質淡水魚。

綜上所述,養殖前景廣闊。

鰣魚苗種培育

在慈鯛中,土壤池塘更好,或者可以使用室外水泥池塘。壹般單個池塘面積為50-100m3,水深為L-1.5m..放養魚苗前,將池塘水排幹,用生石灰對池塘進行徹底清洗消毒,並施足基肥,改善水質,讓魚苗入池就能吃到天然餌料。

放養魚苗前,應先測試水質。同池放養的規格要整齊劃壹,大小壹致。放養密度取決於餌料、養殖技術水平和養殖規格。壹般放養密度約為100尾/m3。魚苗入池前將魚浸泡在sop鹽溶液中15-20分鐘。

在魚苗培育過程中,由於施肥和投餵,水質最容易被糞渣殘餌惡化。所以每隔3-5天就要換水,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4。也可在池塘中移植浮萍或水葫蘆等水生植物,凈化水質,方便魚苗躲藏和進食。

當魚苗生長規格差異較大時,由於它們有吃大吃小的習慣,應及時篩選飼養。同壹池塘的魚苗規格要壹致,以免影響魚苗成活率。

慈鯛是壹種底魚,耐缺氧,抗病力強。在養殖過程中很少發生魚病。可與羅非魚、鯽魚混養,去除羅非魚、鯽魚池塘中的小魚苗,實現優質高效。

鰣魚的日攝食量

主要巡視池塘,觀察魚苗的攝食、活動和水色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投餌量,預防魚病。

可以通過混養來養殖。混養有兩種方法:壹種是在池塘中混養少量的鰣魚,每畝水面混養22-50條左右。培養半年後平均體重可達300克以上,培養壹年後體重可達500克左右。

第二,主要魚類養殖為鰣魚,混養品種有羅非魚、草魚、鯽魚等。每畝水面有150-200條鰣魚和300條混養魚。飼養期間,可飼餵人工配合飼料和新鮮牧草。當池塘浮遊動物不足時,需要適當追肥培養浮遊動物。養殖半年後,平均體重可達200克左右,養殖壹年後,體重可達250克以上。

淡水石斑魚幼體進入池塘時以浮遊動物為食。隨著魚苗的生長,攝食量增加,而池塘中的浮遊動物逐漸減少。這時候可以追肥培養浮遊動物,還可以加豆漿。經過15-20天的培育,當魚苗長到3厘米以上時,它們的食性開始發生變化。這時候可以在餐桌上餵魚糜進行馴服。2-3天後,加入少量人工配合飼料與魚糜混合,然後逐漸增加人工配合飼料的比例,減少魚糜的用量,直至全部使用人工配合飼料。

人工配合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為35%-40%,動物蛋白應在25%以上,可添加其他植物蛋白原料。壹般飼料系數可以達到0.8-1.2。每日投餵量約為魚體重的20%,每日投餵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