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亮節、秋天節、中秋節、八月節、追月節、賞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中國許多民族和漢字文化圈各國流行的傳統文化節日,農歷八月十五日。因為它的價值只是三秋的壹半,因此得名,有些地方把中秋節定在8月16日。所以讓我們來看看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習俗:

?1,吃桂花糕?

中秋節吃桂花糕有很多原因。第壹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中秋節多在農歷十月,十月是桂花飄香的季節。這個時候桂花香味濃郁,非常適合釀造香甜柔和的桂花糕,有的人還會釀造壹些具有獨特桂花香味的桂花酒。

其次,桂花盛開的時候,也是秋收的時候。這時,人們喜歡摘壹些桂花來做蛋糕,品嘗桂花糕,以表達對秋收的感謝,分享豐收的喜悅和美好。而且桂花的花瓣非常小巧雅致,寓意著豐收和美好,所以中秋節吃桂花糕也象征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壹般來說,中秋節吃桂花糕有兩個原因。壹是此時桂花香正盛,使得桂花糕味道不錯;第二,桂花象征著豐收和美麗,所以人們會在這個時候吃桂花糕來表達他們的追求。

2.放個天燈?

中秋節之際,家家戶戶都會放壹盞孔明燈籠,朋友們會在上面親手寫下祝福的願望,象征著來年豐收,年年幸福。

孔明燈籠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祈福天燈。它是中國古代的工藝品,在古代用於軍事目的。現代人把燈籠放在孔明燈籠上作為祝福。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願望,象征著年年豐收幸福。壹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發布。

3.拜月?

我國古代就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

4.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就像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壹樣,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據說唐代就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但月餅作為壹種食品名稱與中秋節聯系在壹起是在宋代。北宋皇室中秋節喜歡吃壹種“宮餅”,民間俗稱“小餅”。蘇東坡有詩說:“小餅如嚼月,酥中有漿。”南宋文學家周覓在《老武林》中第壹次提到“月餅”這個名字。相傳元末時,人們還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說明當時月餅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節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中國人積累了豐富的月餅制作經驗。明清時期,面包師曾將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印在月餅上,作為食品藝術畫。清代壹位學者形容為“桃餡月餅,糖霜雪糕”,似乎與現在的月餅頗為相似。到了現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更加精細,餡料精美,外形美觀,還分為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口味。月餅作為吉祥和團圓的象征,寄托著人們的美好祝願,吃月餅、送月餅的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5.賞月?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賞月的習俗。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中秋節賞月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流行,許多詩人的傑作中都有關於月亮的詩。到了宋代,中秋節賞月更加流行。這壹天“貴家裝飾亭臺,民爭酒樓戲月”。明清時期拜月的賞月活動更加廣泛。迄今為止,中國各地有許多古跡,如“拜月祭壇”、“月亮亭”和“月亮塔”。文人墨客對賞月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賞月,或泛舟邀月,飲酒作詩,留下了許多名句。比如杜甫的《八月十五日夜月》,用象征團圓的明月來烘托他在異鄉的漂泊之憂;宋代文豪蘇軾,中秋醉酒,寫下《水調歌頭》,比喻人因缺月而離合。直到今天,全家人坐在壹起欣賞天上明月的美景仍然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