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褐斑病控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麽?
總的來說,褐斑病防治不力的關鍵原因是果農沒有充分認識褐斑病的發生規律,特別是氣候條件與降雨、濕度的關系,從而錯過了最佳防治時機。而且缺乏防範意識,不能看天、看地、看樹,因地制宜地管理果園。疾病預防只是憑經驗,盲目跟風,防控效果永遠不會太好。
不重視農業措施的清園:由於近幾年蘋果價格幅度比較大,很多果農疏於管理,尤其是清園管理,這是減少病原基數最有效的手段。施肥不合理:不能根據樹勢施肥,重化肥輕有機肥和菌肥,缺乏微量元素,導致施肥晚,樹木抵抗力弱;冬剪傷口大:傷口未完全愈合,抵抗力低;超負荷:果實留得太多,又舍不得去掉,導致養分不足,樹勢減弱,容易感染和發生病害;套袋前後管理不壹致:果農壹般在套袋前管理好、用藥好,但套袋後由於護葉護果間隔時間長而疏於管理。前緊後松?形勢。重治療輕預防:這是我們果農的通病,不了解病情,不提前預防,臨時抱佛腳。落葉發生後,地面噴灑藥物的效果微乎其微,地面的落葉細菌繼續繁殖和侵染。二、了解褐斑病的癥狀、診斷特點和感染規律是對癥防控的前提。
想要防控,首先要確定癥狀。盲目用藥會適得其反,耽誤防控時間。
1.蘋果褐斑病的癥狀和診斷特點
從病情變化來看,由於品種抗性和果園間生長發育的不同,褐斑病在早、中、後期的癥狀也不同。往往不能正確診斷,尤其容易與斑點落葉病混淆,導致用藥錯誤,影響防治。
從典型癥狀看,葉片呈黃色,病斑中部呈褐色,邊緣呈綠色,常見於5-7月的旱季。
褐斑病的典型癥狀:?綠邊褐斑?
從表現形式上,可分為針芒型、同心輪紋型和兩種形式交替的混合型。
兩種最常見的褐斑病(A:針芒型B:同心輪紋型)
在感染初期,很多人會把褐斑病誤認為斑葉病,不同的是褐斑病中心有褐斑,斑葉病沒有;另外,葉斑病落葉只侵染新葉,老葉30天以上幾乎不侵染。這是兩者最顯著的特點。
褐斑病與斑駁落葉病的區別(a:褐斑病,斑點中央有褐色斑點;b:鏈格孢葉斑病只感染新芽)
5-6月,樹比較壯,果實處於幼果期,所以葉子長勢旺盛。此時褐斑病的感染非常隱蔽,很長壹段時間都不會表現出病理癥狀,即葉片完好無癥狀,但實際上已經感染了病菌。
褐斑病感染旺盛的葉子,不會很快表現出癥狀。
在進入疫情的雨季之前,會有典型的落葉之前嗎?針芒?癥狀。
進入雨季前,落葉前葉片出現典型的針葉。
進入疫情後,葉子會變黃脫落,但有些葉子還沒變黃就已經脫落了。
在疫情期間,壹些葉子在變黃之前就脫落了。
當大量葉子掉落時,會出現各種癥狀的葉子。
落葉前,感染的葉片有不同的形狀。
秋季天氣變冷後,如果長時間不落葉,病斑可大面積蔓延,與中期相比,葉片被烤焦。
後期病斑很大,葉子被烤焦。
褐斑病的診斷特征:蘋果褐斑病中心約0.2㎜處有壹發亮的褐斑。其實這就是褐斑病的acervulus,這是與蘋果葉斑病落葉病、葉枯病等其他病害相比的最大特征,也是診斷褐斑病最重要的特征。
2.蘋果褐斑病的發生規律。
為了有效防治褐斑病,需要了解褐斑病的發生規律,在什麽條件下,什麽時候發生?蘋果葉怎麽害?全年有哪些變化規律?知道了這些,防控起來就會容易很多。
褐斑病的發生規律是什麽?越冬和初侵染:病原菌在落葉或未落葉的病葉上越冬。相對而言,10之前的落葉由於地面溫度和濕度較高,在越冬前容易腐爛,第二年病菌侵染的概率較低,而10之後的落葉不易腐爛,病菌越冬率高的侵染概率較大。如果冬季氣候寒冷幹燥,有利於細菌越冬,春季多雨有利於細菌萌發,產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兩種不同的孢子。之所以要提到孢子形態,是因為它們與褐斑病的侵染方式密切相關。
準分生孢子:當溫度達到5℃且有5㎜(屋檐滴水)時,細菌可產生大量準分生孢子。5月上旬以前以分生孢子傳播為主,以濺雨方式近距離傳播,主要侵染樹冠下部葉片,侵染範圍不超過1m,水平不超過10m;子囊菌:當氣溫超過15℃且陰雨持續24小時以上時,越冬菌會產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的主要侵染期為5月下旬至6月底。子囊孢子的傳播方式是氣流,因此傳播範圍更廣,可侵染上部葉片,是中後期病害的主要傳染源。由越冬病原體產生的兩種孢子形式(A:分生孢子B:子囊孢子)
褐斑病的發生規律是什麽?再侵染:病菌侵入葉片後,病斑壹般在8~12天出現,在幹旱、葉片生長旺盛的條件下,病菌的潛伏期較長。只要葉片不脫落,新侵染的細菌就會不斷產生孢子,在陰雨天氣和高濕度環境下會產生大量分生孢子,有利於疾病的流行。葉片正面的分生孢子隨雨水沖刷下部葉片,傳播距離短,孢子量大,所以病斑密度大。
褐斑病的發生規律是什麽?年度發病動態:病原體的年度發病動態可分為四個階段:
冬季準備期(前壹年10~11月):這壹時期果園的細菌數量直接決定了越冬細菌的數量;初侵染期(萌芽至6月底):該時期為病原菌全年的初侵染期。5-6月是子囊孢子的初侵染期,是褐斑病的第壹個關鍵防治期。積累期(7月):這個時期病菌大量積累,是防治褐斑病的第二個關鍵期;高峰期(8-9月):是褐斑病的主要發病期,落葉量大。蘋果褐斑病年侵染循環圖
3.褐斑病的發病條件及防治策略
1.褐斑病的致病條件
雨水:雨水是褐斑病發生的必要條件,因為細菌的萌發、侵染和傳播都離不開雨水。而且降雨還會促進病斑的出現,孢子的產生,疾病的傳播。溫度:溫度在5~30℃時可發病,但最適溫度為20 ~ 25℃;侵染條件:當降雨量達到2㎜(葉片正在滴水)時,孢子可擴散到侵染部位,葉片濕潤或結露6小時,病菌可侵染葉肉組織;細菌感染程度的預測:當降雨量超過2㎜,葉片潮濕或結露6小時,細菌可感染葉片而發病。降雨時間越長,病情越嚴重。2.褐斑病的防治策略。
病原菌感染後約8~12天開始發病,13~55天出現脫葉。因此,感染後7天內噴灑全身保護劑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時機,控制時間越晚效果越差。河北農業大學的曹克強教授專門做過壹個研究。在相同藥劑條件下,補噴藥劑在發病提前1天和雨後12小時防治效果最好。
在陰雨天,保證葉片不被病菌侵染是控制褐斑病的核心。因此,防治策略是在陰雨天氣到來之前,盡量減少病原基數(病葉不得超過1%)。
其次,在雨天到來之前,噴灑防雨化學藥劑,經過大量的實踐表明,波爾多液是最防雨的殺菌劑,在幹旱天氣可以保護葉片20天,在雨天可以保護葉片15天,這是其他任何殺菌劑都達不到的。
4.了解褐斑病的病因是有效防治的基礎。
為了有效防治蘋果褐斑病,我們必須熟悉褐斑病的成因。盲目模仿別人的防治方法,是達不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的。
就品種而言,不同品種對褐斑病的抗性完全不同。比如富士對褐斑病的抗性就不如秦冠品種。
從地域上看,地勢高的地區發病輕於地勢低的地區;小地塊和大地塊的果園病害較少。
從氣候因素來看,這是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說,降雨量對細菌是否流行起了決定性作用。如果5月份的降雨量達到40㎜以上,病菌就能擴散,造成落葉。6月份的降雨量會直接影響後期發病,今年的6月是多雨的壹年。因此,後期必須特別註意褐斑病的防治。
從病原基數來看,如果果園清理不徹底,防治不及時,藥物不對癥,果園內病原基數高,褐斑病流行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從栽培管理措施來看,修枝不當的果園,如復壯不及時、長枝、弱枝等,更容易發生病害。此外,枝條過多、修枝環剝、傷口愈合不良的果園也容易發病;超負荷,如果實過多,養分消耗過多,導致樹木抵抗力差;營養不良,如施肥不當,部分施用化肥;密閉的果園導致通風透光差,果園的高濕度也有利於病菌的繁殖;施藥不及時、藥物選擇不當、配方不合理等防治措施不力,容易造成褐斑病的流行。
五、預防褐斑病的綜合措施有良好的效果。
上面說的很多理論知識都是為了我們最後的防控做準備。
1.蘋果開花前(2-4月)的防治
開花前,要徹底清理果園周圍的枯枝落葉,同時剪掉離地面50厘米以下的枝條,切斷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聯系,減少樹木上的病害概率。這兩點是減少病源基數最有效的手段。所以果農壹定要重視。
2.蘋果開花後的雨季前(五月至六月初)。
5月中下旬清除病葉和離地50 cm以下的葉片,根據降雨情況分別在雨前噴灑殺菌劑、保護劑(主要是代森錳鋅)和雨後噴灑治療劑(主要是戊唑醇、氟矽唑、丙環唑、咪鮮胺、甲基硫菌靈)。
3.雨季(6-9月)預防控制措施
這壹時期的主要管理是噴灑波爾多液和殺菌劑三次。
1時間:6月中旬雨天來臨之前,噴灑1倍1:2:200倍波爾多液;6月下旬至7月上旬,雨後噴灑1倍內吸殺菌劑;第二次:7月中旬陰雨天前噴灑1倍1:2:200倍波爾多液,雨後7月中旬至8月初噴灑1倍內吸殺菌劑;第三次:8月中旬,如果果園褐斑病發病率超過3%,或者8月下旬至9月底出現陰雨天氣的概率大於80%,則需要在8月中旬噴灑波爾多液第三次。對於雨季噴灑化學藥劑的情況,果農可以參考下圖進行自查,但需要提醒的是,這張圖是6月中旬開始的,壹定要記住沒有錯。
從6月中旬開始,每五天按照這個圖表檢查壹下自己。
4.果實采收後(10~11月)
果實采摘後兩周內,噴施尿素時,混配內吸殺菌劑,殺菌營養。噴灑尿素時,應註意濃度由低到高。采摘後25天內,落葉前噴施尿素溶液,有助於為樹木儲存養分,增強樹勢,豐富花芽。噴施濃度從1%~5%由高到低逐漸遞增,每7~8天噴施壹次,連續噴施3次。,簡單實用,效果特別好。
褐斑病綜合防治措施總結:噴灑藥劑的作用是延緩進程。為了從根本上控制蘋果褐斑病,合理施肥,培育壯樹勢,提高果樹的抗病性是關鍵。另外,合理裝載,合理修剪,結合波爾多液和殺菌劑進行綜合防治,在保護葉片和果實的同時,還能提高產量,改善葉片品質,從而把蘋果賣個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