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飯是廣東湛江的常見食物。這種米油而不膩,有壹種特殊的香味。蛤蜊肫是湛江人熟悉的食材。蛤蜊、蛤蜊飯的原料叫蛤蜊、蛤蜊,蛤蜊、蛤蜊是壹種野生低矮植物,分布在湛江各地,尤其是丘陵地形明顯的灌木叢中。蛤蜊砂囊具有滋陰、減少色素沈著、調節內分泌、產後養血益氣的作用。[1]
中文名
蛤蜊砂鍋飯
主要原材料
蛤蜊,米飯
它含有防腐劑嗎?
不
主要營養成分
葉子含有α-和γ-細辛腦,細辛腦[2]
主要食用功效
風寒咳嗽,牙痛,胃痛,腹脹,食欲不振[1]
合適的人群
老少皆宜
飲食文化
蛤蜊在廣東湛江分布廣泛,尤其是丘陵地形明顯的灌木叢中。“蛤蜊肫”,可能很多人都太陌生了,甚至沒聽說過它的名字,更別說吃過以它為配料的食物了。蛤蜊是什麽?是湛江人熟悉的食物,但在湛江隨處可見,壹般生長在村子附近的竹林邊上或與竹子混在壹起。這裏的村民會用它來包餃子、蒸肉餅、炒田螺、煮飯等等。
蛤蜊肫又名荸薺、假肫、馬蹄肫,屬於胡椒科胡椒屬。蛤蜊的生命力很強,不施肥不澆水,生長旺盛,四季常青。蛤蜊肫葉飽滿心形,葉脈清晰。蛤蜊肫的葉子又綠又嫩,有壹種特殊的野香味。
食品實踐
食物名稱簡介
油炒蛤蜊和蛤蜊。把文蛤和蛤蜊挑出來洗幹凈,切成細絲,用油炒,最好用雞油,或者至少用豬油,這樣就可以吃到正宗的文蛤和蛤蜊、蛤蜊了。俗話說“肉用素油,肉不用油”。炒蛤蜊,然後倒入事先泡過水的香米,加少許鹽,炒壹會兒,然後倒入電飯鍋,像往常壹樣煮。但需要註意的是,米飯不能用我們習慣的等量水來煮,因為泡水和油炸的米飯吸水率會降低壹倍左右,所以加水量要相應減少。
芋頭,蛤蜊,蛤蜊,蛤蜊。將“蛤蜊、蛤蜊”剁成小塊,放入油中炸至熟黑,然後在米飯中加入剁碎的芋頭和少許鹽。燒熱炒鍋,放入少許油,放入大蒜翻炒,然後放下芋頭翻炒。當芋頭微微變色後,將所有材料放入炒鍋中翻炒,加鹽,聞到香味後撈起放入電飯鍋中,按通常的程序煮。
肉味蛤蜊飯的主料是:瘦肉150g,大米適量,蛤蜊葉20片,香菇4朵,蔥4根,輔料是:醬油1茶匙,蠔油1茶匙,花生油1茶匙。步驟:蛤蜊籃葉洗凈,晾幹後切碎,香菇切碎,蔥切成蔥花,瘦肉剁成肉末;米飯,蛤蜊,瘦肉末,蘑菇末,蔥花,和1茶匙醬油,少許蠔油,1茶匙花生油混合在壹起。這些都做好之後,放在熱鍋裏炸至熟。
蛤蜊、餃子、葉子洗凈,擦幹。蛤蜊葉的量只有幾片。粽子的餡壹般是豬肉做的,有壹些肥肉。將豬肉切成條狀,用鹽、油和醬油混合,然後用蛤蜊葉包裹卷好的豬肉條,用糯米包裹。
原材料特性
蛤蜊肫的特性
蛤蜊肫又名假肫,為多年生、匍匐、逐節生根草本植物,長度超過10米;小枝近直立,幼時無毛或細粉狀短柔毛。文蛤葉近膜質,具細腺點,下半部寬卵圓形或近圓形,長7-14 cm,寬6-13 cm,頂端短,基部心形或很少截形,兩側近等長,腹面無毛,背面被短柔毛,沿葉脈有極細粉末;網狀脈明顯的有7條;上部葉小,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葉柄長2-5厘米,極細粉狀短柔毛;葉鞘大約是葉柄長度的壹半。
花單性,雌雄異株,與葉對生,成穗狀花序。雄花序長1.5-2厘米,直徑2-3毫米;總花梗等於或稍短於花序;花序軸有毛;苞片扁球形,近無柄,盾形。雌花序長6-8毫米,果期稍延長;總花梗與雄株相同,花序軸無毛;苞片近圓形,盾形;柱頭4,罕見3或5,被微柔毛。漿果近球形,四棱形,無毛,基部嵌入花序軸並與之合生。花期:4月-165438+10月。[1]
分配
分布於廣東(霞山、雷州、吳川、連江等地)、廣西、福建、雲南、貴州、西藏(墨脫)。印度、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也有。壹般生長在村莊附近的竹林邊緣,或者與竹子混生;它的葉子和胡椒的葉子非常相似,有著明亮的堅韌的葉子和特殊的香味。
功效
蛤蜊肫有藥用價值。味辛熱,入胃腸,溫中散寒,用於治療胃寒呃逆、胃脘痛、腹瀉。根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風寒咳嗽、妊娠、產後水腫;果序用於治療牙痛、胃痛、腹脹、食欲不振。[1]
藥典描述:
綱要:蓽茇為頭痛、鼻竇炎、牙痛之藥,其辛辣熱能入陽明經,散浮熱。胃裏有冷氣,嘔吐,胸痛。
本草鄭錚:蓽茇味辛,須與人參、蜀、歸、地等甘溫補藥同用。
《本草筆記》:蓽茇,辛熱,味椒,入胃大腸經,陽明藥也。溫中能散寒,破氣解郁,降氣化痰,散上焦之浮熱。牙痛、頭風、吞酸等癥狀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
本草正義:蓽茇,主治脾、腎、寒。但近湖則頭痛鼻腔需藥,其辛熱可入陽明,散浮熱。根據頭痛本來就寒涼的事實,用辛溫烈的為宜,但是鼻腔和牙痛都是火的癥狀。古人偶爾用辛散之藥,蓋亦為導。湖邊以為是誤會,石頭固執。
本草筆記:溫中下氣,滋養腰足,促進消化,消除胃寒、疝氣、疥瘡。
海藥本草:治寒心痛,水瀉,虛痢,嘔吐惡醋,緩解產後腹瀉。
日華子本草:治霍亂,冷氣,心痛,血氣。
本草:治氣痢。
本草派生含義:
天寶本草:治跌打損傷、腰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