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龍骨風簡介

龍骨風簡介

目錄1拼音2中醫龍骨風詞典2.1龍骨風別名2.2來源與產地2.3性味2.4功能主治2.5龍骨風用法與用量2.6化學成分3中藥龍骨風3.65438 +0拼音名稱3.2龍骨風別名3.3來源3.4原形3.5產地分布3.6性狀3.7化學成分3.8性味3.9歸經3.6544方法用量3.12龍骨風的臨床應用3.13摘錄4參考文獻附件:1中醫龍骨風的方劑2中醫龍骨風的中成藥3龍骨風1拼音Ló ng G ǔ F ǔ ng古籍中,

2中藥龍骨風龍骨風是中藥的名稱,來源於《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是肖步丹《嶺南草藥集》中記載的天妃[1]的別名。

2.1龍骨風的別名龍骨風,山碧,大觀中,樹蕨[2]。

2.2來源及產地:桫欏的莖。桫欏科[2]。分布於貴州、四川、廣東、廣西、臺灣省等地[2]。

2.3性味苦而涼[2]。

2.4主要功能是祛風利濕,清熱止咳[2]。主治:風濕關節痛、腰痛、跌打損傷、肺熱咳喘;預防流行性感冒[2]。

2.5龍骨風的用法用量:9 ~ 15g [2]。

2.6化學成分全草含桫欏黃酮a和b、環鴉片甾醇等。[2].

3《中華本草》龍骨風3.1拼音姓名Ló n ɡ g ? f ē n ɡ

3.2龍骨風的別名是李和大官鐘。

3.3來源:桫欏的莖。

拉丁動植物礦物名稱:桫欏。exhook。)Tryon [Cyathea spinutosa wall。exhook。]

采收與貯藏:壹年四季均可采收,剝去硬皮曬幹即可。

3.4原始形態的大型樹棲蕨類,樹幹高達35米。深褐色或淺黑色,表皮堅硬,有老葉脫落留下的痕跡。頂生葉為樹冠狀;葉柄粗壯,長5070厘米,黃褐色,葉軸下有密集的短刺,基部有密集的褐色線狀披針形鱗片;葉大,紙質,橢圓形,長1.33米,寬6070厘米,有三個羽狀裂片;小齒輪1216對,互生,具柄;窄橢圓形,中間長3036cm,寬1416cm;次級羽片1618對,互生,近無梗;線狀披針形,長710厘米,寬11.4厘米;末次裂片1520對,互生,披針形,長57mm,寬23mm,邊緣有鈍齒,背面有小鱗片;羽狀脈和側脈分叉。孢子囊群為球形,生於側脈分叉處的凸囊支持物上,珠被為球形,膜狀,頂端開裂。

3.5棲息地分布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1000m的溪下草叢或闊葉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福建、臺灣省、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3.6字符1。性狀鑒別莖為圓柱形或扁圓形,直徑612cm。表面褐色或暗褐色,常伴有密集的不定根斷痕和大葉柄痕。每個葉柄痕近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4cm,下方有凹陷,邊緣有許多緊密排列的葉脈維管束,中間也有葉脈維管束散在分布。硬的,通常中空的橫切面,周圍的維管束排列成折疊狀,形成凸起的脊和縱向的溝。輕微的呼吸,苦澀的味道。

2.莖橫切面顯微鑒定:表皮細胞褐色,壁薄。基本組織中散布著分裂的中柱,可見粘液細胞和葉脈維管束。分裂中柱包圍內層皮層,厚壁細胞環,維管束堅韌。粘液細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200,250微米,薄壁細胞含少量澱粉粒。

3.7化學成分含有刺糖A,即2,3二氫3”’羥基6,6”’雙芹菜素(2,3二氫3”’羥基6,6”’雙芹菜素),和刺糖B,即2,3二氫。環蘭黛醇、環木酚、5-膽固醇(膽甾5烯醇)、24-甲基-5,22-膽二烯醇(24-甲基-膽甾5,22-二烯醇)、24-甲基-5-膽固醇(24-24甲基膽甾5烯醇)、24-乙基-5,22膽固醇二醇(24乙基膽甾5,22二烯醇)、24乙基5膽固醇(24乙基膽甾5烯醇)和24乙基5 α膽固醇(24乙基5α膽甾烷醇)。

3.8性味微苦;平的

3.9歸經入腎;胃;肺經

3.10主要作用是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咳喘;清熱解毒;殺蟲劑。風濕和關節痛的適應癥;腎虛腰痛;跌倒受傷;腸氣痛;風火牙痛;咳嗽;哮喘;疥瘡;蛔蟲病;蟯蟲病與流感的預防

3.11龍骨風用法用量:煎服,1530g;;或者燉肉。外用:適量,煎洗,或鮮汁塗抹。

3.12龍骨風臨床應用:高山榕30g,烏梅45g,胡頹子葉15g,白芷(紫金牛)9g,魚腥草24g。加水煮沸4小時,過濾,濾液濃縮成浸膏;加入乙醇使含醇量達到80%,靜置過夜,過濾,濾液回收乙醇,濃縮成浸膏,加入澱粉,制粒,60℃幹燥,過篩,分裝,每包6g。清熱止咳的功能。適應癥:慢性氣管炎。每次3g,壹日兩次,20d為1個療程。(全國中草藥匯編)

3.13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