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收入增加利潤下降?如何打破海底撈的“困局”?

收入增加利潤下降?如何打破海底撈的“困局”?

我們正在見證壹個時代的終結。

7月29日,呷哺呷哺發布半年預警公告,公告稱集團預計2021上半年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約59%。歸屬於公司所有者的虧損在4000萬元(人民幣)至6000萬元(人民幣)之間,比去年同期減少80%左右。

此外,夏布還發布公告稱,公司預計全年將關閉夏布品牌約200家虧損門店。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呷哺呷哺在過去的半年裏,從每股27.15港元的峰值下跌了近70%,總市值蒸發了200多億港元。

另壹大火鍋巨頭海底撈,日子也不好過。7月25日,海底撈發布盈利預警。雖然在疫情後扭虧為盈,但上半年凈利潤僅為8000萬元至6543.8億元。受此消息影響,海底撈股價下跌16.69%,市值單日蒸發379億港元。

此前,海底撈3月1日發布公告稱,2019年度凈利潤為23.47億元,2020年同比下降約90%。

多年來,海底撈股價從85.80港元的峰值跌至日前的28.95港元,市值較2月峰值蒸發逾3000億港元。

這種不斷下滑的業績,還是風光無限的行業龍頭,所謂“海底撈學不來”?

作為火鍋行業的領頭羊,為什麽這兩家公司越來越差?

壹個

兩家公司雖然模式和路線不同,但業績的下滑都指向同壹點——都在為過去盲目狂奔,付出巨大的代價。

疫情之下,張勇完成了壹次“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的冒險。2020年,海底撈將平均每天新開門店1.49家,凈增門店530家。

擴張方面,呷呷也沒閑著。從2017到2020年,其門店總數分別為759,934,1022,1061。持續的擴張直接導致了呷哺成本的大幅上升,其人員成本在四年內從8.3億元上升到6543.8+0.4.8億元。

他曾表示,為了保證服務質量,每年新店不會超過30家。這個火鍋品牌發展的前24年,門店總數不到500家,但2019年開始狂奔,壹年新開門店308家。

現階段,海底撈主要是開新店增加市場份額,從而帶動整體增長。海底撈瘋狂的擴張速度體現在門店數量的飆升上。2016年,海底撈在全球只有176家門店。到了2020年,這個數字直接跳到了1298。

“別人怕我貪”,強調的是順勢而為。只有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真實趨勢,才能贏得賭註。

但是,在疫情期間擴張,本來就是壹種過於自信的不明智之舉。在家冷消費時期,這樣的擴張不僅會導致現有門店的分流,而且新店也很難快速獲得效益,自然意味著成交率的持續下降。

所謂周轉率,是指桌子的重復利用率。周轉率越高,在有限的時間內接待的客人就越多。這是此前海底撈引以為傲的核心優勢。

然而,近年來,海底捕撈的周轉率不斷惡化。2017和2018年海底捕撈周轉率為5.0次/天。2019年海底捕撈平均周轉次數下降到4.8次/天,2020年下降到3.5次/天。

即使疫情好轉後,海底撈的成交率也持續下降。2021,海底撈3月份換手率3.5-3.7倍,4月份不到3倍,這無疑是壹個危險的信號。

根據國鑫證券的測算,3次/天的周轉率是海底撈單店的盈虧平衡線。如果低於這個值,就可以認為店鋪處於虧損狀態。

夏布夏布也是如此。高峰時,部分夏布店的周轉率高達7次/天,但2018年已降至2.8次/天,2020年僅為1.8次/天。子品牌的換手率從2019年的4.1倍增長。

我們知道,在周轉率不景氣的時候,企業會把手伸向消費者,試圖通過提價來獲利。

近兩年,“海底撈花式漲價”的新聞頻頻出現在熱搜中,比如“降價不降價”、“用豆豉代替牛肉”。

還有網友曬出菜單,整個酥肉從26元漲價到44元,海帶從原來的壹半11元漲價到整個28元。有網友說,最近兩個人吃了344元,疫情前算上打折,兩個人花不了200元。

對比海底撈2020年和2021的菜單,大部分菜品的價格都上漲了1-3元。比如壹半的椒香腰花從原來的19元漲到22元,壹半的青筍從10元漲到12元。

至此,海底撈的業績公告顯示,海底撈整體客戶人均消費從20105.2元增長到2020年的110.65438 0元,人均消費增長了4.9元。

4.9元聽起來不算多,但作為壹個多人用餐活動,火鍋乘以人數要貴很多。結合海底撈公布的2020年2.5億客流,會發現海底撈人均消費的上升可以為海底撈創造654.38+0.225億的額外收入。

近年來,呷哺呷哺門店人均消費壹路飆升,從原來的平均40-50元漲到70-90元,壹線城市的部分門店甚至可以達到80-100元。

偏離產品初心的花式死亡

兩大巨頭急速狂奔的背後,反映的是同壹個致命痛點——成長為領袖後,正在偏離之前的初心。

再說海底撈,壹直以服務著稱。網上也出現了海底撈服務有多變態的大討論。

然而海底撈這幾年似乎忘記了——服務從來都只是“錦上添花”;而產品是關鍵的生命線。

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年來,海底撈的產品越來越被詬病;與此同時,其賴以為生的服務護城河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評價為不堪。

壹方面,相比海底撈的服務,產品無疑有所欠缺。

相對於巴努的毛肚,海底撈沒有最具創新性和亮點的產品。甚至,智窮才盡的行業老大,也拿出了弟弟家的產品。

此前,海底撈因涉嫌抄襲巴努毛肚火鍋產品被網友質疑的消息爆紅網絡,壹度風靡微博,話題閱讀量近3億。

該網友用圖片和事實爆料。海底撈的擺盤方式和巴努差不多。兩家火鍋店的豆芽、繡球菌、毛肚、油條等菜品的盤子都是抄襲的。網友還指出,海底撈的活豆芽抄襲了巴努井水豆芽的文案。

值得註意的是,被海底撈“山寨”的巴努曾是前者的堅定模仿者。創業之初,我壹直在壹步步向海底撈學習。“海底撈定的規矩,妳以後得照做。不做的話,好像不對,不自信。”巴努的首領杜·鐘兵曾經這樣說過。

但後來公司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於是巴努醒悟了。策略的核心不是搶別人,而是保衛自己。所有人都回到自己的家,回到自己的地方。“服務不是巴努的特色,是毛肚和蘑菇湯。”從此,巴努扛起了產品主義的大旗,向海底撈的服務主義宣戰。後來,巴努還因為火爆的表現,引發了海底撈北京火鍋店經理集體品鑒。

另壹方面,海底撈最引以為傲的“服務”也在失去競爭力。

剛開始大家對海底撈無微不至的服務充滿了新鮮感,但是時間長了就產生了滿滿的被打擾感。

年輕人很少聚在壹起,所以總是把“吃飯”當成“社交”,自然不想被外人打擾。對於商務人士來說,談業務合作的時候被人偷聽,或者關鍵時刻被人打擾,特別難受。

更何況羊毛出在羊身上,過度的服務必然意味著額外的人力支出,最後還是要消費者買單。內部說法,海底撈每個新人平均招聘培訓費用1400-1800元,完全獨立需要500多元,這也是吃海底撈這麽貴的重要原因之壹。

總而言之,海底撈不僅忘記了“產品”是事業的根本,還錯誤地轉移了企業的重心;更錯誤的理解了“服務”的真諦——設身處地為消費者著想,而不是把它當成吸引顧客的噱頭。

況且我們走的是“性價比”和“單壹經濟”的路線。這個來自臺灣省的壹人鍋幹凈、快捷、方便。曾經是很多學生黨和北漂的火鍋。在熱氣騰騰的冬天,吃壹頓葷素搭配經典芝麻醬的小火鍋,只要30-40元。

但這些年來,它不再親民,吃壹頓飯往往要60-70元,讓人越來越吃不起。呷哺呷哺變化的癥結大概是受海底撈的影響。因為在原來的性價比模式下賺錢太慢了。要翻多少桌才能趕上30元300元?

所以2017年,呷哺官方宣布從“快餐”改為“輕晚餐”,效仿海底撈,走高端(高價)之路。升級後壹盤肉要30元~40元,壹杯奶茶要20元~28元。2020年年報顯示,壹線城市呷哺人均消費已達65.2元。在大眾點評軟件中,人均價格甚至已經漲到了70元-80元,部分壹線城市的店鋪消費金額甚至可以達到90-100元。

但消費者並不買賬,有網友評論道:“是女仆的身份,是公主的要求。回到家,脾氣還是不好。”也就是說,作為壹個註重性價比的品牌,夏布堅持走高端路線。結果它沒能冒充b,反而失去了性價比優勢,價格上漲,但產品和服務水平更差。

這是因為“性價比”的印象已經深入人心,突然走高價路線會讓消費者覺得“不值”。“有時候想吃壹頓便宜又體面的火鍋,真的不需要那麽多‘附加值’。”“如果我有這個錢,為什麽不吃其他高端火鍋品牌?”

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是小米的產品,突然收取蘋果的價格,那麽消費者肯定不會接受。

失去了最初的哺育,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品牌核心競爭力。沒有特色,不值錢,自然導致客戶群逐漸流失。

留給巨人的時間不多了。

所以,雖然模式“不同路”,但兩大巨頭的結果是壹樣的——價格越來越貴,口味越來越差。

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不會失敗的巨人。對於競爭激烈的火鍋行業更是如此。企業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火鍋相關企業42.2萬家,近壹年新成立8.4萬家,其中7.7萬家在營。

人多的地方,也是競爭激烈的地方。此前有觀點認為每六分鐘就有壹家餐廳倒閉,並非危言聳聽。無論是近年來大量明星網紅店鋪的倒閉,還是行業大佬海底撈、呷哺呷哺的中年危機,都可以看出這個行業的殘酷。

如果不能順應市場規律,把握好企業的根本,即使是行業龍頭,也有壹天會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從這個角度來說,留給海底撈和呷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應該實行精益管理,開源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