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寧夏美食
特點清香爽口,物美價廉。
制造工藝
(1)將面筋用精制面粉洗凈後,做成糊狀,加入鹽,用旋轉器在沸騰的鍋上旋轉成類似粉條的薄膜。
(2)表面塗上清油,冷卻後油會有光澤。
(3)切成條狀,食用時加入各種調料。
填充皮?
臨夏釀皮以柔韌光亮著稱。然後是清涼爽口,以辣取勝。臨夏做皮的做法是選擇最好的面粉放入大鍋裏,先拌成面團,然後定期用水沖洗,使澱粉和面筋分離。然後在澱粉溶液中加入適量的堿性面條,用勺子放入鍋中,大火蒸熟,塗上香油,冷卻後切成條狀。面筋用蒸鍋蒸熟,切成小塊,稱為“面筋塊”。臨夏年皮調料也很精致,青蒜、椒鹽、芥末、芝麻醬、辣椒油、熏醋缺壹不可。辣椒油是用十斤清油和二兩辣椒經火炸而成。辣而不嗆,油而不膩,既提味,又開胃。芥末也是白的,其他調料也是鮮的,註意火候,要做的細致。
夏秋時節,人們來到臨夏,首先要品嘗回族人經營的夾餡皮。只要坐在釀皮攤前,店主馬上熟練地從箱子裏拿出壹塊兩面都有油的釀皮,拍成兩半,只聽“脫脫坨”的砧響,釀皮被切開了。寬窄均勻,放在盤子裏,上面蓋幾塊面筋,那種光亮的發酵皮,拌上紅辣椒花椒油,黑芝麻醬,白芥末汁,黃蒜泥,再加鹽和醋,雙手為妳捧著。筷子壹揮,香味撲鼻,讓人流口水,越嚼越香,吃完就想吃。色澤艷麗,味道鮮美,柔軟有嚼勁,是臨夏回族釀皮的特點。難怪外地人來臨夏都是先吃壹盤塞皮。
烏魯木齊的制皮做法和臨夏大致相同,只是在細節上有些區別。我們著重介紹壹些區別,供感興趣的讀者對比參考。烏魯木齊做皮的方法是先準備面團。和面時加少許鹽,壹般在1 kg面粉中加入20克左右的鹽,面團要稍微軟壹點。將準備好的面條用冷水清洗,清洗時避免刮傷,這樣會使澱粉和面筋難以分離。將面團洗凈,直到澱粉和面筋完全分離。洗完後,把面筋拿出來放好。剩下的洗水就是做餡皮的原料。讓洗滌水靜置壹會兒。待澱粉沈澱後,倒掉上面的清水,留下澱粉成糊狀,再加入適量小蘇打粉攪拌均勻備用。
加工澱粉糊成餡皮還是要洗的。涮鍋呈圓形平底,邊緣約兩厘米高,邊緣有四個對稱的孔,用來系繩子當把手。涮鍋由鋁制外殼制成,具有良好的導熱性。將加了小蘇打的澱粉糊放入加了植物油的涮鍋內,只要涮鍋底部薄薄的覆蓋壹層即可。然後雙手提起涮鍋,搖勻,浮在沸騰的鍋裏,蓋上蓋子。三到五分鐘後,取出涮鍋即可食用。
吃的時候把漂洗過的餡皮切成細條,放上幾片蒸熟切片的面筋,淋上辣椒油、醋、蒜末、醬油、芥末等調料。它的顏色賞心悅目,香味誘人。炎熱的夏天,如果能吃壹盤餡兒皮,會感到清涼爽快,食欲大增。新疆回族的釀皮壹年四季都有賣,特點是色澤橙黃透明,吃起來軟韌,風味極佳。
近年來,上述兩種夾餡皮也在Xi安的穆斯林中流行起來,稱為面筋皮或面筋涼皮。然而,正宗的Xi回民餃子皮仍然很受歡迎。每當盛夏天氣炎熱的時候,Xi方慧就有很多人經營餃子皮。它通常和粥壹起食用。可以單吃,也可以和包子、饅頭壹起吃。Xi安回族餃子皮的制作方法是:
【原料】(100碗)面粉10斤,精鹽500克,堿面10克,綠豆芽(熟),熟菜籽油,醬油,香醋,芝麻醬,油辣子等。
〔工藝〕分為制面糊、籠蒸、切條、調味四道工序。
(1)制作面糊。將面粉放入盆中,分階段加水,第壹次加水10kg,用木勺攪拌成稠糊狀,加入250 g精鹽,加入5 kg水,用力攪拌成稀糊狀,最後加入1kg水。同時,將10g堿性面倒入水中,倒入盆中,繼續攪拌均勻,用勺子提起,這樣就可以拉了。
(2)籠蒸。蒸鍋裏鋪壹塊幹凈的抽屜布,抹上壹層薄薄的紙漿,蒸10分鐘。
(3)切條。把面團翻過來放在案板上,塗上熟菜籽油,堆在案板上,晾涼。切的時候,把面團平鋪在桌子上,左手平放,大拇指向後壹拳,輕輕壓住塞好的面團,右手用刀把它切直。左手對著刀不停的動,右手握著的刀不停的切。壹般壹塊填充皮100-150就可以切了。
(4)調味。壹般每碗100克。將煮熟的綠豆芽放入碗底,然後放入釀好的皮,再放入芝麻醬、精鹽、醬油、香醋、油淋上辣椒。
特點:白、亮、韌、酸鹹、清涼可口,解暑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