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育方法
蘆薈怕澇怕旱,怕冷怕暖。[1] 1.分株繁殖:2年生庫拉索蘆薈在1年內可長出10-15個分蘗,當分蘗長到4-5片小葉和3-5個小根時可脫離母株。2.扡插繁殖法:蘆薈長高後,可從莖頂端1012cm處切下,或從葉腋處切下長度為1015cm的芽,然後倒置於陰涼處壹周,使切口收縮幹燥,再插入蓋有遮蔭的苗床中,促進生根成活。幼苗移栽後20天左右生根後,應保持土壤濕潤,適當追肥,促進幼苗生長,培育壯苗。當3-5根插條生根後,即可移栽到田間。3.插葉繁殖:在蘆薈葉基部切壹個幾毫米的小口,沿中心旋轉撕掉,擦幹微小傷口,插入已滅菌的沈澱物中。在15攝氏度以上的溫度和半多雲的環境下,壹個月就能生根,最遲五個月就能發芽。這種方法復制非常慢,所以很少使用。
田間種植
1.種植時間。春種(3-5月)和秋種(9月-165438+10月)都可以,尤其是春分和清明期間。2.種植規格。應選擇排水良好、不易板結、不易積水的砂壤土種植。株距壹般為40cm×50cm;種植在貧瘠的沙土上,株距為30厘米×40厘米。3.種植方法。種植前園內要求兩犁三耙,耕深15-20cm,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2500kg,復合肥20-30kg,基肥要施到15cm以內的表土,禁止只施速效氮肥。全床寬1m,高10-15cm,長15m。移栽前,在畦面上鋪1層松土或泥炭土,然後適當翻耕整平。移栽前,應先給苗床和移栽地澆水,待表土稍幹後再補栽幼苗。移栽後要壓實苗木周圍的土壤,澆足根水,然後用幹土培育,及時遮蔭。種植時根部要固定牢固,因為蘆薈會在地裏生長幾年,根部不牢,摘葉時容易把植株拔出土面。春夏種植時要壹次性澆好水,冬季種植時要適當澆好水。壹般以春夏秋三季種植為好。
肥料追肥
蘆薈很肥,尤其是有機肥。肥料充足,蘆薈長得快,葉子又大又厚。冬季每月撒1次有機肥水,春季每半個月撒1次肥,夏季每月撒1~2次葉面肥,秋季每月撒1次葉面肥。每次摘葉後適當噴葉面肥。
水管理
蘆薈喜旱怕澇,所以在水分管理上要掌握“幹而不濕”的原則。溫室種植蘆薈的相對濕度應控制在70%左右,用手輕擠泥土時應打破土壤含水量。冬天基本不澆水,即使要澆水,也以適量在葉片上噴水為宜。春秋兩季蘆薈生長旺盛,可以適當多澆水,但仍以葉面噴施為主。7-8月,蘆薈處於短暫的高溫休眠期,此時不宜澆水。4月以後,長江中下遊地區氣溫上升較快,日平均氣溫高於10℃。這個時候要把塑料棚兩邊的膜揭開通風。5月份以後,當夜間溫度大於10℃時,可以完全揭膜。雨季應及時開溝,減少汙漬。
照明調節
蘆薈是喜光植物,喜歡溫暖、幹燥、陽光充足的環境,其中蘆薈是中長日照植物,要給予充足的光照。但幼苗在夏季強光高溫下應適當遮蔭。壹般日照在8小時以上。北方室內栽培要適當配備照明設施,補充壹定的光線。
消滅病蟲害
春夏兩季溫室高溫高濕易引起蘆薈炭疽病和灰黴病,應註意及時防治。為了防止病毒病的發生,種植的蘆薈苗壹定要選擇經過嚴格脫毒的組培苗,而不是扡插苗或分株。夏秋季節灰虱、介殼蟲容易以蘆薈葉為食,應做好預防。蘆薈在生長過程中,要盡量避免使用農藥殘留,否則會影響其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