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稱:甘露、土豆、地蠶、蝸牛。
學名:草石蠶
地理分布:原產東亞和中國大陸,從中國大陸引進栽培已有15年以上。
分類:唇形科
型:株高15 ~ 25cm,莖方形,全株密被細毛,葉對生,長橢圓形,先端鈍,邊緣鋸齒狀,春夏花期,淡紫色花冠,地下塊莖短節,白色,蠶狀,脆。
用途:常用作觀賞植物,因形似蠶寶寶而頗為奇特。1996 ~ 2000年期間,號稱新鮮的冬蟲夏草,花了不少錢。很多人被騙了還不知道,但普及後已經成為新菜了。
花期:12 ~ 1。
管理:性喜溫暖,忌高溫高濕,分娩適宜溫度15 ~ 25度。
施肥:肥沃的沙質土壤是種植的最佳土壤,排水良好,如果停滯就容易腐爛。
繁殖:可通過扡插或塊莖繁殖【編輯本段】“中草藥”被稱為藥蠶。
別名甘露子、露珠、地蠶、甘露子、萹蓄、眼子菜、蝸牛、冬蟲夏草、馬蹄香、燈盞細辛、雪蓮、風信子、白首烏、白首烏。
漢語拼音曹氏參
英文名是Horizon of Bear's-Footfern。
拉丁植物和動物礦物名稱。
歸經絡、肺經;肝臟;脾經
解表清肺功效;祛濕解毒;補虛健脾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
骨碎補科和屬的分類
拉丁學名水蘇
主治風熱感冒;因疲勞而咳嗽;黃疸;淋病;瘡、毒、腫、痛;毒蛇咬傷
生態環境生於水邊或濕地。
收獲和儲存春秋收成。挖塊莖,洗凈曬幹。
資源分布在河北、山西、江蘇、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植物和動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匍匐,上面有密集的須根,頂端有小的橫向根莖,塊莖球形肥大;莖高30-120米,邊緣和節上有剛毛。葉對生;葉柄長1-3厘米;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3-12厘米,寬1.5-6厘米,頂端稍尖或漸細,基部平至淺心形,邊緣有規則的圓齒狀鋸齒,兩側有短剛毛;聚傘花序通常為6花,多數相距5-15cm,頂生假穗;小荀呈條狀,微柔毛;花萼狹鐘形,齒長約9毫米,被腺毛覆蓋,脈10,齒5,三角形,頂端有刺;花冠粉紅色至紫紅色,長約1.2厘米,筒部有毛環,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小堅果卵球形,暗褐色,有小瘤;花期7-8月,果期9月。
祛風藥的功效分類;清熱解毒
性質甜;男女平等
藥材的基本來源是唇形科植物草石蠶的塊莖和全草。
用法用量:湯劑,全草15-30g,根30-60g;;或者泡在酒裏;或者烘焙研磨。外用:適量,水煎洗凈;或者搗實。
來源《中華本草》【編輯此段】唇形科草本植物草石蠶的塊莖的治療價值。又名地蠶、甘露子、甘露子、土蛹、土豆、土蟲草。分布於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四川、浙江等地,野生或栽培。春夏收獲,洗凈保鮮,或曬幹。
【屬性】味甘,性平。能滋陰潤肺。
【參考文獻】含有水蘇堿、水蘇糖、蛋白質、氨基酸、脂肪、胡蘆巴等成分。
【用法】用於肺陰不足,幹咳少痰,或勞倦咳嗽。
【用法】熬湯、蒸或煮等。
[附件]
地蠶豬肺湯:豬肺65,438+0個,洗凈切塊,草蠶65,438+0.20 g,水燉,略加豬脂和鹽調味。
本方直接用豬肺補肺,增強了草石蠶的藥效。用於肺虛咳嗽,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