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六歲那年,房梁上掛起了壹根淡黃色的傘柄。
爺爺說我,家裏最小,淘氣過火,特立此為家規。並指著梁上的傘柄,說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方圓。
我暗自好笑。隔壁張阿姨家不是也有壹根雞毛撣子,幾時用來打過她孩子啦。自然,吵鬧打架還是不少,上門訴苦的人也不少。爺爺壹惱之下,舉起傘柄,狠狠地打了下來。我嚇得哭了起來。咦,不痛,爺爺的傘柄只是輕輕地碰了壹下我的屁股。我說呢,那根傘柄是用來嚇唬我的。
有壹天,外面下著雨。我站在陽臺上,見有人撐著油紙傘走過,便扔下了壹只煤球。“啪”,油紙傘破了,露出了壹個窟窿。那人放倒傘,擡頭往上瞧。我慌忙躲到床底下的大澡盆裏。壹會兒,那人和樓下的老伯上來了,不見人影,說了好多惱火的話。我看到那雙大膠鞋在床沿邊上移來移去,十分地害怕。還是老伯說了不少好話,那人才走了。
晚上,爺爺回來了,老伯告訴了他。爺爺繃著個臉,責令我趴在圓凳上。好啊,我嬉皮笑臉地扯下小褲衩,屁股翹得高高的,爺爺取下那根傘柄,“劈啪劈啪”,猛抽了好幾下。這次爺爺來真的`了。我大哭了起來。屁股上留下壹條條紅杠杠。好幾天,我的屁股壹沾凳子就疼。
我開始怨恨起爺爺,也怨恨起那根淡黃的傘柄。乘著爺爺外出,我爬上凳子,拿下那根傘柄,跑到離家很遠的地方扔了。這下可以不挨打了。沒想到,爺爺是修傘的,傘柄根本扔不完的。爺爺笑笑,新的壹根淡黃色的傘柄又掛了上去,且掛在更高處。
那根梁上的傘柄,使我變得乖巧了。後來,爺爺病倒了,只能呼呼地喘著大氣,叫道:“傘柄、傘柄。”我望著躺在床上的爺爺直笑,還做著鬼臉逗他。再後來,爺爺死了。臨死之前,爺爺無力的手掌撫摸著我的頭,臉上流淌著淚水,說:“要乖……那次,爺爺打疼妳了。”
現在,我也做起了大人。女兒也像我小時候那樣調皮。疼愛之時,總是落不下大大的手掌。惱火至極,便也想像爺爺那樣,在房梁上掛壹根淡黃色的傘柄。
1.通讀全文,選出下列說法中有誤的壹項
A.第三段中,能與第二段“淘氣過火”形成照應的語句是“吵鬧打架還是不少,上門訴苦的人也不少”。
B.第五段中,爺爺“責令我趴在圓凳上”,“我”不但不害怕,反而“嬉皮笑臉”、“屁股翹得高高的”,其原因是“我”認為爺爺又會像以往壹樣,不是真打,而是嚇唬“我”。
C.爺爺臨死之前,說:“……那次,爺爺打疼妳了。”這表明,爺爺對那次重責孫子事件壹直有負疚感,他認為那次重打打得不對。
D.結尾段中寫“惱火至極,便也想像爺爺那樣,在房梁上掛壹根淡黃色的傘柄”,這表明,作者對爺爺設立家規這壹做法持的是肯定態度。
2.結合第三段的“假打”(輕碰)、第五段的“真打”(猛抽),體味爺爺教育後代的方法和特點。
3.第六段寫“我”開始怨恨起爺爺,於是趁他外出,偷偷地把那根傘柄仍得遠遠的,並以為“這下可以不挨打了”。請問:這個動作和這種想法表現了小孩子的什麽特點?
4.爺爺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方圓”,而“那根傘柄”的確“使我變得乖巧了”。可現在教育主張父子(母女)平等,提倡溝通引導,反對打罵。妳是怎樣看待這壹問題的?請談談妳的觀點。
5.研讀文章結尾段,再自擬出壹道題目,並給出答案。
題目:
答案:
1.C
2.恩威並施,疼愛自己的孫子,對能夠原諒的事情采用壹般的教育方法;對出格的事情堅決不手軟,該重責時壹定重責。
3.天真、幼稚、思想簡單。
4.可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比較好的答案應包括以下幾種觀點:
①因人(孩子)而異;
②任何壹種方法都應有個“度”;
③時代在發展,提倡相互溝通、正確引導;
④單純只肯定其中壹種都顯得片面。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