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用] 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用於外感風熱頭痛咳嗽,肺熱燥咳、幹咳無痰,目赤腫痛、羞明多淚,肝陽眩暈,眼目昏花等癥。
我國古代醫著《保生要錄》中所載的"扶桑至寶丹",具有"駐容顏,烏髭發,補髓填精,祛疾延年"等功效,其中藥物成分是什麽呢?答案會使人大吃壹驚---桑葉。
桑葉未經霜者,服之可引起嘔惡等副作用,故以冬季霜打後采集者為佳。 ?霜桑葉有壹個特殊的功效,可能不被人熟悉,那就是止汗。《神農本草經》說:桑葉“氣味苦甘寒,有小毒,主寒熱出汗”。《本草綱目》雲:“經霜桑葉,除寒熱盜汗,末服。”《得配本草》:載,桑葉“甘,寒。入手足陽明經。清西方之燥,瀉東方之實。去風熱,利關節,疏肝,止汗。”可見,單用桑葉研末服用,可治出汗。
《本草備要》不但有相類的記載,而且還記錄有生動的病案:桑葉“末服止盜汗,嚴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療。監寺教采帶露桑葉,焙幹為末,空心米飲下二錢,數日而愈。”
金元四大家之壹的名醫朱丹溪常用桑葉治盜汗。他在《丹溪心法》壹書中記載:“經霜桑葉研末,米飲服,止盜汗。”明末清初的名醫傅青主,很擅長用桑葉止汗,還創制了不少以桑葉為主藥的方劑,如止汗神丹、遏汗丸、止汗定神丹。”
著名中醫路誌正在治療盜汗、自汗時也常單用桑葉,多用9~15g水煎服或6~9g研末服。秦伯未先生亦喜用桑葉治頭面出汗。可見桑葉止汗,確有淵源。
桑葉也是很好的保健品。據現代藥理研究:桑葉中有黃酮類、多糖類、生物堿類、植物甾醇類、揮發油、氨基酸、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抗菌和抗病毒、抗衰老等多種藥理活性,廣泛用於預防保健,有時單用即可獲效,真可謂簡、便、驗、廉。
中醫認為,桑葉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涼血止血等功效,並有助於輔治多種疾病。
手腳麻木:桑葉30克,或加桂枝20克,牛膝10克,細辛5克,加水適量,煎取汁液,倒入盆內,適溫時浸泡手足,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鐘。日1劑。
風熱感冒:桑葉9克,菊花12克,竹葉6克,水煎10分鐘,早晚分服。日1劑。
眼疾:急性結膜炎,以桑葉、野菊花各10克,加水適量,煎取汁液,倒入盆內,以熱氣熏眼,並以凈幹毛巾浸藥液敷眼。日1劑,兩次或多次用;
年老眼幹昏花、流淚:可單用桑葉洗眼,也可取桑葉4~6片,洗凈,搗泥,分攤在兩塊薄紗布上,閉目,分敷貼於雙側眼皮上;
淚囊炎、麥粒腫:以桑葉9克,菊花、金銀花、當歸、赤芍各6克,黃連3克,同法煎取汁液,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每日壹劑,用兩次。
高血壓、眩暈:桑葉10克,菊花、金銀花各6克,***置保溫瓶中,沖入沸水適量,燜10分鐘,代茶頻飲,每日壹劑。
糖尿病:取桑葉10~20克,置茶杯內,沖入沸水適量,稍蓋燜,代茶頻飲。每日壹劑。
面部痤瘡、黃褐斑:桑葉20~30克,加水適量,煎煮10分鐘,取汁倒入盆內,放溫後洗臉,早晚兩次;可同時以桑葉15克,煎水代茶頻飲,每日壹劑。
酒渣鼻:桑葉、黃芩、金銀花、野菊花各10克,水煎10分鐘,取濃汁,以消毒棉簽蘸藥液塗擦患處,每日3~5次,每日壹劑。
咽痛咳嗽:桑葉20克,麥冬、玄參各10克,***置茶杯內,沖入沸水適量,燜15分鐘,代茶頻飲,每日壹劑。
中耳炎:桑葉適量,洗凈後,搗爛,擠汁,滴入患耳1~2滴,每日滴3次,連用3~5天。
手足皸裂:桑葉10~30克,加水適量,水煎10分鐘,取汁,倒入盆內,適溫時浸泡手足各30分鐘,早晚各壹次,每日壹劑。
脫發、發少:桑葉10~20克,茯苓15克,***置茶杯內,沖入沸水適量,代茶頻飲,每日壹劑。可同時用桑葉20克,加水適量,煎後取汁,倒入盆內洗頭,每周2~3次。
吐血、衄血:桑葉適量,焙幹,研末,每服3克,涼茶送服。必要時,間隔壹小時後續服壹次。
(此文為轉,方劑僅供參考,請咨詢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