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白鱘能活下來嗎?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很多關於動物的事情。中國有很多種動物,但由於各種因素,很多動物正在慢慢走向滅絕。長江白鱘能活下來嗎?
長江白鱘能活下來嗎?1被譽為“中國淡水魚之王”的長江白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正式宣布滅絕。
IUCN於北京時間2022年7月21日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根據目錄,長江特有物種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經滅絕,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已經在野外滅絕。全球範圍內,裸腹鱘(ACI penser nudi venturis aralsea亞群)已經滅絕。紅色名錄還提高了其他七種鱘魚的保護級別。
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全球26種鱘魚全部面臨滅絕威脅。大約三分之二的鱘魚種群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河流和淡水的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和自然非常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河流生態不斷退化。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鱘魚專家組主席阿恩·路德維希(Arne Ludwig)說,“這個結果令人震驚和難過,但這是意料之中的。評估顯示,鱘魚仍然無法擺脫‘世界上最受威脅的群體’的稱號。”
白鱘最後壹次出現在長江是在2003年。
此次提到的三種亞洲鱘包括中華鱘、長江鱘和西伯利亞鱘的自然種群,前兩者是長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水生物種。2003年,白鱘最後壹次出現在長江宜賓南溪段,而長江鱘魚(ACIPENSER davidii)被評估為野生滅絕,因為它未能找到除繁殖和放流種群外的任何幼魚。
長江流域共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長江特有魚類17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水生生物有白暨豚、中華鱘、長江鱘、江豚等12種。其中,白暨豚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鯨類動物。2007年,白暨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但2018 165438+10月14,IUCN更新發布,白鰭豚滅絕尚未確認,維持“極度危險”的原有評級。
2019,19,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表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研究論文(預證明):預計2005 -2010年長江中華鱘將滅絕。5438年6月+2020年10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回應稱,目前,IUCN官方尚未發布和更新有關長江鱘魚滅絕的消息,“後續需要討論”。
上述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武漢長江鱘魚保護中心創始人、中國唯壹的IUCN鱘魚專家組成員危起偉博士將鱘魚與滅絕的白鰭豚進行了對比:“誠然,鱘魚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種群,但鱘魚滅絕仍然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白鱘和白暨豚的生態習性不同。壹種在長江上遊繁殖,另壹種棲息地主要在長江中下遊。這不是意外。長江其他水生生物絕不能重蹈覆轍。”
▲瀕危的長江鱘魚供圖
拯救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強對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的保護。中國農業農村部先後發布了中華鱘救助行動計劃(2015- 2030)、長江江豚救助行動計劃(2016-2025)和長江鱘魚救助行動計劃(2018-2035)。規劃中對中華鱘現狀描述為“產卵頻率減少,洄遊種群數量持續減少,自然種群銳減”,而對長江鱘而言,“自然繁殖終止,野生種群基本滅絕,人工種群急需保護”。
危起偉說,“長江鱘魚和中華鱘不應該只有滅絕的前途。它們的人工繁殖有所突破,建立了壹批人工種群,但自然種群的恢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好在‘大保護長江’在國內已經成為壹種意識,‘十年禁漁’、‘長江保護法’等利好政策陸續實施。”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北京代表處副總幹事(項目)周菲表示,“本次紅色名錄更新的結果提醒我們,需要通過搶救性保護來扭轉淡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需要規劃和實施系統性的保護措施來解決長期威脅。我們需要更多機構和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支持,幫助長江中華鱘早日‘降級’,更好地保護在江海間洄遊的中華鱘,共創江海生態系統的美好未來。”
長江鱘魚還有嗎?長江鱘魚是什麽魚?
白鱘是數百萬年前one hundred and fifty中生代和白堊紀遺留下來的少數古老魚類之壹。其分布極其狹窄,全世界只有中國有。又叫“長江白鱘”。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被譽為“長江活化石”,具有重大學術研究價值,屬於國家壹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鱘又稱“象魚”,是淡水魚家族中的頭號“巨人”。它的長度可達7米,重量可達700多公斤,壽命壹般在30年左右。
白鱘有壹個明顯的特征:頭很長,占體長的1/3,個體約占體長的0.1/2,有壹個梅花形的感覺器官——陷阱。吻長而劍形,其腹罩有壹對短須。眼睛很小。
嘴大,下,弧形,上下頜骨有細齒。鰓孔大,鰓膜後緣鋒利。體表光滑無鱗。棲息在河流的中下遊,有時會進入大型湖泊。中華鱘是長江中的大型古魚類,數量僅次於中華鱘。可以達到兩三米多長。由於生態環境惡化,中華鱘分布區域逐漸縮小,數量逐年減少,個體越來越小。白鱘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食物包括魚、蝦、蟹。
四川漁民有句話叫“千斤蠟似萬斤”。“象”指的是長江鱘魚,據說能長到幾萬公斤。鱘魚體型巨大,遊動速度快,被稱為“水中之虎”、“中國淡水魚之王”,也是世界十大淡水魚之壹。
長江鱘魚的最後壹次發現是在17年前。
研究人員拯救瀕臨滅絕的白鱘物種。
白鱘上壹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是在2003年的大年初壹。65438年6月23日,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在四川宜賓楠溪江段救起壹條白鱘。之後,專家給白鱘裝上超聲波追蹤器,放歸長江。但由於宜賓河段水流速度較高,加上灘險,跟蹤船觸礁後失去信號。跟蹤船修好後,信號再也沒有恢復。
是什麽導致了白鱘的滅絕?
白鱘滅絕的人為原因必不可少。作為曾經的水產資源,長期以來被過度捕撈。但白鱘的性成熟時間將近7到8年,人工飼養壹直不成功,所以沒有留下細胞、受精卵、組織等結構。
長江各段水電站的建設,把長江分成了幾段,上下遊的白鱘無法互通,這就把它們分成了更小的種群。
鱘魚鱘魚是壹種大型食肉動物,活動範圍的縮小意味著它可供選擇的獵物區域更少,無法滿足足夠的食物。但相互分隔的小區域也給中華鱘的繁殖造成了壹定的障礙。
長江流域還有哪些瀕危物種?
長江魚王:中華鱘
中華鱘是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國家壹級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活化石”。據介紹,2013、2015、2017、2018,研究機構均未對長江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進行監測,2019仍在監測。總的來說,野生中華鱘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水中的大熊貓:白暨豚
白鰭豚是壹種生活在長江中下遊的小型鯨類動物。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其數量急劇下降。1983被列為保護動物,1986估計數量達到300只。到2002年,白暨豚的數量不超過50只。據說是水中大熊貓,但比大熊貓更瀕危,是世界極度瀕危的65438+。2007年,英國皇家學會生物信箋上正式宣布了白暨豚的功能性滅絕。
就在2018年4月,18,壹個社會組織聲稱在長江蕪湖段板子磯水域拍到疑似白暨豚的照片,再次引發關註。之後,中國農業農村部立即組織專家對淡水豚進行了鑒定,但尚不清楚,無法確認。還緊急組織相關專家,邀請誌願者代表前往發現水域緊急調查,仍壹無所獲。
這讓大家看到了白暨豚可能不會在野外滅絕的希望!
最小的鱷魚之壹:揚子鱷
揚子鱷是現存鱷魚中最小、最慢、最溫順的鱷魚,現存數量很少,瀕臨滅絕。但因為揚子鱷的生活特性,在安徽宣城建立了唯壹的保護區——宣城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於1980年在保護區誕生了中國第壹批幼鱷。揚子鱷在保護區繁殖,在人類的精心保護下,種群逐漸擴大!
微笑女神:長江江豚
江豚通常生活在淡水和海水相互作用的海域。它也能生活在淡水中,喜歡獨居。分布在長江中下遊,主要分布在洞庭湖、鄱陽湖和長江幹流。2013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2017年5月9日,長江江豚升級為國家壹級保護動物。
長江實施10年禁漁計劃
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關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漁範圍和時間的通知。通知明確,2020年6月65438+10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率先實施全面禁漁;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的自然水域,除保護區外,最遲自2021時起實施暫定期限為10年的常年禁漁,在此期間禁止自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這壹史無前例的嚴格禁漁令,為長江流域擺脫“無魚”困境帶來了希望。
希望在人類的保護下,長江變得越來越美麗,越來越清澈,這些瀕臨滅絕的小精靈有壹天能再次暢遊長江。
長江白鱘能活下來嗎?3白鱘滅絕了嗎?
白鱘已經滅絕了。據估計,2005年至2010年,長江鱘魚滅絕。
上壹次看到白鱘苗,還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在過去的30年裏,沒有發現中華鱘的自然繁殖。人們不知道白鱘的確切壽命,但估計它的自然存活時間應該在30年左右。2003年,最後壹條野生史氏鱘的信號在追蹤器裏消失了,人工養殖的個體也沒有了。
白鱘(學名:Psephurus gladius)體長2-3米,體重200-300公斤,最大體長可達7.5米。又名中國白鱘,與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白鱘同屬多齒魚科。又名中國箭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因其吻如象鼻,故又俗稱魚。
在中國古代,白鱘被稱為金槍魚。春天逆流而上產卵。主要產於我國長江宜賓至長江口的主要支流,錢塘江及黃河下遊也有分布。中國珍稀動物,屬於國家壹級野生動物保護,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2020年6月2日65438+消息,長江白鱘未能進入2020年,於2019年2月23日被宣布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