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不分青紅皂白的人

不分青紅皂白的人

01

以前小時候和別的孩子吵架打架後,父母來了就會亂罵孩子,甚至直接打孩子。

我以前覺得這是個好家教。好家風。現在,我不再這麽認為了。

讓我們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妳為什麽這麽做?不管妳的孩子是否講道理,總之和別人發生矛盾糾紛是不對的。

焦點-邏輯推理是這樣的:

觀念:“只要妳和某人發生沖突或爭執,那就是錯的。”

現象:妳和別人產生了矛盾。

結論1:妳錯了。

結論二:錯了就要打罵。

結論三:打罵過後,妳會記住“要求和人發生矛盾糾紛是不對的”這個概念,以後。

結論四:記住這個觀念,以後就不會和別人產生矛盾糾紛。

結論五:停止和別人打架、爭吵,妳就不會犯錯。

行動:所以,只要孩子和別人發生矛盾糾紛,不管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講道理,是不是不分青紅皂白,都應該先罵還是先打。

02

分析壹下這樣做的父母的深層心理:

1,認為這是良好的家風和家教;

2.這樣做的父母認為自己是“善良的”,並為自己的“善良”而沾沾自喜,但他們根本不認為這樣做有什麽不對。

3.背後是“怕”:表面上是個好導師——真的,只是表面上。其實背後的心理是恐懼。

4.妳害怕什麽?害怕與人發生沖突。因為無論對錯,都不允許有沖突和爭執。錯了,妳有什麽理由和別人爭論,和別人有意見?對了,為什麽和人有爭執,有矛盾,有意見就不能容忍錯誤?妳們不能包容對方,說明妳們的心不夠大,修養不夠好。

這裏還有壹個想法:即使妳是對的,只要妳不能容忍對方的不對,不合理,不公平,說明妳的心不夠大,修養不夠好,就要批評懲罰。

5.因此,什麽是‘恐懼’心理?我害怕被人說我心不夠大,家教不夠好——活在別人眼裏。

6.如果有人告訴妳,妳的心不夠大,妳的家庭教育不夠好,妳就會吃虧——因為在觀念上,這是不好的——另壹種觀念和批評。

7.妳要做壹個聽天由命的“好人”。妳接受壹切,就是壹個好人,壹個有修養的人;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如果妳“敢”提意見,敢“反駁”,做妳的眼中釘,妳要麽是不顧大局;要麽是自己修養不夠,心不夠。

8.我被這樣的“標準”觀念深深束縛,深深害怕。如果妳做不到這樣的好人,妳可能會被認為是壹個不合群的人,容易被孤立和被盯上,被視為“叛徒”,不忠誠,有被排擠出群體的危險。被排除在群體之外,被孤立,不被群體認可和接受,意味著妳的生存面臨危險。

9.孩子在自己家裏可以隨意打罵——在這樣的父母潛意識裏,孩子不是壹個相對獨立的生命個體,不需要尊重。

10,這樣的父母,首先不懂得尊重自己。我不知道我該尊重什麽。因為他們沒有學過“自尊”這個人生話題,不懂生命的尊嚴。我不知道怎麽理解每壹個生命都是相對獨立的,‘妳的孩子不是妳的孩子’。

03

這樣的父母和教育方式下出生的孩子會怎麽樣?

1,孩子成長慢:妳錯了就懲罰他們,而不是心平氣和的坐下來和妳討論,恢復,分析:妳具體錯在哪裏?妳為什麽會犯這樣的錯誤?下次妳面對類似的情況,妳會怎麽做?有沒有可以細化的步驟,讓妳更好的面對和處理這樣類似的情況?

——不分析具體事物,只怪制造“問題”的人。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根本無法快速有效的成長。

2、不善於表達感情:不被理解和尊重。暗示就是妳的感受不重要。所以,長大後,非常容易忽視和壓抑自己的感情,是沒有感情和感情的生活。

其實不是的。我覺得壓抑,壓抑到連看都不看。但其實抑郁的情緒會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比如容易生氣,敏感。

3.自卑和自我譴責的習慣:遇到任何問題,都習慣性地把矛頭指向自己。

4、處理事情的能力不強:不善於冷靜、全面、客觀的分析問題,只知道整體的批判和否定。習慣了壹棍子打死。大腦沒有受過更好地處理事情的訓練。

5.不懂得尊重自己:因為從小到大沒有意識到“獨立的個體”,所以沒有意識到為什麽個體生命,包括我自己和其他任何人,都是值得尊重的,需要被尊重的。

6、不懂得尊重別人。出於同樣的原因。

7.婚姻容易出現問題:不善於表達感情,容易自卑。因為經常自我批判,敏感,不懂得尊重自己,也不懂得尊重別人。所以在親密關系中,很容易因為小事引發大矛盾。

近日,浙江省發布的2018離婚大數據顯示,離婚的最大原因是“家庭瑣事”。為什麽?

不是家裏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有那麽大的力量導致婚姻破裂。是個人的內在問題,包括不善於表達感情,敏感,容易自卑,因為自卑而渴望被尊重。因為極度缺乏尊重,潛意識更渴望被尊重。

8.孩子不關心父母:即使有愛,也很難通過語言表達對父母的關心。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也深受影響。

所以,如果妳的孩子不在乎妳,請不要馬上譴責他。也許根本原因在於妳小時候給他的教育...

9、其他後果...

04

那我該怎麽辦呢?

建議1:家長要調整教育孩子的模式;遇到事情不要不分青紅皂白的說孩子錯了。

建議二:看自己內心的想法。那些所謂的“標準”存在嗎?是事實嗎?還是特定環境下的產物?打破這些觀念的束縛和限制。擺脫內心的恐懼,渴望被稱為“好人”、“善良”,擺脫這些標簽的束縛。

建議三:不管孩子是對是錯,先和孩子坐下來,了解孩子的反應。理解並尊重他和他的感受。這壹點非常重要。

建議四:然後,和孩子壹起來回顧事件,分析事件本身。如果孩子錯了,讓孩子明白具體錯在哪裏。為什麽會有這樣的錯誤,是因為疏忽還是因為習慣?等壹下。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怎麽辦,是比較好的選擇。妳能想到多少種不同的方法?培養孩子的思維和處理事情的能力。

建議五:如果孩子是對的,壹起分析。為什麽當妳是對的時候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有更好的處理方法嗎?如果現在是最好的方式,還有提升的空間嗎?肯定孩子的勇敢。並提醒孩子提高智慧更好的保護自己,處理事情要有技巧。

建議六:讓孩子明白,無論對錯,都要明白,自己和對方都需要被理解和尊重。試著理解對方為什麽會這樣。對方的行為是普遍現象嗎?如果是,如果妳想改變整個社會風氣和習俗,妳會怎麽做?鼓勵孩子嘗試解決問題,關心社會和大眾的幸福。拓展孩子的胸懷和視野,也提升孩子的智慧和能力。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大有作為。

建議七:停止批判,學會明智地去愛,包括明智地愛孩子,明智地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