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菜以回族風味菜為主體,也有部分漢族菜肴。它匯聚回族飲食之精華,崇尚清真、實在,尤擅長牛羊肉的烹飪。寧夏小吃品種多風味別致,仍以牛羊肉及內臟為主料,寧夏菜由家常菜、飲食市肆便餐菜、高檔筵席菜等多層次菜肴組成。因寧夏回族同胞集中,使清真菜成為寧夏菜的主要組成部分,下面就來看看寧夏人愛吃的10大?另類美食?,外地食客只能望而卻步,無從下嘴!
1、燴羊雜碎
燴羊雜碎是壹道著名傳統小吃,寧夏區內各地均有制作,以吳忠市的制作獨特、歷史悠久而素負盛名,故又稱吳忠風味羊雜碎,羊雜碎又稱,"羊下水"或"羊下腳"。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既是風味小吃,又是宴席上人們喜愛的傳統名肴,壹碗香味四溢、色澤鮮艷的羊雜碎,上面漂浮著壹層油色,紅綠點綴其間。那紅的是辣椒油,綠的是蔥、香菜末,油色下面是乳白色的鮮湯,喝壹口鮮湯再吃壹口羊雜碎,不膩不膻,味道香醇濃郁,好多食客第壹次來到寧夏吃這道美食,都是受不了那股濃重的羊膻味,本地人卻說壹點膻味都沒有。
2、燴小吃
中衛素雜燴,又稱燴小吃。燴小吃是壹道傳統著名小吃,寧夏各地均有制作。形狀相似的夾板子、豆腐、粉條、面筋、菠菜,丸子,再加上清瑩的湯,總讓人忍不住多喝幾碗,壹碗米飯,壹碗燴小吃,美美地下肚,再喝點湯,吃得踏實又舒服,"雜燴"是壹種著名的傳統美肴,中華古今均有制作。而中衛的素雜燴很具它自己的特色,來過中衛並品嘗過素雜燴的人無不稱贊"物美價廉,特色鮮明,別有風味"。
3、炒糊餑
炒糊餑即炒餅,在西北壹般被稱作炒糊餑,流行於寧夏銀川、吳忠等地。特點是制作方便,配菜豐富,香、辣,嚼起來很有口感,"糊餑"是壹種用烙餅切成餅條的俗稱,又稱"糊餑子"。而所謂炒糊餑,其實通俗講,就是將這種烙餅切成條狀,加以配料炒制而成的壹道主食。外地食客第壹吃還是有些不適應其味道,需要多吃幾次。
4、燕面揉揉
燕面揉揉是壹道民間小吃,開始時僅在固原地區流行,現在寧夏各地都有制作和供應。燕面即蓧麥面(固原人習慣將蓧麥稱為燕麥),且成品吃時口感柔韌有筋,故名。現多用於涼菜上桌,其特色是色澤白亮,條細不斷,口感柔韌。吃慣了白面的人第壹吃燕麥都少還是不適應其味道,多吃幾次就會習慣了。
5、碾饌兒
"碾饌兒"是寧夏回民喜歡的壹種小食品。將籽粒飽滿的青稞穗摘來,裝入毛線口袋裏反復甩拌,去掉耙麥芒、皮殼。然後放入大鍋中爆炒,炒成能吃的"青籽兒",磨成粉制作而成,食用時,加鹽、醋、油、辣湯等調味品,就食酸菜,拌以蒜瓣,特點是:翠綠松軟,清香好吃。
6、燴腰柱
燴腰柱是寧夏特色美食之壹,把羊脊髓放入鍋內煮熟涼,用刀切成小段,炒勺置旺火上,倒入清湯燒開,放入脊髓和各種佐料,撇凈浮沫,勾芡,淋上明油,撒上香菜即成。這道菜吃起來軟嫩鮮美,富有營養,好多外地食客壹看是羊脊髓做的美食,只能望而卻步,無從下嘴。
7、固原羊肉泡饃
寧夏風味小吃,北有燴羊雜碎,南有固原山區的牛羊肉泡饃,味道獨特,方便實惠,價廉味美,肉泡比較簡單,以煮牛羊肉、下水的肉湯,加上各種佐料就可以食用了,在寧夏泡饃小攤、飯館比比皆是,壹碗碗美味十足的泡饃湯鮮肉嫩,誘人食欲。也許是西北人習慣了牛羊的味道,作為北方的小編對這碗泡饃怎麽吃都能感覺到膻味,真是喝不下那湯。
8、羊肉搓面
羊肉搓面是寧夏盛行的壹種風味面食。有壹點像新疆的拉條子,面和好搟成片,切成細條用手搓圓,下鍋煮熟,再澆上用羊肉原汁、羊肉丁和新鮮蔬菜燴成的湯,放入辣椒紅油即口可食用,面精肉鮮,風味獨特。就像吃河南燴面壹樣,好多人第壹次吃接受不了湯汁的味道,看著濃濃的乳白色,但總是能吃出膻味來,沒準是我們壹行人都比較對膻味敏感。
9、羊肉臊子面
羊肉臊子面是寧夏著名的傳統面食。在首府銀川的大街小巷,處處可以見到羊肉臊子面館。據說是由唐朝初期的"長壽面"演化而來,臊子面做工考究,先用羊肉、紅辣椒、青蘿蔔、西紅柿、蒜苗及各種調料做成臊子,湯香,是臊子面的主要特色,俗雲"吃飯吃湯",意即指此,臊子湯主要用肉、辣椒油、時鮮蔬菜、豆腐及各種調料做成。
10、紅燒牛尾紅燒牛尾,以牛尾為制作主料,紅燒牛尾的烹飪技巧以紅燒為主,口味屬於家常味。色澤油潤,肉爛汁濃,鮮香醇厚。"紅燒牛尾"是陜西傳統名菜,但在青海、寧夏壹帶也常見,尤其是寧夏做法更為入味,本地人視為美味,但是好多外地食客第壹次還是接受不了其特有味道,細細品嘗總是有股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