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片(33)
馬勃,俗稱牛屎土菇或馬蹄包。它屬於擔子菌馬勃科。嫩時色白,球形似蘑菇,但較大,味美可食,嫩如豆腐。老人是褐色的,軟軟的,有灰塵從裏面飛出,裏面像海綿壹樣。
快速導航
看過這個詞條的人也看過。...
分享百科名片:
基本信息
英文名:lasiophaera SEU卡爾瓦蒂亞
馬博-中草藥
別名:馬糞袋、馬瘡痂(別錄)、吸驢菇(陶弘景)、馬瘡痂苗(舒本草)、灰菇(經驗和實力好)、吸驢袋(袖珍配方)、牛糞菇(綱要)、灰菇(中藥形態)。
來源:馬勃、馬勃或紫馬勃的幹燥子實體,壹種馬勃科真菌,屬於擔子菌亞門兩棲綱。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生產。
采收:夏秋兩季子實體成熟時及時采收,去除泥沙,烘幹。
藥材性狀
去皮馬勃
形態:扁圓形或類球形,無無菌基部,直徑15~20cm。
塗層:灰褐色至黃褐色,紙質,常碎成碎片,或完全脫落。
孢子體:灰褐色或淺褐色,致密有彈性,手撕,內有灰褐色棉絮狀細絲。壹碰,孢子飛散如塵,手撚有細膩感。
氣味:氣如塵埃,無味。
大馬博
特征:不育基小或無,殘被由黃褐色膜質外被和較厚的灰黃色內被組成,光滑、硬而脆,成片脫落;孢子體呈淡藍褐色,用手撚起來手感光滑。
紫色馬勃
特征:呈陀螺狀,或扁圓形,直徑5~12cm,不育基部發育良好;塗層薄,2層,紫褐色,粗皺,有圓形凹陷和外翻,上部常裂成小塊或已部分脫落;孢子紫色
性味:辛,平,無毒。
成分:含蛋白質的氨基酸、酪蛋白酸、尿素、麥角醇、類脂、輕粉等。此外,還含有磷酸、鈉、鋁、鎂、矽酸、硫酸鹽等。
作用:幹燥的子實體可入藥,性平,味辛,主要用作局部止血藥。
馬博的照片
20張專輯
清肺、利咽、退熱等。
附:慢性咳嗽。馬波最後,蜜丸最大。每次吃20片,喝白湯,就好了。(普濟方)
積熱吐血。奉承是目的,糖丸大如彈珠。每次服半片,用冷水溶化。(口袋方巾)
儲存:儲存在幹燥的地方,防止灰塵。
用法用量:1.5 ~ 6g。取適量塗於患處。
在六界分類中,屬於真菌界,珊瑚真菌。
形態特征
去皮馬勃
去皮馬勃
子實體近球形至長圓形,直徑15 ~ 20cm。塗層薄,容易消失。外塗層與內塗層呈塊狀分離,內塗層呈紙狀,淡煙色。當它成熟時,就全部消失了,留下壹簇孢子隨風滾動。孢子體緊密。有彈性,灰褐色,逐漸褪為淡煙色,由孢子絲和孢子組成;孢子絲長,分枝纏繞,淺褐色,厚2 ~ 4.5微米;孢子呈褐色,球形,有刺。直徑4.5 ~ 5微米。生在草地上。
分布於內蒙古、河北、陜西、甘肅、新疆、江蘇、安徽、湖北、湖南、貴州等地。
大爛馬布
體呈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5 ~ 20cm或更大,無不育基或很小;塗層是白色的,然後變成淡黃色或淡藍色的黃色,由膜狀外殼和厚的內層組成。起初略蓬松,逐漸光滑易碎,成熟時裂成碎片脫落,露出淡青褐色孢子;孢子呈粉狀,球形,光滑或有時有小疣,淡藍色黃色,直徑3.5 ~ 5微米;孢子絲長,與孢子同色,稍有分枝,橫隔稀疏,厚2.5 ~ 6微米。出生在荒野的草原上。
分布在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新疆、青海、江蘇等地。
紫色馬勃
子實體呈陀螺狀,直徑5 ~ 12 cm,不育基部發達;塗層薄,有兩層,上部常裂成小塊逐漸脫落,內部呈紫色。當孢子和孢子丟失時,不育基部呈杯狀。孢子粉,球形,直徑4 ~ 5.5微米,上面有小刺;孢子絲很長,分支,有橫隔,相互交織,顏色淡,厚2 ~ 5微米。生在曠野的草地上。
分布於河北、新疆、青海、四川、湖北、安徽、江蘇、廣西、福建、海南等地。
化學成分
馬勃
1.去皮馬勃:子實體含有亮氨酸、酪氨酸、尿素、麥角固醇、脂類、馬勃等。、以及72.18%的磷酸鈉、15.66%的鋁、2.93%的鎂、0.44%的矽酸和8.77%的硫酸鹽,其中磷酸鈉的含量最高。
2.馬勃:子實體脂溶性部分含有麥角甾醇-7,22-二烯-3-酮、麥角甾醇-7,22-二烯-3-醇、β-谷甾醇、棕櫚酸、過氧化物酶、輔酶Q、脂肪酸等。總氨基酸含量為32.9mg/100mg。
3.紫衣馬勃:子實體含有抗菌成分馬勃酸、抗真菌和抗菌成分對羧基苯基氧偶氮氰、甾體二聚體。此外,它還含有氨基酸和磷酸鹽。
歷史考證
馬勃
《名醫別錄》中最早記載了波的草藥,稱其“辛平味,無毒,主治惡瘡馬疥”,生長環境為“園中久爛之地”。最早描述馬勃藥性的是南梁的陶弘景,他在《本草筆記》中說:“馬勃...是紫色的,柔軟的,像狗的肺,子彈的粉末。”
馬拉博原廠出品,扶珠創用的很好。“顯然,毫無疑問,道描述了紫色馬勒Calvatialilacina。此後,歷代本草如《千金》、《新修本草》、《舒本草》等都列出了馬勃條,其性狀描述為“紫絮”、“紫塵出”,準確描述了紫馬勃的特性。到了宋代,馬勃的品種發生了變化。據《本草演義》記載,馬勃“所謂牛舂馬勃,大如頭,小如漲”,牛舂就是牛屎。《本草綱目》也用牛屎作為馬勃的同義詞,但根據《本草演義》中的記載,牛屎是當時入藥的馬勃的另壹個品種。從《本草綱目》附圖和對植物名稱、事實的考證來看,似乎前者指的是毛果木或毛果木,後者是前者的翻版。
中國藥典(2000年版* * *)中有馬勃藥材,都是屬於蕁麻科的真菌。來源有三:馬勃、馬勃、紫馬。
化學鑒定
(
馬勃
1)取去皮的馬勃,放在火焰上。輕輕搖壹搖,就能看到微小的火花飛濺。熄滅後,產生大量白煙。
(2)去皮馬勃:粉末灰褐色。孢子絲長,淺褐色,分枝纏繞,直徑2 ~ 4。5μm,壁厚。孢子呈褐色,球形,直徑4。5~5微米,具小刺,長1。5~3μm .
大馬博:粉末是淺藍棕色的。孢子絲稍有分枝,橫隔很少,直徑2。5~6μm .孢子呈藍黃色,光滑,有時有小疣點,直徑為3。5~5微米.紫色馬勃粉呈灰紫色。孢子絲分枝,有橫隔,直徑2 ~ 5微米,壁厚。孢子呈紫色,直徑4 ~ 5。5μm,帶小刺。
(3)取65438±0g的脫皮馬勃片,加入乙醇和0。浸泡8ml 1mol/L氫氧化鈉溶液,低溫幹燥,緩慢點燃,700℃完全灰化,冷卻,向殘渣中加入10ml水,過濾,濾液顯示磷酸鹽的鑒別反應(附錄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