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殲20是唯壹采用這種機翼布局的五代機。很多網友看了殲20的飛行表演後不禁覺得這個造型太醜了,而且從實用的角度來看,還會破壞飛機原有的隱身性能。那麽真相是什麽呢?殲20的這種大膽設計是否會損失飛機的飛行性能?我不這麽認為。畢竟殲20是壹大批工程技術人員的心血。特別是隊裏有大牛和楊威。相比我們這些普通人,他們在設計思路上肯定有更深遠的考慮。我們評價壹架飛機不僅看它的外形,還看它的氣動布局和發動機性能。前者只是錦上添花,後兩者才是飛機成敗的關鍵。
回過頭來看,殲20采用“鴨翼”前翼布局有兩個原因。其中之壹就是改善飛機的氣動外形。需要糾正的是,鴨翼不僅是飛機設計中的非主流,而且是最“紮根”的壹派。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的第壹架動力飛機采用了“鴨翼”布局。但在隨後的飛機氣動外形發展中,人們發現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是不可能完全控制這種機翼布局的,於是不得不退壹步,采用了如今為大眾所熟知的直機翼外形。這似乎是野馬、噴火、BF109等二戰各國主力機型最典型的代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逐漸發現鴨翼可以提高機動性和升力系數,必要時還可以作為飛機的俯仰軸,好處多多。而且工程師偶然發現了氣流的“耦合現象”,也讓鴨翼有了更大更廣的應用前景。
中國采用“鴨翼”布局的第二個原因是航空發動機制造上的短板。必須承認,中國在航空發動機制造上與美俄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作為飛機的心臟,航空發動機的馬力直接關系到飛機的飛行性能。飛機的心臟壹旦患上“先天性心臟病”,飛機就算能掛核彈也沒用,因為妳天生腿短(航程短,發動機輸出弱,性能低劣)。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殲20是被戰機的“先天性心臟病”逼著采用了“鴨翼”設計。美蘇在航空發動機制造上有相當大的優勢。即使飛機氣動外形相差無幾,但只要內心強大,“磚頭也能飛”。此外,這兩個國家的戰鬥機數量龐大,飛機更新成本比中國高,不必搞“鴨翼”的氣動外形。
令人驚訝的是,通過中國設計師的不懈努力,殲20將“鴨翼”帶來的設計優勢發掘到了極致,使得這款戰機在飛行性能上不遜於其他國家的先進戰機。殲-20不僅通過“鴨翼”的氣動外形提高了升力和機動性,還滿足了戰鬥機的隱身需求。同時,飛機設計師也解決了這種氣動外形造成的飛機控制不穩定的問題,使得我們的殲-20當之無愧的天空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