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張譯丹,原名張冬卉,曾用名張馨之、張熙恩 。女,漢族,1968年生於安徽阜南。美術學博士,師從著名山水畫家龍瑞先生,學科方向:中國山水畫理論與實踐。
本人自幼喜好文學藝術,尤其在音樂、美術方面體現出壹定的藝術天賦。中學時代,長兄授業,開始學習繪畫,高中畢業便奔波於各類藝術院校考場,最終於1988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裝飾設計專業,1992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94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二畫室,研修油畫,不久便有作品獲得全國美展獎項。1998年,就讀於萊佛士國際設計學院服裝設計專業,學成後步入服裝設計行業,任巨匠藝術發展公司服裝設計師;1998年——2001年,創北京天飛子服裝工作室,任總設計師;2001年起,兼任《科技與企業》雜誌美術設計;2002年——2004年,為豐富自己的藝術素養,再回母校南京藝術學院,攻讀藝術設計與管理專業在職碩士。為拓展藝術視野,尋求藝術品格向更高層級邁進,2004年9月,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讀美術學博士研究生,2007年7月獲得博士學位;2007年7月被分配到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部,從事中國畫創作與研究工作至今 。
本人主要藝術成果:1992年,設計的圖書《漫話節日》封面獲當年“全國圖書展優秀封面設計獎”。1993年,創作油畫《舊式肖像》,獲“中國油畫雙年展”學院獎。1995年以“張貞孩”的筆名發表美術評論《幻化空間中的文人情懷》(載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雜誌)。自2000年起,受聘陸續為北京電視臺節目主持人、藝術界知名人士和國內外友人設計服裝並在該年獲中華服裝大賽銀獎;同年,以“文景”的筆名發表美術評論《談幾件青銅器的造型與紋飾》(載南京博物院《東南文化》雜誌2000年10期)。2002年,發表美術評論《談幾件唐三彩珍品》(載南京博物院《東南文化》雜誌2002年10期)。2002年,設計《科技與企業》雜誌。2003年,參與撰寫《中國繪畫發展史》壹書(2006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2004年,撰寫《中國民間美術叢書·民間服飾(下卷)》(2006年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
代表性文章有:論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服飾紋樣構形觀念及方式的虛幻性特征》(載《福建文藝》2005年8期)、美術評論《詩意的重建》、《齊魯青未了》等。2006年7月,應邀點評《中國書畫》雜誌“典藏點論”欄目的繪畫作品。2007年8月,論文《八大山人山水畫的筆墨形式與造境》在《美術》發表。2007年,完成博士論文《和之以天倪——八大山人山水畫研究》,業內人士公認“該論文是對以往八大山人研究的重大突破”,並獲中國藝術研究院“優秀論文獎”及“科研之星”獎。參與國家重點課題“中國現代美術史”的撰寫。2008年,論文《八大山人山水畫源起及歷程》在《中國畫研究》(2008第2期)上發表,國畫作品專集《中國畫名家年鑒——張馨之》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 11月,個人申報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1978——2008中國畫當代性研究》獲得批準;12月,作品專輯《張馨之作品集》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5幅作品被收入由榮寶齋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青年實力派畫家作品集》;同時,本人的博士論文《八大山人山水畫研究》也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2009年,在臺北藝術大學出席兩岸重彩研討會。 2010年,參與撰寫的《消費主義時代中國社會的文化寓言——中國當代藝術考察報告》壹書由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2011年,本人陸續發表了十余篇論文。論文《慧覺與風格——影響八大山人山水畫的核心成因分析》及《西洋‘風景’與‘中國山水’契合與融通》發表在《中國國家美術》上,在美術觀察上發表了《晚晴時事漫畫的緣起及形成辨析》,在中國藝術報上發表了《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傳承》壹文,撰寫《情懷逸浩 氣象高華》壹文並發表在《中國國家畫廊》,其他發表的有《孤傲焦慮——淺析遺民情結對八大山人山水畫風格的影響》、《何海霞“長安畫派”時期山水畫風格成因初探》以及《上扡·信仰》等論文。2011年8月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東方精神——張馨之作品集》。
壹直以來,本人都在研究八大山人,圍繞這個主題已經寫了數篇論文,這些論文是我學習傳統山水畫理論與創作實踐的重要成果。長久以來,人們多從社會學視角品論八大山人,尤註目其花鳥畫成就,鮮有人從藝術學角度探究八大山水畫及其筆墨、風格的成因,更乏融史學、文化學、圖像學與人類學於壹爐去解讀時代風雲、生命情調之於八大藝術心象及山水畫至境的必然影響,這個視角的研究成果基本空缺。我的論文選擇了“筆墨”、“語匯”等思維支點,獨辟蹊徑地勾勒八大山水之特異性,有理有據地揭示了八大山水“承前啟後”、“超以象外”的價值,尤其對其生命狀態與山水畫起源的關系,對其“心象”、信仰及人生況味的揭示,具備了從微觀到宏觀、從個案到普適地“發生學”意義上的闡發,並對其“遺民心態”、“家國情怨”、“筆墨高峰”、“符號意味”做了新解,頗具學理發現和創新意義。
作品參展情況:1、《流水淡然》等6幅作品參加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與臺灣師範大學在臺北舉辦的“中華兩岸美術學博士生創作交流展”。2、《山水》參加由文化部青聯在中國美術館主辦的“中國青年新農村寫生展”。3、參加由國家畫院主辦的“老區·人文·自然”畫展。4、《遠山淡無跡》等10幅作品參加“21世紀青年實力派提名展”。5、2008年11月,作品參加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水墨本味中國畫大展”。6、2008年12月,有作品入選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國美術新造型藝術大展”,其中,作品《逝》獲得2008年全國美術新造型大展“佳作獎”。7、2009年10月,作品《惑》入選第十壹屆全國美術展覽。8、2011年5月,兩幅作品參加“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華畫院兩岸畫家展”9、2011年8月,作品《翔》入選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10、2011年9月,有三幅作品參加全國博士、碩士師生聯展。11、2010年1月,在深圳寶安畫院舉辦“萬壑由心”山水畫雙人展。
多年來,本人比較註重對當前學術現象的思考與研究,重視創作思路上的傳統文化的當代開掘,註重創作走向上的個性探索,因而在作品創作和研究視角上都取得了壹些心得;在學理研究層面,本人註重對中國傳統畫論與技法的梳理和分析,尤其註重對八大山人山水畫人文內涵與創作觀念的深層剖析,並將在今後的研究工作中繼續深化這壹主題。
回顧博士畢業、從事專業繪畫工作以來走過的路,我的自我評價是:在藝術和學問上,能夠持之以恒地鉆研中國畫藝術,在理論發現和繪畫實踐中尋求自己的解讀,強調原創意義與創作思維,孜孜以求於中國畫創作的諸多形式與內容,始終刻苦勤勉,追求藝術的高品位表達,具有強烈的工作主動意識和學術創造性。在工作中,與人為善,克己奉公,勤懇虛心,在認真、嚴謹地完成單位賦予任務的同時,能積極與領導、同仁溝通,團結同誌,善於營造和諧人際,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良好工作狀態,做事從無懈怠與放松。由於不懈的努力,自取得三級美術師任職資格以來,本人的國畫作品在國家級、省級展覽中屢有獲獎,並多次參加各種級別的群展和在期刊、雜誌上發表。此外,本人的論文同樣在各種專業報刊、雜誌上屢有發表,取得了較好的評價。而且經過攻讀博士學位和工作實踐,本人也積累了壹定的科研能力,業務素質較好,有壹定的理論水平和獨立思考能力,且具備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端正的學風。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作為中國畫的研習者,我將用百倍努力不懈追求下去……